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

(一)症状

轻症可无症状,故易被忽视,但一般有如下的表现:

1.全身症状

根据病因及个体反应不同,全身症状差异较大。感染性心包炎者,多有毒血症状,如发热、畏寒、多汗、困乏、食欲缺乏等。非感染性心包炎的毒血症状较轻,肿瘤导致的急性心包炎者可无发热。

2.心前区疼痛

主要见于纤维蛋白性心包炎阶段。疼痛部位在心前区或胸骨后,亦可向左臂、左肩、左肩胛区或上腹部放散。呈尖锐的剧痛或沉重的闷痛,可随呼吸、咳嗽、吞咽、体位改变而加重。心包脏层无痛觉神经,只有在左侧第5、第6肋间水平面以下的壁层心包有痛觉纤维,所以当心包炎累及该部或并有膈胸膜炎时方出现疼痛。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常伴胸膜炎,疼痛特著;结核性及尿毒症性心包炎,疼痛较轻。

3.心包积液压迫症状

心脏压塞时,因腔静脉淤血可出现上腹胀痛、呕吐、下肢水肿等,肺淤血时可引起呼吸困难。动脉血压显著下降时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休克症状。大量心包积液压迫气管可产生激惹性咳嗽,如压迫肺或支气管可使呼吸困难加重。喉返神经、膈神经受压时可分别出现声音嘶哑、呃噎症状,食管受压则可有吞咽困难。

(二)体征

1.心包摩擦

这是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的典型体征,两层心包膜因发炎表面粗糙并有纤维蛋白渗出,心脏冲动时,互相摩擦而产生,摩擦音常出现于胸骨左缘第3、第4、第5肋间隙,也可满布心前区,坐位、深吸气后屏息时较易听到。响的摩擦音在心前区扪诊可有摩擦感;通常持续时间短暂,它可存在数小时、数天,少数可达数周;当心包积液增多,使两层心包分开时,摩擦音可减弱甚至消失。

2.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量超过300mL或积液发生较迅速时,可出现下列体征:

(1)心包积液本身体征:心浊音界向两侧迅速扩大,并可随体位改变,如坐位时下界增宽,平卧时心底部第2、第3肋间增宽,心尖冲动位于心浊音界内减弱或消失。心音遥远,心率增快。有时在胸骨左缘第3、第4肋间隙听到舒张早期附加音,亦称心包叩击音,与第一、第二心音构成三音心律,因心室舒张受限,进入心室血流突然受阻,形成漩涡冲击心室壁所产生。

(2)心脏压塞征:急性心脏压塞时,心排血量明显下降,心率加快,脉搏细弱,动脉收缩压下降,脉压减少,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慢性心脏压塞时,静脉淤血征象明显,可有颈静脉怒张而搏动不明显,且在吸气期更明显(Kussmaul征),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肝大伴压痛及腹水,下肢水肿;可发现奇脉,即吸气时脉搏减弱或消失,呼气时脉搏增强或重现,听诊血压时,可发现呼气期收缩压较吸气期高出1.33kPa以上。

(3)左肺受压征:心包积液多从横膈上的心包腔开始积聚,而后充满胸骨后的心包腔,大量心包积液时,膨胀的心包腔可压迫肺及支气管,体检时可发现左肩胛的内下方有一浊音区,并伴有语颤增强及支气管性呼吸音,亦称Ewart征(心包积液征)。

(三)辅助检查

1.化验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加与否,视病因而定,化脓性心包炎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心包穿刺抽液,可进一步明确心包液体为渗出性、脓性或血性,并可涂片、培养,可能查出感染源,肿瘤性心包积液可查出瘤细胞。

2.X线检查

成人心包积液少于300mL时,X线征象不明显,往往难以发现;积液达300~500mL或更多时,心脏阴影才出现普遍性的向两侧扩大,心影形态可因体位不同而改变,并有上腔静脉明显扩张及心膈角变钝的表现。当心包积液超过1000mL时,心影明显扩张,外形呈三角形或烧瓶状,各心缘弓的正常界限消失,透视可见心脏冲动减弱或消失,肺野常清晰。

3.超声心动图检查

当心包积液量超过50mL时,M型超声心动图即显示在心室收缩时,左心室后壁与后心包壁层间有液性暗区;如该暗区在舒张期亦可见,表明积液量在400~500mL,二维超声心动图,在心包内有中等积液量时,可见液性暗区较均匀地分布在心脏外周。超声心动图检查迅速可靠,简单易行,无创伤性,可在床旁反复进行。

4.心电图检查

急性心包炎时,由于炎症常波及心包脏层下心肌,而出现广泛的心肌损伤型心电图改变,典型者早期,除aVR导联外,各导联ST段普遍抬高,弓背向下,经数日至数周后恢复;继之T波低平或倒置,可持续数周或数日,至心包炎消失后可恢复;发生心包积液后,除T变化外,还可有肢导联ORS波群低电压,此可能与心包积液引起心电“短路”有关;大量心包积液还可出现“电交替”现象,多与心脏悬浮在心包腔中致机械活动度加大有关。此外,常有窦性心动过速。

5.核素扫描

静脉注射1261标记的白蛋白进行血池扫描。核素可示真正的心腔大小,X线片中心影如大于扫描图,则表示增大的部分系渗液。

(四)鉴别诊断见表7-1。

表7-1 四种常见心包炎的鉴别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