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护理和护士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三、危重症护理和护士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都承担着一定责任和从事一项专门业务,其特定的专业和工作,规定着人们应具备相应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心理品质是一个人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有机结合。危重患者护理责任重大,分分秒秒都决定着患者的生命,哪点疏忽都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获得珍贵的诊断依据;积极稳定的情绪可以安抚患者的心境,唤起患者治病的信心,所以,做好危重患者的护理,必须要求护士具备相应的心理品质。

1.高尚的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论、行为、思想及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是对于自我行为从理智和情感两方面所进行的统一评价。道德感的具体体现就是职业道德,其突出特点是利他精神和无私的奉献。做危重患者的护理,必须视患者的痛苦和生命高于一切。道德感是驱动人们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具有高尚道德的护士会竭尽全力、千方百计解除患者痛苦;会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和患者“角色互换”,视患者如亲人,以患者之忧而忧,以患者之乐而乐。

2.良好的能力技巧

所谓能力,就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而有效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所谓技巧就是在能力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的熟练活动。技巧与某项专业结合就形成了专业技术。救治危重患者仅具备良好的动机,而缺乏相应的能力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会延误抢救的时机。所以,必须具备良好的能力素质,经过勤奋的训练,娴熟地掌握护理技术。①稳:动作轻柔、协调、灵巧、稳定及富有条理。②准:熟悉患者,了解病情,处置操作做到规范化,准确无误。③快:动作熟练,眼疾手快,干净利落,用较少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操作任务。④好:技术质量高,效果好,举止行为美,自己满意,患者也满意。

娴熟的技术往往能赢得时间、赢得安全,挽救生命。在临床实践中时间就是生命,比如颅脑外伤,从接诊、测血压、量体温、数脉搏、记录瞳孔变化及意识情况,到采血、验血型、备血、做药物过敏试验、理发,直到送进手术室,这一系列工作要求护士约在15min内准确、无误地全部完成,如果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护士是很难办到的。

3.积极而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内在体验。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里,特别是在ICU,面对的是与死神抗争的患者,还有充满忧、悲、愁的患者亲属。对此,护士要有真挚的同情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又不能在这复杂的情感漩涡里随波逐流,产生情绪波动。

生活中,人人都会受挫折;时时事事都可能有不顺心、不愉快的时候,护士自己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护士对自己的情绪、情感要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做到急事不慌,纠缠不怒,悲喜有节,沉着冷静,以保持病房和治疗环境稳定。

护士的情绪变化,尤其是面部表情,对患者及家属都有直接感染作用。在一个危重患者治疗护理中,如果护士面孔紧张、动作惊慌,即会使患者感到自己处于险境之中,必定加重心理负担。所以,护士积极的情绪、和善可亲的表情和举止、热爱生活的愉快态度,不仅能调节病房和治疗环境气氛,而且能转换患者不良的心境,唤起患者治病的信心,增强安全感。

4.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有目的和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护理危重患者必备的能力和衡量其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护士首先运用视、听、触、嗅等感觉直观地去得到患者资料,再判断患者的需要,帮助医生诊断、评价治疗和护理效果,以及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

观察必须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护士除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外,还应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举止行为、患者睡态和进食情况等。对患者的哭泣声、叹息声、呻吟声等应有敏锐的察觉。护士从这些细微的外表行为、躯体动作语言中,可以了解一些患者的内心活动和躯体的情况。

护士的观察力实际上是广泛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高尚情感的结合。如何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观察目的明确:这是良好观察能力的前提,否则易被一些非本质的表象所迷惑,获得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②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抓住现象本质,使观察结果全面而且精确。③制定周密的计划:有的病情或生理变化迅速,如果不明确观察顺序,就会手忙脚乱。④观察中多思考:观察不能被动地收集、罗列印象,而是边观察边思考,不断地通过分析、综合、比较,主动地获取资料。⑤良好的记录习惯:有条理地详细记录,及时总结、不断提高。

5.独立的思维能力

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病情时刻呈现动态的变化,这就要求护士迅速执行医嘱。但是如果护士机械地执行医嘱,不假思索,也可能会在盲目执行中出现医疗差错或事故。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护士并不把医嘱当作金科玉律,而是先按医生的思路去认真思考,再在病情的动态变化中发现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独立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在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中尤其重要,因为病情经常变化,不能机械地执行医嘱,要密切观察病情,给医生提出治疗的依据。

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还表现在制定全面的护理计划中。当前所推行的责任制护理,要求护士充分发挥护理的相对独立功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一般说来,凡是善于独立思考的护士,抢救配合中多能正确理解医嘱,工作起来心中有数,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缺乏独立思维能力的护士则往往手忙脚乱,遇到紧急情况更是不知所措,所以独立的思维能力是护士做好危重症护理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

6.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

所谓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日常护理活动中时时处处有着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而在危重患者的护理中往往被护士忽略。常以为对危重患者只是救命而已,忽略了沟通的重要,不利于调动患者自身与疾病斗争的能力。

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种方式。语言沟通是指使用语言交流的沟通方式。做好危重患者的护理要有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护理人员美好的语言,对患者可产生积极作用。在紧张繁忙的护理工作中,要抓住时机对患者说些安慰性、鼓励性、积极暗示性和健康指令性语言,这样就会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有利调动患者自身抗病能力。

非语言沟通是指举止、行为和表情动作的沟通方式。据分析,在一个信息传递和交流(即沟通)的反应中,词语占7%,语调占38%,面部表情占55%,可见非语言沟通更为重要。因此,要求护士在紧张的气氛中,要注意保持面部表情的平和。在表情中,微笑是最美的语言。

护士在危重患者救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多,与患者家属的联系也多于医生。护士与患者有效地沟通,增加了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有助于医疗护理计划顺利进行。护士与家属有效地沟通,就能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并可以发挥家属的积极性,更好地解除患者的心理问题。因此,护士的沟通技巧不仅是文明礼貌问题,也不只是涉及人际关系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着危重患者心理护理是否成功的问题,因此,做好危重症患者护理,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