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寺晓钟,蚌湖秋月
僧寺晓钟 又称西寺晓钟。以古刹钟声成为一方胜景的,不乏其例,如北京永乐钟声,苏州枫桥寒山寺钟声,洛阳白马寺钟声,西湖南屏晚钟,西安雁塔晨钟等,还有肇庆庆云寺风岭疏钟。其中唐代诗人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得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响彻寰宇历经千载。从上面钟声的命名可知,钟声有“晨”“晓”“晚”“疏”之分,潜江的这一景便是“晓钟”。
这里的僧寺是指大佛寺,大佛寺建在城西的寿灵山上,从清朝乡人黄玉辉写的《马昌湖打鱼歌》“小渔舟,往来大佛寺前;三板桥头拍手呼,卖鱼得钱美酒沽”中,可以大致判定寿灵山上的大佛寺就在城西的马昌湖畔近三板桥。[56]明朝的太常卿王谦在《大佛寺记》里说:“肇自汉唐以来,为丛林胜处。曰幽谷师者为开山祖,始更名曰大佛。”大佛寺和晓钟连在一起成为一景,是明朝嘉靖以后的事。传说嘉靖初年(1522年),潜江护城堤决口,滔滔洪流把一口大钟径直送到了山门前,寺僧打捞起来,只见大众上刻有一行字:“大元国湖北道江陵路潜江县长乐乡梁王庄土地施主周兴旺造大钟一口,舍入邑阳西广佛寺。延祐二年六月。”[57]元朝造的钟在明朝才出现在山门前,这实在是太传奇了。究竟是怎样现在还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或许佛寺本身有一口钟,钟声被人们注意到后,人们编造了这个神奇的故事,进一步宣扬僧寺晓钟,僧寺晓钟也因此声名远扬,列入潜江八景之一。
明清以来也有文人借景抒情,写过晓钟。
黎淳(明朝华容人)《僧寺晓钟》:“潜水东流赖禹功,水环萧寺亦朝宗。郊原有路通车马,城郭无山碍鼓钟。佛大比天谁广阔,僧闲与月共从容。明朝我复趋朝去,又隔云山几万重。”
童承叙(明朝沔阳人)《大佛寺》:“旃檀遥忆梵王宫,来听三车演法宗。日落华筵升上界,月明兰桨击昏钟。林中楼阁横云影,沙上鸥凫护水容。总为松萝更桑梓,临风不发意重重。”
罗万象(明朝南昌人)《大佛寺》:“照水孤成百雉回,东篱野色菊花开。僧知有客焚香待,君是何人载酒来。爽气清秋频看剑,高才作赋共登台。中原戎马征夫别,无限西风唱七哀。”
张承宇(明朝潜江人)《大佛寺》:“蒲团枯坐起,顿使爱心生。弱柳遭风媚,春衣去絮轻。池清鱼有影,草细履无声。来向长杨下,跏趺听鸟鸣。”
朱之佩(明朝潜江人)《大佛寺》:“礼足空王耳目恬,伊蒲馔给水精盐。阗钟定后诸天色,沤钵开成佛子莲。了义归时无字句,选根圆后遏酸甜。袈裟未著髭须落,在在香云绕画筵。”[58]
曾恺(明朝泰和人)《僧寺晓钟》:“上方月晓度疏钟,声澈闾阎处处同。鸦噪松林频出定,香焚石鼎漫谈空。响回银汉星初落,催起扶桑日渐红。欹枕教人清省听,此身浑在梵王宫。”[59]
蚌湖秋月 明清时期,蚌湖秋月是潜江西北的一绝。据说,古蚌湖是江汉滩上与江汉平行的一条河,名蚌湖河。蚌湖河在蚌湖街后(今蚌湖村二组)。在时令上是秋天的几个月里,每月30天,天天晚上都可见潭中有一轮月亮。它不像空中挂着的明月那样轮廓分明,线条清晰,而是筛子大一团波光,似灯火灼烁,熠熠生辉。更深夜静,万籁俱寂,还有笙歌舞乐之声从潭中传出。明初潜江教谕、江西泰和人曾恺《蚌湖秋月》诗云:“万里无云月在天,蚌湖光映素婵娟。冷涵玉宇冰壶皎,睛浴金波宝镜圆。桂影婆娑横汉表,珠华透彻到天边。由来此景真难得,谁载袁宏泛渚船。”
蚌湖秋月毁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一场大水。这年,汉江蚌湖堤溃,把七里长街的蚌湖镇拦腰冲断,所以有了今天的上蚌湖和下蚌湖之分。而蚌湖秋月也从此消失,今人不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