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持续引流的护理
脑室引流是脑外科疾患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起到调节颅内压、排放因颅内感染或出血所致的积脓或积血,以及通过脑室达到给药等目的。
1.脑室引流的观察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无沉淀的液体,颅脑术后1~7d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脑室引流要注意引流液量、性状,引流情况等。
(1)观察记录24h引流量及脑脊液的性状,如出血、凝血块、混浊等情况。如术后有大量鲜血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内出血。如术后发生颅内感染、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
(2)经常检查连接系统有无漏液的现象,要确保连接系统的密闭性。
(3)脑脊液引流是否通畅。引流通畅时,液平面有与心跳一致的波动;压迫双侧颈静脉时液平面上升,解除压迫时,液平面应回降。
(4)防止引流管脱落。应向患者说明固定的重要性,对意识障碍或理解力极差的患者,可以在头皮上以缝线将导管结扎固定,并适当对患者胸部或四肢加以束缚。
2.保持设定压稳定
脑室压的控制是根据基准点来设定的,即仰卧位时外耳的高度与控制回路的流出点高度差来设定。成人正常颅内压为8~18cmH2O(0.78~1.7kPa)。颅内压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会出现颅内高压危象,甚至发生脑疝;过低会导致颅内低压综合征。脑室引流瓶悬挂于床头,引流管的最高点应比侧脑室水平高出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如颅内压超过此水平,脑脊液即流出,从而使颅内压降低。为保持设定压稳定应注意:
(1)患者应保持安静。
(2)护士绝对不可自行抬高病床床头,调整头部高度及水封瓶高度。
(3)如抬高床头可不用枕头,同时要相应地提高引流瓶的高度。
(4)为预防设定压大幅度变化,在移动或抬高床头时先用止血钳将引流管夹住,这时切勿弄破引流管,事后注意立即解除关闭。
(5)变换体位或移动病床时,注意切勿使引流管折曲或夹在床栏杆之间。
3.预防感染
(1)脑室感染的后果严重,而脑室导管是引起感染的途径,因此,在各操作环节中都必须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
(2)如发现纱布被脑脊液或血污染,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给予更换敷料或缝合。
(3)注意排出液的液面切莫超过引流管柱的顶端,如贮液瓶已满应报告医生,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
(4)注意引流管连接部切勿脱落、松弛或污染。引流管的连接管以稍长些为好,使患者头部有适当的活动范围。
(5)连接管如已脱落,切不可原样插回,应在无菌操作下予以更换。
(6)如引流管堵塞,只能用抽吸方法疏通,严禁向脑室内冲洗。
4.并发症的预防
(1)急性硬膜下水肿。颅内压高的患者钻洞后装上引流瓶,滴速不宜过快,特别是原脑室扩大明显时极易形成硬膜下水肿、血肿而出现神经症状。
(2)脑损伤、出血。可由于插入的引流管刺激而发生。
(3)脑疝。颅后窝脑压增高时(幕下肿瘤),容易产生逆行性脑疝,而出现意识障碍等脑干症状,因此,在脑室引流过程中,一定不能让脑脊液过快流出,脑室引流管要置于脑室穿刺点上方25~30cm高度。
(4)感染。脑室炎、脑膜炎。
(5)血清电解质异常。控制脑脊液引流量,脑脊液的总量成人为100~150mL。脑脊液由脑室内脉络丛分泌,每分钟分泌0.3mL,每日分泌400~500mL,每6~8h更新一次,每日分泌的量为全部脑脊液量的3倍,因此,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如引流量过多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脑脊液含氯化物、蛋白质等电解质,如每日排出150~200mL脑脊液,电解质就可能失调。
5.拔管指征及步骤
(1)脑室引流一般为3~5d,放置10d是最高时限,不能再继续留管。
(2)将引流管瓶吊高到20~25cmH2O,也可将引流管夹闭1~2d,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及有无颅内压增高现象,也可开放引流管测量脑压,如不超过20cmH2O(1.96kPa),可拔除脑室引流装置。如引流时间长不能拔除可从对侧做钻孔引流,如患者无不适,可先放出1~20mL脑室液,然后拔管。拔管时应严格消毒引流管周围的皮肤,拔管后用无菌纱布压迫引流口数分钟,或将头皮创口缝合1针。拔管后,要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或局部有无脑脊液漏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