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自守的袁国臣
袁国臣(1541—?),字惟邻,明潜江人。官至山东布政司参政。袁国臣的曾祖父是明正统年间在安徽铅山任过九年知县、告老还乡时囊空如洗的清官袁允行,祖父袁珣是明嘉靖年初广西临桂知县,父亲袁纪也是明嘉靖年末的吏科给事。
隆庆五年(1571年),袁国臣三十岁高中进士,被授予吏部“行人”,不久擢升吏科给事。万历五年(1577年),他“奉使楚藩”,即今武昌。明朝时期,皇帝的子孙都给藩地封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分别封为秦、晋、燕、周、楚、鲁等王,亦称“藩国”,并可以世袭、加封、嗣封。后来继位的皇帝又对其子孙封王,因而明朝成了一个亲王(藩国)林立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仅湖北就有明太祖封的楚王(第七子朱祯,武昌府)、湘王(荆州府)、郢王(安陆府,今钟祥市);仁宗朱高炽封的襄王(襄阳府)、荆王(蕲州府)八位亲王,世袭加封的就无法统计了。藩王在其封地内可一手遮天,有的甚至凌驾于藩地州府官员之上,于是亲王便与州府执政者时常发生矛盾,当出现矛盾后,就得朝廷派员来调查调停了。袁国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使楚藩的。
据《潜江县志》等史料记载,袁国臣到达楚王府办完公差后,楚王(讳瞻鹄,是一位世袭的藩王)即馈赠他金子,他坚决不受。袁国臣认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楚王对他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十分钦慕,随即给他赠送了一块“君正清风”的匾额。待袁国臣回到京城后,楚王又出资在大别山通往京城的道路旁专门为袁国臣建了一座“却金亭”,并竖碑立传,让世人传诵。由此,袁国臣廉洁从政、秉公用权的清正德行被传诵至今。
万历十年(1582年),袁国臣擢升刑部给事中(五品)。万历十六年(1588年),湖北的黄州、黄梅、蕲春,安徽的宿松、太湖一带天大旱,民大饥,可官府与地方豪强狼狈为奸,对饥民横征暴敛,黄梅、蕲春等地的农民抗粮遭镇压,于是武术教头出生的刘汝国挺身而出,自称“顺天安民王”,率众起事造反,破仓放粮,接济饥民,跟随者数万人。朝廷先派安庆指挥陈铖进剿,结果陈铖战死,全军覆灭。后朝廷又从应天、湖广、江西等处派重兵联合进剿,官军仍溃败告退。
危难之时,朝廷任袁国臣为“徽宁兵备佥事”,“督剿巨寇刘汝国”。甘鹏云《潜江旧闻录》中《潜江袁使君平寇碑》记载:“戊子,荆舒吴越遍凶,郢都袁使君则自掖垣出分部”。“先是袁使君发秋浦,直趋太湖,率守备万鹿年、材官郎子机部兵七百先至开府”。袁国臣从秋浦出发,率七百多机动的精锐军士,经太湖(县),先进发到达了开府(即今安徽的金寨县)。接着“使君躬率魏丞深入近垒觇寇”,他巧妙地安插密探和利用“寇属”劝降、分路防守、各个击破等战术,击败“匪寇”,擒获“寇首”。因其为政清廉,“剿匪”有功,随后迁升江西按察司副使,后又擢任山东布政司参政。[69]
袁国臣对家乡眷念之情十分浓厚,他无论是在京城身居要职,还是告老还乡后,只要是家乡父母官求其写记、题字之类的事,他都欣然应允。
隆庆年间,潜江入儒学读书的生员愈来愈多,原有校舍已人满为患。隆庆六年(1572年),知县梁栋在儒学旁新修两间教室,取名“明伦堂”,堂前的面墙上就留下了袁国臣草书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墨宝。后来“勒石于学宫”前,以昭示读书人时时处处要修身慎行,知书达理,忠君爱国。
万历五年(1577年),知县朱熙洽在潜江进行清田,重新丈量土地,以便均赋税。这一举措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当年袁国臣出使湖广,听了朱知县清田均赋有关情况报告后,写下了近两千字的《清田记》一文,写道:“自嘉靖以来,汉水数涨。涨则田没民徙。田没则经界淆,民徙则故业失。猾里豪右,往往乘此蚕食。之间渔田、屯田与民田,犬牙错如。而民田之税,较渔田所输不啻十之七八。”由此形成“乃潜之民,田者不税,税者不田”,“国计之逋,民用之诎”,税赋不均,国家钱粮收不上来的混沌局面。“朱侯破百年积弊,与民更始,群射四至”,使“潜民之休,不佞幸矣”![70]
万历七年(1579年),知县朱熙洽重修了儒学,请在吏部给事职位上的袁国臣写一篇“重建记”类的文章。当他收到函件后,并没马上动笔,次年,他因公出使湖广,借道回到家乡,亲睹了焕然一新的儒学后,写下了一千多字的《潜江重修儒学记》:“国臣适以使事过里门”,得知“朱侯以甲戌上第来令,爰谒庙,清田赋,创城守,未之有暇”,很是钦佩。当参观了重修的儒学,感到“侯独雅意殷殷,是邦人之幸也!”“夫国家治安,托重乎人才。学也者,所以养士而待用者”“吾潜故号多贤,其文行往往有闻,惟即所为文,而日敦勉于实行,使国家坐收养士之效”“国臣不佞,谨与多士共勉之,以酬侯云”。[71]
袁国臣死后葬于“县南崔家垸”,时任吏部尚书周嘉谟(天门人)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袁氏一门,前后七世显荣。其长子袁昌,贡士,赣州通判;次子袁昱、三子袁俱太学生。长孙袁调,贡士,怀远知县;次孙袁向谏,举人,公安教谕。曾孙袁俊龙,贡士。
家乡人民十分敬重清廉自守、修身慎行的袁国臣,《潜江县志》多处提及其名,清康熙年间潜江的“乡贤祠”中供奉的就有袁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