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药液外渗观察及处理
静脉输入药液外渗到血管周围的软组织中,轻则肿胀,重则引起组织坏死,造成功能障碍。发生药液外渗的后果与外渗物的性质、患者个体的状况有密切关系。另外,输注量、速度、持续时间、压力、药物浓度、组织压等也有影响。在危重患者、小儿及老人、糖尿病及血管病患者,一旦液体外渗,更易导致损伤。
(一)一般发生原因
穿刺不当致穿破血管,使药液漏出血管;患者躁动致针头固定不牢,危重患者体克,组织缺血、缺氧,致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体末端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背、足背、内踝处等。
(二)不同药物外渗的处理
1.外渗性损伤以血管收缩药物多见
此类药物外渗引起毛细血管平滑肌收缩,致药液不能向近心端流入,而逆流毛细血管,从而引起毛细血管的强烈收缩,造成局部肿胀、苍白、缺血、缺氧。处理措施:
(1)用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5~10mg溶于生理盐水中,注射于渗液周围,以扩张血管。
(2)用复方利多卡因(0.2%利多卡因20mL、地塞米松2mg、阿托品0.5mg)在穿刺部位及肿胀范围做环形或点状封闭。
2.高渗药物外渗
加20%甘露醇液、50%葡萄糖高渗溶液进入皮下间隙后,使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细胞外液渗透压高将细胞内水分吸出,使细胞严重脱水而坏死。处理措施:
(1)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该部位输液。
(2)用0.25%奴夫卡因5~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
3.抗肿瘤药物外渗
局部疼痛、肿胀,可使细胞中毒死亡,致组织坏死。处理措施:
(1)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
(2)如形成水肿,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无菌空针将液体抽干,再用75%乙醇纱布加压包扎。
(三)静脉滴注药液外渗的预防
引起药物外渗性损伤的原因复杂,而且难以完全杜绝,但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并注意以下五个方面,就可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
(1)处理液体外渗的原则是,处理越早,恢复越快;处理越迟,组织坏死的概率越大,所以,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尤其危重患者意识不清时更应仔细监护,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2)熟练穿刺技术,尽可能一针见血。若为化疗药物,宜先滴注生理盐水,如局部无肿胀,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再注入化疗药物,注射完化疗药再推注5~10mL生理盐水。
(3)熟悉静脉注射药物的药理作用,浓度配制要适当。
(4)避免同一静脉多次穿刺、重复或长时间输液。
(5)对躁动不安的患者肢体妥加固定,以免针尖刺破血管造成外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