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
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等入路。由于股静脉穿刺部位清洁度差,护理观察困难,且下腔静脉易受腹压的影响,CVP(中心静脉压)值不能正确反映右心房压力和血栓形成的机会多,因此,一般优先选用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
(一)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动脉损伤。后果取决于穿刺部位,误伤颈内动脉的危险性较大,巨大颈部血肿可压迫气管,造成呼吸困难。因此,对该类患者严密观察呼吸变化,并严禁再在对侧穿刺。
(2)血气胸、失血性休克。主要发生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后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呼吸音变化及有无胸痛等。
(3)空气栓塞。中心静脉开放后,受胸内压和右心舒张期影响,静脉压与大气压存在着压力差,吸气时呈负压,尤其在低血压时更应严防空气漏入。在置管操作期间,凡有空腔器械留滞在静脉内时,均应用拇指堵住开口,并嘱患者暂停呼吸,以防气体进入。如穿刺结束后有严重咳嗽、气急,应警惕可能动脉栓塞,应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叩击胸背,使气泡变细,并给予吸氧。
(4)颈内静脉右侧基本垂直注入上腔静脉右心房,因此,切忌快速滴入氯化钾、葡萄糖酸钙等对心肌活动有直接影响的药物,防止心律失常及心脏骤停。
(5)妥善固定好静脉置管,避免脱出,密切观察液平面,防止空气进入发生空气栓塞。
(6)注意导管管柄与管身衔接处易折断或脱管。连续输液要保持一定速度,一旦发生堵塞,忌冲洗,应更换。
(二)预防感染
静脉置管感染较多见,其发生率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静脉的选择、置管技术、患者的体质、导管的材料及各项无菌技术等。
1.导管感染的临床表现
(1)疏松结缔组织炎。以导管插入部位最多见,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热、痛。
(2)静脉炎。局部或全身发热,局部红斑,沿静脉走向触诊有压痛和发硬,淋巴结肿大和触痛。
(3)化脓性血栓静脉炎。静脉腔内可找到肉眼或镜下的化脓病灶,脓液有时可从插管的伤口流出或挤出,往往导致脓毒血症。
2.预防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便于静脉给药、输液和进行监测,因此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但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最重要的感染途径是皮肤微生物沿导管外周或密封输液系统的破损处侵入或污染导管内部。因此,任何破坏输注系统严密性的做法均应尽量避免。
(1)保持病室清洁。每日需紫外线照射,早晚均用消毒液拖地。导管护理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无菌原则,操作前彻底洗手,戴口罩、手套等。
(2)用1%~2%碘酊消毒插管处,也可用洗必泰及0.5%碘伏等消毒,能防止细菌沿导管旁隧道侵入。
(3)插管后妥善固定导管,防止移动、滑出及刺激损伤血管内壁。
(4)在置管周围皮肤上涂抗生素软膏,再用无菌纱布或新型透明半渗透性聚氯酸敷料覆盖,每隔72h更换一次,并注意保持皮肤干燥。
(5)血栓易成为细菌繁殖灶,定时用肝素稀释液冲洗可减少顶端细菌生长,这在长期置管中能明显降低感染率。
(6)凡通过中心静脉输液者,最好采用输液袋,并24h更换一次输液装置。更换输液器时应先消毒连接部分,卸开后重新消毒,然后接上新的输液管。
(7)输液管道的各连接部分均可成为微生物侵入途径,最好使用无连接部一体化的、带有无菌过滤器的输液管道。三通的污染机会也非常多,因此,最好不装入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