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的护理现章制度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良好护理质量的保障,ICU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护士不仅要执行普通病房的一般工作制度,更要执行好消毒隔离、抢救制度及岗位培训制度等。
(一)消毒隔离制度
ICU内获得性感染是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对预后具有重要思乂。
1.诱发因素
ICU获得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即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包括原有疾病,特别是免疫抑制或缺陷、糖尿病、肾衰竭和肝功能衰竭等,以及气管或血管内插管、留置导尿管、胃内pH值升高、长期仰卧位等。环境因素包括空气和所使用装置的污染、无菌操作不严及交叉感染。
2.消毒措施
(1)IUC设施。人体是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发源地,人员流动越大,室内空气污染就越严重,因此要减少人员流动。进入ICU前应设有缓冲地带,供进出人员换鞋、更衣、洗手等。
(2)空气消毒。保证ICU空气洁净是防止交叉感染,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条件之一。ICU应设置空气滤过器,以层流方式净化空气,保证空气的洁净度。目前,国外检测空气净化度采用“白手套法”,即用白手套触摸物体表面,如无灰尘,则说明空气清洁。用于空气消毒的设备较多,目前最常用的是紫外线,正确使用紫外线消毒可使空气中的微生物减少50%~70%。
(3)呼吸机及附带设备的消毒。呼吸机内部的消毒比较困难,一般24h更换管道和连接物,福尔马林熏蒸或环氧乙烷消毒,2%过氧乙酸浸泡12~20min。
(4)留置导管感染的预防。①用70%乙醇、0.5%碘伏消毒插管处,预防细菌沿导管旁隧道逆行入血。②插管后要妥善固定,防止移动滑出及刺激管道内壁。③局部用抗生素软膏涂于置管口周围以减少细菌侵入。④血栓形成易成为细菌繁殖灶,定时用肝素稀释冲洗可减少细菌生长。
(5)大量调查说明,很多感染完全可用简便的措施加以预防。例如:接触患者前后洗手可大幅度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率。ICU的工作人员要充分意识到各种感染的可能途径,从自我做起,严格要求,应做到以下四点:①更衣、更鞋、戴好帽子方可进入ICU,外出时必须穿隔离衣,更换外出鞋。②无菌操作前必须戴口罩,严格无菌技术。③严格洗手制度。任何人皮肤上都有细菌存在,其中有少数致病菌,一旦接触易感部位,尤其是重患者,极易引起感染。因此,在接触两个患者、两张床时,或进行各种操作,以及处理尿壶、便盆后,进入或离开ICU后均要认真洗手。④衣帽及口罩要经常换洗,保持清洁。
(二)岗位培训制度
由于ICU业务范围广、监测项目繁多,ICU应有严格的培训制度。
(1)新成员应学习、掌握“五衰”抢救的程序,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性能、各参数值及临床意义。
(2)ICU护士应轮流到心电图室进行学习,在购入新仪器、新设施后,护士长要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迅速掌握其使用方法。
(3)培养书写合格护理记录的技能,对护士不断培训,使护理记录达到项目齐全、重点突出、内容简明扼要、能准确反映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处理措施和效果。
(4)组织业务学习、病例讨论,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提高业务水平。例如,一般认为只要血压正常便可维持器官灌注,但机体有巨大的代偿能力,即使在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缺血的情况下,血压仍可暂时维持正常。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应同时注意观察中心静脉压、尿量、肢端温度、颜色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器官灌注情况。
(三)抢救制度
抢救是医疗领域中技术性要求很高的一项工作,抢救能否成功,不仅是医师技术的反映,而且离不开贯穿抢救过程中的护理技能和护士的责任心,有效的护理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抢救的基本原则:立即进行抢救,从维持患者生命的角度来考虑具体处理措施,估计病情可能要发生的突然变化,并事先有所准备。
抢救一般分三个阶段:(1)用人工方法紧急维持循环和呼吸,如使呼吸道通畅,胸外叩击、按压,口对口呼吸等。(2)恢复自主呼吸和心率,如除颤、起搏、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3)处理并发症,如保证防治心源性休克及心衰、肺水肿、肺部感染、脑水肿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抢救时要做好组织工作,合理安排人力,做到忙而不乱,护理人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基本的人员分配如下:
(1)负责呼吸、鼻胃管等管道,保持其通畅,防止脱出。
(2)监测生命体征。
(3)药疗护士。维持生命线,如静脉输液、中心静脉和动脉插管的通畅及抢救药物的准确输入。药疗护士应熟悉急救药品的位置及药理作用。急救药品通常分三类:①抗心律失常药,如利多卡因、阿托品、异搏定、心律平等。②增加心输出量和升压药,如钙剂、多巴胺、肾上腺素等。③其他作用的药物,如皮质激素、利尿剂、碳酸氢钠等。
(4)必须有专人详细记录抢救有关资料。如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及复苏过程、时间,用药情况等。
(5)专人机动。以随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