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
(一)头颈部肿瘤
1.皮肤急性放射毒性反应
(1)临床表现。照射野皮肤反应程度与放射源种类、照射剂量、照射野的面积及部位、患者体质等因素有关。一般电子射线照射的皮肤反应较重,表现为:放疗15~20Gy开始出现照射野皮肤干燥、发红、轻度瘙痒;随剂量增加症状渐加重,出现暗色红斑、干性脱皮或脱发;继而出现触痛性或鲜色红斑,皮肤皱褶处有片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继续发展为皮肤皱褶以外部位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经及时对症处理后,可以缓解不适症状,控制反应进展,一般不会发展到溃疡、出血、坏死的程度。护士要注意观察并记录照射野皮肤反应的范围和程度,并根据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2)皮肤毒性反应的常用药物。①干性反应:局部外用薄荷淀粉、氢地油等,可起到清凉止痒作用。②湿性反应:氢地油、金因肽或湿润烫伤膏外用,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促进皮肤愈合,根据情况可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护理目标和健康指导
护理目标:维持清洁与舒适,预防感染,促进愈合。健康指导:①建议穿柔软宽松、吸湿性强的纯棉内衣;颈部有照射野者,要求衣领柔软或低领开衫,便于穿脱,以减少机械性刺激。②保持照射野皮肤的清洁干燥,特别是多汗区皮肤,如腋窝、腹股沟、外阴等处。剃毛发时宜用电动剃须刀,以防损伤皮肤。照射野区域皮肤,可用温水软毛巾温和清洗,禁用碱性肥皂搓洗;不可涂酒精、碘酒药膏,以及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化妆品;切勿贴胶布;不用冰袋和暖具等。③照射野局部用药后,宜充分暴露、切勿覆盖或包扎,外出注意防晒保暖。④当皮肤出现结痂、脱皮时,忌用手撕剥,以免造成皮肤损伤。皮肤色素沉着不必进行特殊处理,放疗结束后会逐渐恢复。
2.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1)临床表现。一般在治疗后1~2周(10~20Gy)开始出现程度不一的充血、水肿,常伴有味觉改变、口干和唾液黏稠等,出现的时间早晚有个体差异。两周以后照射区域内黏膜充血明显加重、伴疼痛,随后出现纤维蛋白、白细胞等渗出物形成的点状或片状假膜。随放疗继续可出现糜烂或溃疡、疼痛加重、进食受限,只能进半流食或流食,严重者因疼痛不能进食。护士应每周观察黏膜反应情况,并根据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2)口腔黏膜反应的常用药物
治疗目标:尽量减轻黏膜受损、缓解口腔疼痛。具体措施:①口咽部明显充血水肿、白膜、溃疡形成时给予相应处理:氯酮液或金喉键等药物喷口腔,或口腔溃疡胨涂于口腔溃疡面,可起到保护口咽黏膜、消炎镇痛、促进溃疡愈合等作用。②生理盐水250mL+20%利多卡因10mL含漱,或地卡因糖块于餐前含服,可减轻进食引起的疼痛症状,也可合理应用镇痛药。③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可暂停放疗。
(3)护理目标及健康指导
护理目标:维持清洁、预防感染,湿润口腔、维持黏膜完整性,促进愈合与舒适,维持最佳营养状况。健康指导:①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餐后睡前漱口,清除食物残渣,预防感染和龋齿发生。建议使用软毛牙刷、含氟牙膏。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漱口水,如0.5%过氧化氢、口泰或朵贝尔漱口液含漱,每日数次。口腔自洁困难者,护士应协助完成口腔护理,防止感染。雾化吸入可以使口咽湿润舒适,促进创面愈合。③饮食以软食为宜,避免过热、过硬及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红肿红斑处勿用硬物刺激,以免黏膜受损出血。④当出现口腔黏膜反应时应禁食,给予鼻饲饮食或静脉营养。
3.口腔干燥症
(1)临床表现。口腔黏膜干燥、味觉迟钝,固体食物咀嚼吞咽功能障碍,甚至影响语言表达。由于唾液分泌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容易发生龋齿及口腔感染。当照射野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颊腺时,唾液分泌不足是口干的主要原因,常伴随发生味觉异常。口干程度、持续时间与照射的剂量和范围有关,口干程度根据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涎腺急性放射反应分级)进行评估。
(2)护理目标及健康指导
护理目标:维持黏膜完整,促进舒适,预防龋齿发生,维持最佳营养状态。健康指导:①减少各种不良因素(温度、化学性、机械性)刺激,进半流食、含水量高的食物,利于吞咽、减少损伤,维持口腔黏膜完整。②润滑口腔黏膜,用清水或茶水漱口湿润口腔,注意水分补充;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相对湿度,雾化吸入以减轻口干症状。③保持口腔清洁,餐后睡前漱口,清除食物残渣,预防感染和龋齿发生。④维持最佳营养状态,以耐受治疗。
4.鼻咽出血(潜在并发症)
鼻咽大出血是鼻咽肿瘤急症,表现为大量血液从口鼻涌出。出血特点是迅速、反复、出血量大、不易控制;伴随失血的继发症状,如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数,严重者迅即发生失血性休克。护理人员要熟悉患者病情,对有出血倾向者应高度警惕,配合医生做预防处理,备齐急救物品,随时准备抢救。
(1)治疗措施。首选后鼻腔填塞止血,同时通过静脉途径给予止血药物。
(2)止血护理
护理目标:避免误吸,迅速止血,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具体措施: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②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扩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③积极配合医生行后鼻腔填塞、前鼻腔填塞止血,遵医嘱肌注或静脉应用止血药物。④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正确估计出血量,准确记录;根据病情需要做好配血、输血准备。⑤经上述止血措施无效、反复出血患者,可行颈外动脉结扎止血。
(3)止血后的护理
护理目标:避免诱因,防止再发出血,促进机体恢复。具体措施:①保持清洁,减少不良刺激。②填塞物取出后,密切观察有无渗血、活动性出血。③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出血诱因,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尤其在48~72h,填塞物取出后,受损部位血管尚未完全修复,很可能再次出血。应保持排便通畅,咳嗽剧烈应用镇咳药物。④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宜温热、避免过热食物,进食困难者可配合静脉营养支持,促进机体恢复。⑤安慰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安排家属陪伴,缓解其紧张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5.颅压增高(脑瘤潜在并发症)
(1)临床表现。脑部肿瘤放疗时,可能会出现颅压增高现象,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甚至出现脑疝。呕吐与饮食无关,呕吐前无明显恶心和其他胃肠道症状,常表现为突然的喷射性呕吐,多在剧烈头痛时发生。
(2)治疗措施。主要是通过脱水利尿,降低颅压。常用药物为20%甘露醇250mL或甘油果糖,静脉输注,15~30min滴完;同时地塞米松、呋塞米静脉推注。脑瘤患者常出现癫痫发作,此时应注射镇静剂。
(3)护理措施。护理目标:降低颅压,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具体措施:①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缓解头痛。给予氧气吸入,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脱水治疗。②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的变化,并做好记录。③控制癫痫发作,以免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嘱患者按时服药,预防癫痫发作;发作时遵医嘱注射镇静剂,安置床挡,注意保护患者,避免受伤;癫痫缓解后卧床休息,以恢复体力。④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及分泌物误吸。呼吸道梗阻可使脑血容量增多,加重颅内高压,排痰困难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⑤保持病室安静,避免诱发颅压增高的因素,如剧烈咳嗽、便秘、情绪激动、提重物等。
(二)胸部肿瘤
1.放射性食管炎
(1)临床表现。常在接受放疗20~40Gy时出现,表现为吞咽困难加重,进食疼痛。由于射线对食管黏膜损伤,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现一过性(暂时性)狭窄。放射性食管炎是食管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种非感染性炎症。食管黏膜损伤的评估可根据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进行。
(2)临床常用的药物。口服黏膜表面麻醉剂(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利多卡因+地塞米松),以达到黏膜麻醉和消炎效果;进食前口服氢氧化铝凝胶,以保护食管黏膜;疼痛严重可使用芬太尼贴剂,并给予静脉补液、抗炎治疗。
(3)护理目标:维持食管黏膜完整性,保持最佳营养状态,促进舒适。健康指导:①告知患者症状是由放疗引起的反应,以免误认为病情加重,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②餐前饮少量温开水润滑食管,细嚼慢咽,以免块状食物卡在食管狭窄处,对食管黏膜产生化学刺激或物理损伤;避免吃糯米团等黏性食物,以免黏滞在食管表面形成梗阻。进食后不要马上平卧,以免引起食物及消化液反流。每餐后饮少量温开水冲洗食管,减少食物滞留在食管表面。口服药片应研粉服用。③放疗期间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如呕吐鲜血、腹痛、黑便等。溃疡型食管癌放疗中发生出血者,绝对卧床休息、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静脉补液,应用止血药,并做好输血准备。④放疗期间出现胸骨后持续疼痛、体温升高、脉搏增快、呼吸困难者,考虑食管穿孔,及时报告医生。确诊后应中断放疗,禁饮食,并转外科积极处理。⑤患者如长期摄入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体重下降,降低对治疗的耐受性。应积极实施肠内营养,如鼻饲、胃造瘘或静脉营养支持。
2.放射性肺炎
(1)临床表现。同一般的肺炎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胸痛、气短等;听诊可闻及啰音。诊断依据是X线胸片显示肺炎的范围与照射野一致。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肺癌患者放疗中断乃至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治疗开始后1个月即可发生,多数发生在放疗结束后3个月内。
(2)治疗原则。给予足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生素。
(3)护理目标:减少诱因,促进排痰,维持有效供氧。护理措施:①给予吸氧,遵医嘱应用足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生素。②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出。③发热患者按发热护理常规处理。④预防感冒,积极处理上呼吸道感染,减少放射性肺炎发生的诱因。
(三)腹部肿瘤——放射性直肠炎
(1)临床表现。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放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分为急性期(近期反应)和慢性期(慢性反应)。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表现是早期为稀便、排便次数增多,继而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刺痛等症状。一般多出现在放疗开始后1~2周内,如处理不当可致便血,严重者可引起直肠狭窄及直肠阴道瘘,增加患者的痛苦,降低生存质量,而且可造成疗程延长或中断,而影响治疗效果。急性期症状迁延不愈或放疗结束6个月至数年后始有显著症状者,均提示病变延续,终将发展引起纤维化或狭窄。
(2)常用的治疗方法。①口服思密达或易蒙停,症状较重者可口服阿片酊减轻症状。②灌肠:庆大霉素+维生素溶液+地塞米松+温生理盐水混合液,疼痛较严重可加利多卡因缓解疼痛。③静脉补液营养支持。
(3)护理目标:减轻不适症状,维持舒适,维持最佳营养状态。护理措施:①保留灌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灌肠前尽量排空尿便,降低腹压,保持肠道清洁,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和保留;肛管插入肛门深度一般控制在15~20cm,操作时动作轻柔,混合液避免过冷或过热,液体量适中,药物灌注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加重对直肠黏膜的刺激,导致保留灌肠失败;药物保留时间最好在30min以上,以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②腹泻严重者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者,遵医嘱静脉补液用药,记录排便次数,便后及时清洗会阴部,保持清洁舒适。③给予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维持最佳营养状态。
(四)营养失调
1.原因
放疗期间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特别是同步放化疗患者会有恶心、呕吐甚至厌食。头颈部患者由于放射所致口干、味觉改变、咀嚼吞咽疼痛,食管患者进食疼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营养素的摄入。同时机体能量消耗增加,患者易出现营养失调,体重下降,全身反应加重,不利于原发病的治疗。有研究显示,头颈部及消化道肿瘤患者是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同步放化疗患者Ⅲ度以上急性黏膜炎、胃肠道反应、血液毒性等发生率显著提高,体重下降超过10%的比例增加。所以应对患者进行营养相关知识的指导,让患者了解体重下降危害,增强营养意识,保证营养素和热量摄入,促进组织修复,提高机体对治疗的耐受性,顺利完成治疗。
2.饮食指导
目标:保证营养素和能量摄入,保持体力、维持最佳营养状态,以耐受治疗。健康指导:①饮食品种丰富、搭配合理,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饮食。多吃煮、炖、蒸等易消化的食物;禁烟酒,忌冷、硬、过热食物,忌油腻、辛辣食品。不要盲目忌口,保证足够营养摄入。②放疗刚开始的7~10d内,饮食应清淡,尽量避免酸、甜等增加唾液分泌的饮食和饮料,以减少唾液分泌,减轻腮腺急性反应症状。③当口干、进食疼痛出现时,建议食用含水量高、易消化的软食或半流食,饮水或汤类以协助咀嚼与吞咽。可将新鲜水果或蔬菜榨汁后饮用,或将肉松或鱼、肉等切碎放入粥或面片中食用。④食管患者餐前饮少量温开水润滑食管,细嚼慢咽,以免食物卡在食管狭窄处;避免吃糯米团等黏性食物,以免黏滞在食管表面形成梗阻;每餐后饮少量温开水冲洗食管,减少食物滞留在食管表面。进食后不要马上平卧,以免引起食物及消化液反流。⑤增加维生素供给,多吃生津止渴、养阴清热食品。配合中药,如胖大海、菊花、麦冬、洋参片等泡水饮用。⑥腹泻患者给予少渣、低纤维饮食,避免产气食品,如豆类、牛奶、糖、碳酸类饮料。⑦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毒素排出。⑧重度口腔黏膜及食管黏膜反应不能进食时,应采用鼻饲饮食。鼻饲肠内营养可以通过管道跨越局部反应区,将营养物质送达胃肠道,弥补由于经口进食困难造成的营养不足。⑨腹泻严重者建议采用肠外营养支持,保证机体营养需要。
(五)有跌倒的危险
1.评估确定跌倒高危患者
入院后收集患者资料,包括一般状况、生活自理能力、跌倒的危险因素等,进行全面评估、做好记录。一些患者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对危险性认识不足,或由于不愿意麻烦护士和家属,对所有事情都勉强为之是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
2.预防措施
目标:防范和减少患者跌倒事件,保障患者在诊疗过程安全,减少意外损伤。
(1)做好安全方面健康教育,提高防范意识。①提高患者对自身跌倒风险及危险因素的认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当预知自己有跌倒的危险时,及时寻求和接受援助。②告知家属、患者有跌倒的危险,并讲授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当患者活动时给予协助和保护,指导家属日常生活照顾,如起床、散步、如厕及沐浴。放疗及各种检查应陪伴,防止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③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制定预防跌倒发生的措施计划。
(2)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①病房布置合理、安全。保持地面平整、干燥、无障碍物,拖地时设立防滑警示标志,楼梯、厕所及浴室安设扶手。房间的照明充足,避免灯光直射及灯光闪烁。②将有跌倒危险的患者安置在离护士站较近的病室,提高护理级别,加强巡视,做好基础护理。③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将传呼器及常用物品放在随手可及处,并安置床挡。提供适当的助行器并放在适当位置,坐轮椅车时脚轮刹车固定。对排便排尿频繁患者,床边放置坐便椅。④病床和座椅高度适宜,便于起坐,并经常检查病室用具的功能情况和安全性。
(3)护理安全防范。①加强巡视,做好基础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需要,并给予有效护理。患者衣裤避免过于肥大,鞋子合适,鞋底防滑。②早期发现癫痫发作前驱症状、颅压增高症状,并嘱患者卧床休息,遵医嘱及时药物治疗。告知患者在行走时出现不适症状立即蹲下以降低身体高度,减少跌倒造成的伤害,并及时求助于医务人员。癫痫患者应按时服药,不能随意停药。③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贫血、直立性低血压的老年人,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站立、起床时动作宜慢,抓好扶手,必要时给予协助。④预防由特殊药物引起的跌倒。如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泻药、血管扩张剂,以及影响平衡的药物等,可使反应变慢或削弱认知能力、心律不齐、意识错乱等,增加了患者跌倒的危险性。护士要了解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正确服药,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患者用药后应卧床休息,以免引起头晕、步态不稳而跌倒受伤。腹泻患者应预防虚脱,如厕最好用坐式便器,频繁如厕者可床边备便器。⑤视觉障碍患者要熟悉病房环境,行动时有人指引,避免单独外出。⑥对于肢体功能障碍、肌肉萎缩、运动失衡患者,指导适当的功能锻炼,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促进康复。帮助患者选择助行器,如拐杖、步行器、轮椅,由专人照顾。
(4)跌倒的处理原则。通过实施有效的跌倒防范措施,保障患者在诊疗过程安全,减少意外损伤。万一发生患者跌倒,不要惊慌,首先将患者转移至安全的环境中,及时通知医生,查明引起跌倒的原因(如低血糖、低血压等),给予相应的处理。仔细检查患者有无损伤,评估损伤程度,并给予合理的处理措施。按跌倒风险预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