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丛书编委会
《潜江文化简史》编委会
潜江市行政区划图
潜江八景
总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序言
绪论
一、潜江的自然环境
二、潜江的政区沿革
三、潜江文化的内涵与地位
第一章 端启人文:从远古到秦代的潜江文化
第一节 川泽之饶开启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远古潜江的地史发展
二、新石器时代潜江的文化遗址
三、龙湾遗址群与帅家台遗址
第二节 荆州腹地楚文化的兴起
一、“始有荆州”后的潜江夏商周文化遗址
二、“云梦”“潜水”与楚文化早期发展
三、楚国君臣在潜江的事迹与传说
第三节 “天下第一台”章华台
一、章华台的筑造
二、章华台在潜江龙湾
三、章华台的风格
四、章华台的地位
第二章 弦歌不辍:两汉魏晋隋唐五代时期的潜江文化
第一节 地方名士与儒学
一、“天下中庸有胡公”——胡广
二、刘焉刘璋父子与益州儒学
三、庾域庾子舆父子与孝道
第二节 吟咏千古的章华台诗赋
一、边让与《章华台赋》
二、陆机与《羽扇赋》
三、唐诗中的章华台
第三节 忠义爱国的名将与潜江
一、伏波将军马援在潜江的传说
二、三国华容道与关羽屯兵遗址
第三章 文物以兴:宋元时期的潜江文化
第一节 于斯为盛的文化教育
一、宰相之贤唐介
二、宋代状元毕渐
三、元代潜江书院
第二节 心物融合的诗歌创作
一、两宋时期潜江诗坛
二、伯颜《题白鹤壁诗》
第四章 冠盖之里:明代潜江文化
第一节 知行合一的学术文化
一、初氏“诚意正心”之学
二、刘勋刘垓父子心学成就
三、樊王家辑《左氏春秋内外传类选》
四、欧阳东凤重建东林书院
第二节 质朴辞达的文学创作
一、公安三袁与潜江文坛
二、竟陵派领袖与潜江文坛
三、翰林学士刘肇国的诗文创作
四、曲家张承宇的戏剧创作
第三节 巧夺天工的手工与科技
一、“潜江造”城墙砖
二、“楚潜名伞”潜江伞
三、水利与堤防工程
四、刘若金著《本草述》
第四节 留名青史的名人文化
一、敖钺与恩江河
二、“大明良臣”张师载
三、清廉自守的袁国臣
四、明代“西门豹”——刘应同
五、曹珩与《守官箴》
六、为民请命的王念祖
第五章 文采风流:清代潜江文化
第一节 独具一格的文化思想
一、明体达用的朱士尊
二、文史兼修的朱载震
三、万氏家族之儒宗——万琨
四、潜江之“塞翁”——刘泌如
五、良吏兼编志专家——向大观
第二节 官私结合的教育文化
一、官学与科举
二、清代潜江书院
三、私塾与义学
四、族规与家训
第三节 别具特色的文学成就
一、官声诗名并重的王又旦
二、潜江女诗人的创作成就
三、吴宏培与章回体传奇小说《觉梦集》
四、潜江文学泰斗莫与先
五、孙枝蔚与《焦获寓楼杂诗》
第四节 雅俗共赏的艺术文化
一、绘画艺术
二、园林艺术
三、草把龙灯
四、潜江木雕
五、潜江花灯
六、潜江竹编
第五节 风俗醇美的信仰与习俗
一、祭祀风俗
二、岁时习俗
三、婚嫁习俗
第六节 烟景清嘉的潜江八景
一、东城烟柳,南浦荷香
二、僧寺晓钟,蚌湖秋月
三、蒿口仙桥,芦洑宝塔
四、清溪山色,白洑波光
第七节 回味无穷的饮食文化
一、传承悠久的饮食特产
二、老字号与潜江名食特产
第六章 地灵人杰:近代潜江文化
第一节 成功转型的学术思想
一、国学大家甘鹏云
二、古文泰斗林琴南弟子朱羲胄
三、金石学巨匠易均室
四、政治经济学学者蒋羲明
五、军事理论家万德尊
第二节 培育英才的学校教育
一、从书院到学堂
二、近代潜江的学校
三、发达的留学教育
四、社会教育与革命根据地教育
五、近代潜江教师、教育经费和设施
第三节 巍然而立的文学高峰
一、万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二、曹禺的戏剧创作
三、万枚子与报刊文学
第四节 璀璨夺目的艺术成就
一、田歌与号子
二、花鼓戏
三、江汉平原皮影戏
四、杜鸣心的音乐创作
余论:走向辉煌
一、百花齐放的文化事业
(一)公共文化异彩纷呈
(二)文化市场管理规范
(三)文艺百花灿烂绽放
(四)文物发掘谱写华章
(五)非遗成果硕果累累
(六)曹禺品牌闪耀故里
二、培养人才的潜江教育
(一)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高中教育内涵发展
(四)职业教育稳步推进
(五)高等教育特色发展
潜江文化遗址名录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选录)
(一)古遗址
(二)古墓葬
(三)近现代重要史迹
四、古方志所载潜江名胜古迹选录
潜江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潜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保护单位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