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口仙桥,芦洑宝塔

三、蒿口仙桥,芦洑宝塔

蒿口仙桥 又叫“浩口仙桥”。浩口,亦名浩子口,旧名为蒿子口。现在的浩口镇政府大楼前门左侧复修了一座八仙桥,桥头,刻石碑一块,碑文曰:“镇八仙桥系潜江八景名胜古迹之一,始建于元代。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迁建于白湖,相传吕岩曾经过此桥故名通仙桥。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石刻八仙,栩栩如生,故名八仙桥。”新碑下斜倚着乾隆年间的断碑一块,上刻捐资修桥者姓名依稀可辨。

吕岩,即吕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出生,唐宝历元年(825年)中进士,当过地方官吏,后出家修道。民间传说吕洞宾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他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在飞升之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道家称吕洞宾为“妙道天尊”,为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吕洞宾也是“五文昌”之一,常与关公、朱衣夫子、魁星及文昌帝君合祀。

浩口原名蒿子口,是个遍地蒿草的湖区。传说元朝时,当地渔民感染了一种难治的皮肤病,先是全身奇痒,用手抓挠,继而皮肤破伤,发炎化脓,血水不止,直到被折磨致死。就在这时,一位道人腾云驾雾而来,他几粒仙丹就治好了所有病人。接着,他乘一叶小舟,顶风冒雨,访贫问苦,查看了整个湖区。之后,又带领大家开沟挖河,围湖造田,使得全蒿子口人民稼穑渔猎,各安其业,有了一个美好的家园。人们在湖区中心的蒿子口给道人修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祖师殿,由于道人仙踪不定,只得在殿堂里供了他的牌位,为他焚香祝祷,顶礼膜拜。祖师殿的另一端,有一条淙淙流溪,站在溪头,满湖景色,一览无余。人们在溪上架了一道桥,说是让道人在此小憩时,可看到在他庇荫下的全蒿子口的众生。

不久,元朝皇帝给吕岩颁了封号“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消息传来,那位救苦救难的道人便被蒿子口人贴上了“吕岩”的标签,这桥,也成了吕岩经过的“通仙桥”。

民间又传说,不知又过了多久的某一年,八仙全聚会于此,跛仙铁拐李被眼前景色撩得狂蹦乱跳,一座普通的木石结构桥哪经受得住他的铁拐折腾呢?见此情形,何仙姑将手中的白手巾向空中一抛,顿时化作一条如练的白虹,横贯在仙桥与祖师殿的上空。白玉带形成了,八仙们也便飞身上去载歌载舞,不尽欢乐。这样,通仙桥又成了“八仙桥”。

芦洑宝塔 宝塔什么时候修建的,现在限于史料无法查明。最初人们修塔是为了“镇锁三澨”,减少水患。这“三澨”可以理解为是指汉水、汉水南岸分支的芦洑河以及北岸分支的泗港河。这3条河,历史上给天门、潜江、沔阳3县人民带了惨重的灾难。后来,天门人堵塞了泗港河,沔阳人也在芦洑河下游筑坝。水涨时,汉水和芦洑河无法分泄,潜江连年决口,灾害尤甚。而芦洑宝塔修建后,非但没有起到消灾的作用,反倒在明朝的隆庆、万历年间,沉入河底。

康熙九年(1670年),云游僧人雄峰在芦洑宝塔原址开始募资修建景峰庵,这时距芦洑宝塔沉没已经百余年。[60]雄峰请了当时名望极高的处士朱士尊写了一篇《募疏》[61],在城镇码头等人口集中和商贾往来之地发帖募钱,又亲携《募疏》四处化缘,终于得到大家的慷慨解囊。《募疏》用当地渔民常拾到散落的塔砖一事借题发挥,说是晋朝处士赵逸有一次过杜子休宅,指出杜的宅基是中朝龙骧将军王浚平屋后所建的太康寺三层浮屠遗址,杜掘土查验,果得昔时塔砖数十方,便舍宅修灵应寺,又用所掘之砖重修了浮屠;现张截港七层浮屠塔砖再现也应了需重修浮屠之说。《募疏》还说,康熙七年(1668年)秋,有真武铸像一躯从汉水上游流止于此,当地人抬迎上岸后,仅盖一间草屋让其遮蔽风雨,不能久让真武水神无栖身之地,须赶紧重建庙宇,让神归位司事。此一说,显然是朱士尊老翁听信了佛门弟子的话而杜撰。但无论是宝塔残砖不足为奇的再现,还是真武水神不清不白的来历,颇迎合了许多佛教徒的虔诚心理。所以,当朱士尊在《募疏》中号召“聚十为千”,把“此日之颓垣断瓦”变成“浮屠高百丈,宝铎闻十里”时,财源也就滚滚而来了。不幸的是,新庙宇刚成瓦殿三楹,雄峰就圆寂西归。雄峰徒弟默持承师遗志,“日不笠,雨不蓑”,和施工者一起干活,吃尽了万般辛苦。过了数年,终于建成大雄殿三楹、毗卢阁三楹以及三身宝座、千佛慈容等等。朱士尊亲额其颜曰“景峰庵”,表达了他和佛教徒们对倡修此庵的雄峰僧人的景仰之情。

默持在景峰庵经营三十余年。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陕西清涧监生刘焕任潜江知县,与默持成为至交。刘焕每有公事至张截港,必憩庵中,与默持秉烛夜谈。他在《景峰庵记》中高度赞扬了默持“劳胼胝,聚资财,崇隆其浮屠而夸大其象教”的忠诚信仰精神。一百多年后,嘉庆举人宁熙朝来到张截港,写了《登景峰寺楼》:“长河带绕景峰楼,流尽春光送尽秋。惟有名利贪未了,风波不断往来舟。”教谕王祯也曾作《芦洑佛塔》诗:“塔建芦溪自古今,冰虬长浸碧波心。画檐金铎风霜古,石丹梯岁月深。清夜佛灯明耿耿,半空星像灿森森。登临回顾乾坤广,不许尘埃半点侵。”[62]

2012年7月,潜江市在梅苑北侧复建芦洑宝塔完工,塔高56.9米,其中塔身高48.8米,塔刹高8.1米。芦洑宝塔外观为仿明清大木做法,屋面为灰筒瓦。基座直径15米,高1.35米;底层内径9米,高7.8米,二至八层每层高5米,第九层高6米,每层外走廊宽1.5米。虽然历经风雨,几经毁损,芦洑宝塔终于重新屹立在潜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