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家族之儒宗——万琨

三、万氏家族之儒宗——万琨

万琨,清潜江人,字剑光,号月峰,潜江万氏家族由武转儒就由万琨开启。

据清光绪《潜江县志稿·氏族》记载,万姓是潜江的名门大姓。自春秋末始到潜江万姓,明万历年间,战乱纷争,天下攘乱,江西南昌九龙街石门县万庄一位叫万邦的武官厌倦了充满战争的日子,从江西南昌出发游历,至湖广安陆府的潜江县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树木茂盛,土地肥沃,江河纵横舟船便利,于是决意定居于此,后安家于潜江县城西北的马昌湖边,并娶当地杨氏为妻,此后在这里生儿育女发展至十代有余,其中第七世万琨聪敏好学,为一时的儒宗。

万琨进入太学读书,成绩优异并很快升为上舍生,但是虽满腹经纶万琨却累试不中。嘉庆元年(1796年),仁宗皇帝即位,他被举荐为“孝廉方正”,就是类似于举人,这是明清两朝设有的一种取士方式,每每新皇帝登基,各省、府、州、县举荐一两位有文化的“孝廉、贤良、方正”,同时赐有官服,实际上就是朝廷的备用官职,以后可能选中授予知县、同知、州判之类的官职,但是机会很渺茫。万琨受举荐时的年龄已经很高,多年备用却终没有授予官职,以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之儒业终其一生,令人叹息。

图15 曹禺祖居外景

清光绪《潜江县志续》记载,万琨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的熏陶,注重自身的修养,正身立行,不喜交游世俗之人,每日端坐庄严,让人深感一股正义之气。在教育学生方面,十分严苛而有方法,对富贵子弟就让他们勤苦练习,知道生活的艰辛,切勿养成腐化堕落的心性。对待幼童的教育更是十分尽心,他深知启蒙阶段对其一生都至为重要,对孩童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长大读书入仕,在最初的人生成长阶段要教会他们懂得做人之道,注重孝、义、廉、耻等品行的修养,并让其贯穿一生。在对学生施教的过程中做到有教无类,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对聪明敏锐者加以教导使其不流为狡诈者,对于头脑愚鲁的学生从其他方面来夸赞给以信心鼓励,万琨的如此用心的教导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过他教育的学生正直善良者甚多,皆为通礼仪品行良好之才。

万琨特别重视用儒家理论来教育子弟,并将孔孟的仁义道德、孝悌廉耻等儒家学说编印成《感应篇》来教化众人,劝诫世人都要讲究品行德操,对儒学的传扬使之成为当时有名的“儒学之宗”。在潜江任知县的陈焕世听说他的名声并大加赞赏,经常前去万琨讲课的学堂跟他一起讨论儒家的仁义礼信问题。万琨在跟陈焕世讲到为官之道时,提出当官者也要谨遵儒家教义,经世救民、为民着想,善良正直,这些归结起来还是儒家的“仁”,陈知县每每与万琨交谈完毕感触颇深,从中大受启发,并对万琨更加刮目相看,推崇备至,在很多场合都极力夸赞万琨,甚至还将他比作当时的澹台灭明(澹台灭明,澹台为复姓,春秋战国人,长相丑陋,被孔子瞧不起后发奋读书终成宰相。)

万琨不仅在教育他人过程中极力阐述儒家道德思想,生活中也严守儒家道德规范,被推举为孝廉方正之士。《潜江县志续》记载万家后面一所房子,多有不祥,万琨恐祸及兄弟主动要求居住,最后房屋真的倒塌,好在万琨与妻子都无碍,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无私爱人。万琨品行高尚,深受乡里的尊崇。县里修文庙时请他做督修,时年他已经八十岁,去后他自带干粮坚持不花修庙的费用,乡邻为他高尚的品行所感动,纷纷进行捐资修庙,没过多久修庙的资金就筹备齐了,在他的监督之下文庙也按期完工。在将修庙工作的事情都完成,他深感自己的使命完成了,评阅孙辈课业之后,端坐而逝。

《潜江县志》称赞莫汝嘉“精敏好学……凡树德畏人,知者罔弗为也。其检身直方,训子孙以礼让,为一时儒行之宗,尚矣。继起者,其惟万公琨乎”。[11]潜江城区的万氏家族自万琨教授生徒授业后人才辈出,他也被称为万氏家族的“儒宗”。万琨一生学识充沛却未被授官,但致力传授儒家经典教义,立身修德,以教书育人之儒业终其一生,实在堪当“儒宗”之名,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