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声诗名并重的王又旦
王又旦(1636—1687),字幼华,清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县百良乡百良村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七年(1668年)任潜江知县,在潜江任职达七年之久,后历官户科给事中,在职期间勤政为民,关心百姓疾苦,政绩斐然。他擅长诗文,“其诗能兼综唐、宋之长”[22],与时诗坛领袖王士禛并称“二王”,著有《黄湄集》《河渠》《黄湄诗选》等。
潜江县为江汉平原的腹地,处于汉江的下游,地势低洼,旧时有“潜之大患在于水”的说法,“十年九水”又是潜江水患的真实写照,为解决水患问题历代在潜官员都煞费苦心可成效并不显著。康熙七年(1668年),王又旦受命来到潜江任知县,到任后他就先走访各地熟悉民情,在了解本地水患为本县一重大灾害后,王又旦决心消除水患保潜民长久安居乐业。他一改时下当政者应付敷衍的态度,不做面子工程,亲自修改治水方案,动员广大百姓参与到修筑河堤的工程中来,对容易决口之处进行加固,每一阶段的工程他都亲自检查质量,常年活动于施工现场,百姓对其感恩戴德。
在他到任第二年,潜江就遭遇巨大洪水威胁,当时他患上了严重的足疾,每日操劳身体也日渐消瘦,但是仍拖着病体率领百姓们日夜守护在河堤之上昼夜不眠,知县与百姓抗洪减灾共进退的场景至今在潜江还是一段佳话。清代著名诗人孙枝蔚来潜江看到这一情景有诗写到“年少长安得意人,于今憔悴复清贫。竟同饭颗山前叟,那识河阳县里春。自决新堤诗更怨,相逢旧好酒须醇。可怜常抱文书寝,谁解轻裘覆尔身”。这首诗刻画了王又旦年少在长安春风得意,在这里为民抗洪日夜操劳十分憔悴,形如枯槁,这样一位清贫老人勤政为民,时常睡着在书桌旁,全诗将王又旦刻画的十分生动,赞美了他的美好品质。
潜江所处地理位置造成水患连连,百姓已苦不堪言,王又旦在走访民情时,又了解到当地百姓的赋役负担较重,许多农民背井离乡,贫弱者的田地被豪强霸占,豪强又诡名逃避赋役,田亩不清,民受其害也。为此,王又旦开始在全县进行清田工作。历代清田工作掺杂着各种矛盾,特别是一旦触及大地主豪强的利益时更是步履维艰,历史中多次清田工作都没有彻底实施过。王又旦十分清楚这一点,为避免有人从中作梗,亲自起草“清田誓言”,并举行祭神仪式宣誓严惩清田过程中的投机取巧之行为。誓言道:“今受朝命之荣,窃欲自附于委吏乘田之义,岂能以七尺之身躯,帣鞲鞠卺,奉豪右之悦乎?自今以往,如有快己之私,泄世之愤,受人之托,畏人之势,编佥不公,乘乱取利,伏愿明神立加诛殛,以为人徇私戒。如有奸胥舞文,增减任意,或猾里诡计多端,冀望巧妙卸,愿神即行发觉,使得立置于理。开百年之乐利,崇奕世之馨香,当在是也。”
在清田过程中,王又旦亲自带领人员检田括户,对居住于原籍地的人口一一核对,逃亡在外的也尽量了解逃往何处,并重新划分了潜江县的乡里区划。清田文册整理好之后公示于百姓之中,力图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清田工作完成后,数月之内原来出逃的农民纷纷归乡,大片农田得以开垦,王又旦在潜江的卓越政绩受到了百姓们的极力赞美,在进行政绩考核时王又旦取得了优良的水平,并且调到京城任吏部给事中,在迁升之后他还仍然心系潜江百姓,多次上书建议修治堤防。在清光绪《潜江县志》可考的潜江知县一百多人中,政绩最为卓著的就数王又旦。
潜江从元代开始设立书院,先后建有石桥、阳春、白鹤、同仁等书院,文风极盛。但这些书院有的因主政者不重视文教而荒废,有的因天灾人祸而毁坏不存。到清朝康熙年间社会安定,民众安居乐业,潜江士子读书风气重振,而破旧窄小的县学难以满足读书所需,不少人被迫流学邻邑,于是王又旦重建传经书院。资金不足,他就劝募富贾乡绅,还捐出了自己的俸禄。此外,王又旦在县衙东边一片废圃地上修建会馆“得树草堂”,作为文人雅士雅聚创作之地;在马昌垸建“三元阁”,为佛教信徒提供活动场所;在县城内修葺“乡贤祠”,纪念潜江先贤,激励士林,敦厚风俗。
王又旦的诗文成就很高,与京师王士禛交游甚密,时王士禛为诗坛领袖,两人并称“二王”。王又旦一生中作诗4000多首,诗才兼唐宋之风,表面恣意奔放但内涵丰富令人读后意犹未尽,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清代著名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姜西溟曾赞誉王又旦之诗说诗体老练成熟而又恣意放肆,表面看似新奇倔强而内涵肃穆安静,如果不是具有较强的文学功底的话一般人很难达到这种程度,能够受到有大家的称赞,说明王又旦的诗文水平非常人所比。王又旦平时政务比较繁忙,而且比较遗憾的是其英年早逝,在短暂的一生中却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现摘录几首以供欣赏,如《村居怀古》:“杖策出村落,行行一二里。山上两高坟,丛筱互相倚。羊左曾并粮,相从此地死。古屋梁栋坼,荒径遗碑毁。尚见野服人,岁时修祭祀。狭斜多少年,翻覆何时已。”[23]此时,荆、羊、左陵园虽残破但仍有规模,有庙堂,有碑记,还有祭祀,作者在瞻仰的过程中略抒感情,表达对贤德之人的仰慕之情。
《夜坐仰天池》云:“穷日凌岷崿,我行亦云疲。散发卧绝顶,踈星下清池。峻绝五千仞,晻翳何可窥。白云上下飞,深松罗四垂。欣无职事绁,得与山灵期。延伫不知返,风林露华滋。高视但青苍,一气回坤维。鸾鹤如可驭,终焉谢磷淄。”[24]该诗将华山南峰顶上仰天池的秀美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池水青绿,松柏茂密,此时诗人无公务缠身,心情舒畅,表达了旷达恣意的情怀。
《牵缆词》云:“昴毕西横夜犹暗,官船催夫牵锦缆。石尤风高霜满河,欲行未行徒蹉跎。天明前村鸡下树,五里八里已为多。橐中糇粮早已尽,前途尚远饥如何!生来不合水边住,负担欲问山中路。山家奉令猎黄罴,正是昨宵牵缆时。”[25]这首诗描写了纤夫的悲惨命运,通过描写纤夫从早上到黎明的具体活动用来突出纤夫劳动的繁重与生活的艰辛,作者将纤夫劳作之苦与山家服役之重联系起来,说明到哪都逃不了被压迫,揭示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作者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之情。
《苍龙岭》云:“削壁突断绝,微径始跻攀。长虹驰远影,长落青冥间。迅飚两崖起,猎猎云气还。连峰若动摇,我行亦孔艰。天色扑莲花,瑶草何蝙斓。陟危千万虑,旷望忽开颜。璇宫应不远,从此排天关。”[26]这首诗气势磅礴,描写了黄山云海的奇异景象,苍龙岭的陡峭地貌,似有地动山摇之势,让人精神振奋。
王又旦离开潜江后,潜江人民为留念其在潜江的功劳,为其在潜江县西街传经书院建了“王邑侯祠”,并且有了在此祭祀名宦的传统,王又旦的声名也永远留在潜江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