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近期内是否出现过上呼吸道感染。
(2)是否在近期内有发热病史及发热时体温的情况。
(3)近期内是否出现腹泻、胸痛及周身不适的病史。
(4)有无关节疼痛及血细胞沉降率加快的病史。
(5)有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范围、部位及程度,可以出现于原发病的症状期或恢复期。轻者可以几乎无症状,但重者可以猝死、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和)心力衰竭。常见的症状有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腹泻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昏厥或阿-斯综合征,另有个别患者因病变程度重,在起病后迅速发展以致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多脏器功能障碍而死亡。
2.体征
据病情的轻重不同心脏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如果治疗及时,心脏可恢复正常。可以出现心率加快(与体温不符)或异常缓慢,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或舒张期杂音,在心肌炎好转后即可消失。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周围循环衰竭及心力衰竭的体征。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在发病早期可有白细胞增多、血细胞沉降率加快及心肌酶(血清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的升高。
2.心电图
可出现频发性期前收缩及多源性期前收缩(房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室扑、室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房室阻滞、束支阻滞及分支阻滞)。
3.胸部X线检查
病情严重者在急性期可见肺淤血、心脏扩大、左心室或左右心室均扩大、心胸比例增大,病情平稳后可恢复。
4.超声心动图
可提示心脏收缩功能的减退或舒张功能的异常。心肌损伤的相应部位可见节段性或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室壁厚度有所增加,还可见到心肌的回声反射增强和不均匀。约有15%的患者可见左心室附壁血栓。另外,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左心室射血分数的下降。
(四)诊断参考标准
1.病史与体征
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心脏异常,如出现不能用一般原因解释的感染后重度乏力、胸闷、头晕(心排血量降低所致)、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
2.上述感染后3周内新出现下列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
(1)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束支阻滞。
(2)多源成对室性期前收缩、自主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阵发或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或心室扑动或颤动。
(3)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1mV或ST段异常抬高或出现异常Q波。
3.心肌损伤的参考标准
病程中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CK-MB明显增高。超声心动图示心腔扩大或室壁活动异常和(或)核素心功能检查证实左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减弱。
4.病原学依据
(1)在急性期从心内膜、心肌、心包或心包穿刺液中检测出病毒、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
(2)病毒抗体:第二份血清中同型抗体(如柯萨奇B组病毒中和抗体或流行性感冒病毒血凝抑制抗体等)效价较第一份血清升高4倍(2份血清应相隔数周以上)或一次抗体效价≤640者为阳性,≥320者为可疑阳性(如以1∶32为基础者则宜以≥256为阳性,≥128为可疑阳性,据不同实验室标准做出决定)。
(3)病毒特异性IgM≥1∶320者为阳性(按各实验室诊断标准,需在严格质控条件下)。如同时有血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者更支持有近期病毒感染。
对同时具有上述1、2[(1)、(2)、(3)中任何1项]、3中任何2项,在排除其他原因心肌疾病后,临床上可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同时具有4中(1)项者可从病原学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仅具有4中(2)、(3)项者,在病原学上只能拟诊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如患者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或不伴有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心源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低血压或心肌心包炎等1项或多项表现,可诊断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如仅在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少数期前收缩或轻度T波改变,不宜轻易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五)心理社会评估
病毒性心肌炎起病急骤,多数患者仅有感冒、腹泻病史,有些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感染的。一旦被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就会陷入极度的恐惧中不能自拔,担心自己的生命受到疾病的威胁。尤其是有一定文化的患者在患病后会主动翻阅大量有关书籍,不断地向医师、护士询问自己的病情,特别担心自己会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他们的家属也会非常紧张。未成年人在被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其父母的焦虑程度往往大大地超过患者,因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精神处于崩溃,很难和医护人员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