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的心率低于6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正常人的睡眠状态或心脏状态良好的人,如运动员等。

1.病因

(1)非心脏疾病:如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血钾、低体温等。

(2)心脏疾病:如窦房结病变、心肌病、心肌炎、心肌缺血、冠心病等。

(3)药物作用: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钙通道阻滞剂和某些心律失常药物。

2.临床表现

通常情况下,窦性心动过缓无症状且无临床意义。当出现症状时应迅速引起注意,尤其心脏疾病患者。由于每搏量不能代偿心率的下降,心排出量减少导致产生低血压和外周灌注不足的症状,如胸闷、胸痛、头晕、晕厥等。查体脉搏和心率小于60次/分。

3.心电图特征

①房、室率小于60次/分。②P波大小及形态正常;P波出现于每个QRS波群前。③P-R间期在正常范围且恒定。④QRS波群时限及形态正常;T波大小形态正常。

4.治疗原则

如果患者无症状一般无需治疗,持续观察心律进展和心动过缓持续时间,核对患者服用的药物,停用可导致心率减慢抑制窦房结自律性的药物。如患者出现症状,治疗目的是识别和纠正潜在病因,与此同时可用阿托品、多巴胺、肾上腺素或异丙基肾上腺素等药物。持续窦性心动过缓致充血性心衰或低心排出量的患者应考虑心脏起搏治疗。慢性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可以考虑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二)窦性停搏

窦性停搏又称窦性静止,指窦房结在某一时间丧失自律性、不能形成冲动,出现心脏搏动的暂时停顿。

1.病因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心肌炎、心肌病、脑血管意外等病变。此外应用洋地黄、奎尼丁、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也可引起。

2.临床表现

当出现窦性停搏时,不能触及脉搏或闻及心音。短的间歇通常无症状。反复发作或长的间歇可产生心排出量下降的症状,如低血压、神志改变、皮肤湿冷或晕厥。患者可主诉头晕或视物模糊。

3.心电图特征

在正常的窦性节律后,突然出现一个较长的无窦性P波的间歇期,长间歇不是原窦性周期(PP或RR间期)的整数倍,但常超过基本窦性周期的1.5倍。据此可与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律不齐相鉴别。有时,在长间歇后有由次级起搏点发出的逸搏和逸搏心律,代偿性地控制心室激动。

4.治疗原则

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有症状的患者参照窦性心动过缓的处理。

(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由于窦房结起搏和(或)传导功能障碍而致一系列心律失常,并引起低血压、头晕、晕厥等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常见于老年患者。病窦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心动过缓,伴随窦性停搏或窦房传导阻滞,间断伴发突发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如快速房颤、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这些情况有时被称为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慢-快综合征)。

1.病因

①心脏直视手术或外伤损伤窦房结。②心肌缺血性损伤或梗死。③老化所致的心脏传导组织纤维化。④心肌病。⑤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迷走神经张力增高。⑥药物影响,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2.临床表现

患者的脉率或快或慢或正常,通过监护仪可发现节律不规整。如果在患者运动时监测患者的心率,可观察到心率不能随着运动相应增加。

患者可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的表现,轻者表现为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心悸等,重者表现为心绞痛、心力衰竭、少尿、晕厥,甚至出现阿-斯综合征等。

3.心电图特征

病窦综合征包括以下1种心律失常或几种心律失常合并存在:①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50次/分)。②窦性停搏与窦房传导阻滞。③可同时并存房室传导阻滞。④窦性心动过缓的基础上,间断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如房颤或房扑。⑤运动时窦房结频率不能增加。

4.治疗原则

无症状者通常无需治疗,应密切随诊观察。对于有症状者,阿托品或肾上腺素可作为症状性心动过缓的初始治疗,在纠正导致心律失常的基础病因前应给予临时起搏治疗。对于慢-快综合征的患者需用起搏治疗心动过缓与药物治疗心动过速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