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脏传导阻滞
冲动在心脏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传导时均可发生阻滞。如发生在窦房结与心房之间称窦房传导阻滞;在心房与心室之间称房室传导阻滞;位于心室内称室内传导阻滞。按传导阻滞的严重程度,通常可将其分为三度。第一度传导阻滞时传导时间延长,所有冲动仍能下传;第二度传导阻滞分为两型,莫氏(Mobitz)Ⅰ型和Ⅱ型,表现为部分冲动不能下传;第三度又称完全性传导阻滞,全部冲动均不能下传。在此重点介绍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以及束支等不同的部位,是心脏传导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传导阻滞。
1.病因
正常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会出现不完全性的房室传导阻滞,但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为:①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病毒性或风湿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脏肿瘤等。②药物过量或对药物反应过强,如洋地黄、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③传导路径的损伤,如钙化、纤维化,心脏手术后、射频消融术后等。④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全身性疾患。
2.临床表现
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除原发病症状外,通常无其他症状,听诊时因P-R间期延长,第一心音减弱。
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有心悸和心搏脱漏感,二度I型(文氏现象)听诊时第一心音强度逐渐减弱,并有心搏脱漏;二度Ⅱ型(莫氏现象)易演变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听诊时亦有间歇性心搏脱漏,但第一心音强度恒定。
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如因心室率过慢导致脑缺血,发生意识丧失,甚至抽搐,称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 syndrom),严重者可致猝死。听诊时第一心音强度不等,可闻心房音,心率通常在20~40次/分,血压偏低。
3.心电图特点
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大于0.20s,无QRS波群脱落。
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①I型,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在心室脱漏后的第一个P-R间期又恢复到初始的时限,然后再次逐渐延长直到QRS波群脱落,这种周而复始的现象称文氏现象。②Ⅱ型:在传导的波动中,P-R间期固定,可正常亦可延长;有间歇性的P波后QRS波群脱落,其常呈2∶1、3∶1;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亦可有形态异常。
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P-P间距相等,R-R间距相等,P与QRS波群间无关;P波频率大于QRS波频率;QRS波形态取决于阻滞部位,如阻滞在房室束分支以上,则QRS波形态正常(为交界性逸搏心律),如阻滞在双束支部或以下,则QRS波群增宽、畸形(为室性逸搏心律)。
4.治疗原则
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第一度或第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不过慢且无临床症状者,除必要时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就心律失常本身无需治疗。第二度Ⅱ型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慢并影响血流动力学,应及时提高心室率以改善症状,防止发生阿-斯综合征。常用的药物:①阿托品:每次0.5~2.0mg,静脉推入,适用于阻滞位于房室结的患者。②异丙肾上腺素:5~10mg,舌下含服,每4~6h1次。病情重者可以1~4μg/min速度静脉滴注,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慎用,因为可能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③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心肌炎患者,常选用地塞米松10~20mg/d,静脉注入,亦可口服泼尼松,每天20~60mg。对于心室率低于40次/分且症状严重者,特别是曾有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应首选临时性或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