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与潜江名食特产
潜江历史悠久,自明清以来,商业文化发达,明时有“市肆肩摩,商帆雾泊”之说。光绪三十年(1904年),潜江园林镇有商业、服务业近百户,其中以粮行、花行、杂货铺居多,匹头、广货、勤行业次之,酱园、肉案、鱼行、药房又次之。宣统至民国初年,外籍人迁入潜江经商者渐多,潜江县城商业发展到140户左右。1928年县城商铺增加到389家,发展到53个行业,形成名动一时的商铺文化,促进了潜江饮食及特产文化的发展。
潜江锅奎远近闻名。锅奎是面食,以白面在鏊锅中烤成。潜江锅奎品种很多,葱锅奎、砍锅奎、鸭子锅奎、冲担锅奎、油炸锅奎、猪油锅奎,等等。潜江锅奎都是上好的食品,而最有名气的是猪油锅奎。其次是冲担锅奎,主产在竹根滩。因其形状与当地农民挑柴草用的两头带铁钎的冲担一样,故名。与其他锅奎要在鏊锅中烤制不同,它是在一种特制的烤炉中烤成的,出炉后,又香又脆,能保持旬日,因此还可充当干粮。第三当数砍锅奎。砍锅奎是潜江最早的锅奎,最正宗的锅奎,其他锅奎皆由它派生而出。它不要任何佐料,面粉本色;从鏊锅里取出时,是一个稍小于鏊锅直径的“圆”,需用刀砍成若干个“三角形”卖给食客。好的砍锅奎(或白锅奎)是“肉”少且泡,“皮”厚且焦。
胡永坤与猪油锅奎 胡永坤祖籍荆门沙洋,光绪三十年(1905年)来到潜江,改行在“重新园”勤行铺学徒。出师后,在老板资助下租了大街口的两间铺面,兄弟二人独立开业。胡永坤勤行铺,根据不同季节和消费习惯,制作适销品种:冬季以羊肉面条为主,春秋则以鸡汤面为主;早上配之以油条锅奎,晚上配之以猪油锅奎,中午则是虾仁或糊油包子,四季风味因时而易,同时按照不同顾客口味,适应不同需求,如面条宽醋、带红(辣)、宽汤、带性、有求必应,顾客中意。此外,预约订购(如官场、商铺、茶馆、牌店等)不分昼夜,定时定点,送货上门,服务周到,顾客称便。由于适应各种需求,而且手艺精,佐料全,所以素以质好味鲜著称。
民国初年,胡永坤正当而立之年,生意也正兴旺,平均日销量达百斤以上,而大街口的同行,平均日销量不过二十斤。一次,吴江南茶馆的客人要吃宵夜,某一勤行的堂倌送去四碗面条,客人谢绝不吃。堂倌灵机一动,将面条加了葱花和汤汁,改称胡永坤的面条,客人满意地说:“难怪不同了,老远就香气扑鼻。”后来人们说:胡永坤不仅产品香,连招牌也香了。
胡永坤勇于创新,1920年春节时,一赌场前来定货。胡永坤因停业而急中生智,将面团加以猪油、葱花、香胡椒等调味,做成锅奎送去,食者赞不绝口,当场取名为猪油锅奎。这种锅奎内泡外焦,油质光华,香气四溢,后来逐步成为潜江特产之一。
胡永坤的猪油锅奎问世后,有人慕名而来,以饱口福。其中武汉客商居多。周开诚先生在山东为官,也很欣赏家乡的此种锅奎,从此猪油锅奎闻名省内外,生意更加兴隆。
施谦顺与芝麻锅奎 施谦顺酥勤行的创始人施常公,清光绪年间,孤身一人逃荒到潜江浩口,在街檐边贴桶炉、卖烧饼,维持生计。他勤扒苦做,省吃俭用,不几年的光景,他靠这贴桶炉的生意,除了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外,手头还积存了一点本钱。从此,一家子便勤扒苦做经营起小勤行生意来。四五年间,生意红火起来了,手里有了积蓄,便想扩大门面。民国初年,就在浩口下场买了栋房子开起酥勤行,招牌名“施谦顺”。从此,他为了把门面做出来,便在手艺上下工夫,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他做的芝麻锅奎色、香、味俱佳,吃起来壳焦、肉泡、喷喷香,成为浩口名产,远近闻名。手艺高,质量好,这是施谦顺的最大特点。他就靠这卖出了门面,争得了市场,赢得了信誉。因而生意越做越大,资本也越来越雄厚。先后扩建和修建了三大间门面、连续五重的大房子,买了两副腰磨,四五头驴子,开起了磨坊。还雇十多人办起了槽坊和饲养一百多头猪的猪场。
施常公去世后,铺面由其妻和大儿子掌管,母子俩仍坚持注重质量,讲究信誉。徒弟们端出来卖的锅奎、饼子,如果颜色老了,一经他母子发现,就要当面指责,不准出售,可见他们注重质量到了何等程度。所以施家生意仍是久盛不衰。
刘道金与二回头鳝鱼 二回头鳝鱼,是潜江黄家场的著名菜肴。上自沙洋,下至武汉,均享有盛誉。这道菜是黄家场著名厨师刘道金创制的,其制作方法大体为将鳝鱼剔刺洗净,用酱油、食醋、生粉调好,上蒸笼蒸到半熟取出,剁成节,每碗净一斤,用熟猪油四两,放在锅里走油后烩匀。菜成后,看起来是冷的,吃起来是热滚滚的。稍不注意,即烫泡嘴皮,以滚、嫩、香、烂的特点而驰名遐迩。这道名菜,自清朝末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刘道金师傅逝世时,风行了三十多年。据说当时凡经过黄家场的来往客商,在旅途疲劳时,为了提神赶路,便互相鼓励说:“加把劲,赶到黄家场吃二回头鳝鱼去!”于是精神抖擞竞走如飞。
潜江龙湾司、张金河、徐李市等地,滨临湖泊,河港交叉,盛产鳝鱼,鳝鱼成了每家常用菜肴。当地群众很讲究食用鳝鱼,因而,鳝鱼制品很多。“鳝鱼桥”即当地著名特产之一。其制作方法为剔去骨刺、去其头尾,切成二至三寸节节,用生粉、蛋清拌和,下冷油锅,纯火走油一次,使其成桥状,然后迅速捞起,用些许白糖,提成糖浆,将“桥状”鳝鱼倾入糖浆内炒拌“上霜”,再捞之上盘用生味调和的酸辣荤汤淋之均匀即可。其味鲜美,食后回味无穷。此外,还有皮条鳝鱼、清炖鳝鱼筒、假龙虎斗等,均为鳝鱼制作的名菜,各有风味,各具特色。另外,张金河的酥鳝很著名,其制作方法也很别致,具有特殊风味。
曾天云与龙门飵饼 渔洋地区曾天云酥食铺的龙门飵饼,是独创的著名面点,清末至民国一直享有盛名,是当地群众最喜爱的食品。人们常常作为最佳礼品赠人,饼面上印有“龙门”图样,内有红丝、青丝冰糖、海头、瓜米、白糖等物。吃时香甜酥口。清代上京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带上几个,寓意“跳龙门”的吉祥之物;中试回乡的也绕道来买几个,带回家作礼物,以示附龙之耀。
药材行与潜半夏 半夏是我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产地只有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它的功能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水饮、胸膈胀满、呕吐、咳喘等症,另外还有麻醉作用。有资料载,医圣华佗为病人开刀时,就是以半夏和其他药制成的麻沸汤药酒为病人麻醉。麻沸汤药酒如今被麻沸散代替,仍是一种以佐手术的口服麻醉药。
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似水半夏。潜江正是我国旱半夏的主要产区。《辞海》在“潜江”这一词条内有“盛产半夏等中药材”语。而同为江汉平原腹地的兄弟县市,在《辞海》中却见不到这样的注释,所以潜江产半夏有“潜半夏”之誉。老一代的中医在处方上写上“潜半夏”,老字号药店药屉上的药名签也写“潜半夏”,犹之乎“芎䓖”“贝露”冠以“川”字而成“川芎”“川贝”。“潜半夏”也是遐迩闻名,行销海内外的名贵中草药。
从清乾隆起,潜江便设有专门经营半夏的药材行。半夏药行只将收购的小部分提供给本地药店,更主要的则是为武汉、沙市的一些大中药商组织远销东南亚国家的货源。同时,本地的许多药店都自购、自制和自销。“潜半夏”以蚌湖产半夏最为肥厚、饱满,炮制利用率也极高。而蚌湖半夏尤以原属王场镇现属周矶办事处的黄岭村四组所产著名。
【注释】
[1](清)刘焕修,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117页。
[2](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67~468页。
[3](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66~467页。
[4](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538页。
[5](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540页。
[6](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952页。
[7]贺亚先等编:《湖北历代诗歌精选》,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8]赵苏娜编:《故宫博物院藏历代绘画题诗存》,山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58页。
[9]毛道海、刘承汉主编:《潜江明清诗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10](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67~468页。
[11](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057页。
[12](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155页。
[13](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114页。
[14](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115页。
[15](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115页。
[16](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115页。
[17](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116页。
[18](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899~901页。
[19](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921~927页。
[20](清)刘焕原修,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035页。
[21](清)刘焕原修,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346~350页。
[22](清)李元度著,易孟醇点校:《国朝先正事略:清代一一〇八人传记》,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1362页。
[23]《合阳文史资料》第7辑《合阳杂咏专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合阳县委员会文史学习祖国统一委员会发行,2003年,第104页。
[24]郗政民:《咏华山诗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1页。
[25]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21页。
[26](清)沈德潜:《五朝诗别裁·清诗别裁集(上)》,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45页。
[27]毛道海、刘承汉主编:《潜江明清诗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
[28]嶙峋编:《闺海吟(上)》,华龄出版社2012年版,第562页。
[29](清)甘鹏云原著,吴勇点注:《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30]毛道海、刘承汉主编:《潜江明清诗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5页。
[31]湖北省博物馆、文史研究馆:《湖北文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6页。
[32]湖北省博物馆、文史研究馆:《湖北文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6页。
[33]湖北省博物馆、文史研究馆:《湖北文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页。
[34](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265页。
[35](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91页。
[36](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92~494页。
[37](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人物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119页。
[38](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选举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952页。
[39]傅岳棻:《潜江旧闻录·序》,甘鹏云原著,吴勇点校:《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40](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514页。
[41](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515页。
[42](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538页。
[43](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555页。
[44](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556页。
[45]傅岳菜:《潜江旧闻录·序》,甘鹏云原著,吴勇点校:《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46]雷军蓉:《舞龙运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47]张华江、徐微、王林编著:《汉水流域民俗体育集萃》,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版,第309页。
[48]陈绍辉、邓丹丹、陈文华编:《荆楚民间工艺》,武汉出版社2014年版,第85页。
[49]王凯平:《鄂中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探析》,《设计》2014年第6期。
[50](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86页。
[51](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89页。
[52]毛道海:《潜江风情录》,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53](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90页。
[54](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91页。
[55]毛道海:《潜江风情录》,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56]毛道海:《潜江风情录》,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57](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27页。
[58](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31~433页。
[59](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90页。
[60]毛道海:《潜江风情录》,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61](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447~450页。
[62]毛道海:《潜江风情录》,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63]甘鹏云原著:《潜江旧闻录》卷8,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64]毛道海:《潜江风情录》,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65]毛道海:《潜江风情录》,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66]罗仲全:《潜江民间乡言土语》,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67]罗仲全:《潜江民间乡言土语》,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68]陈家珊:《漫话潜江焌米茶——你所不知道的故事》,潜报网,http//www.qjrbs.com.cn//html/2014/tong_0609/917.html,2014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