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泰斗林琴南弟子朱羲胄

二、古文泰斗林琴南弟子朱羲胄

近代以来,西学渐盛,研究者众多,中国传统的古文学研究渐趋于后,但也不乏杰出之士,林琴南、朱羲胄师生两人,在古文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清朝时期文字狱盛行,为躲避文字狱的戕害,诸多学者遂埋首故纸堆中,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进行考据,古文学兴起,又称“乾嘉学派”,该学派在清末出现了许多大家,极盛一时,为我国古文研究留下了丰硕的成果。近代以来,专以训诂、考订为主的学术家渐趋寥落,山河破碎,国难深重,有识之士纷纷转向革命,以图救亡。再者,中西文化的碰撞,近代思想的传播,固守传统的陈旧学说被选择性的接纳,近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尤其在思想界为盛,被誉为古文泰斗的林琴南学者与其弟子朱羲胄,便是新旧思想交替的典型。林琴南(1852—1924)知识渊博,著作等身,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是公认的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泰斗。朱羲胄作为林琴南的入室弟子,其学识思想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并奠定了他一生的创作方向。林琴南为古文大家,而朱羲胄在其老师的影响下在古文研究方面亦颇有建树,然近代思潮的涌现,又使他的思想和行为与师门难以完全相符,他受教于林琴南,学习古文字的训诂、考订,整理老师的研究著作,是一位古文研究学者,此外,他又接受革命思想、参加革命组织,是一位革命志士,新旧两种思想都被他所接受容纳。两种思想文化的交汇,在当时的时代是普遍现象,是新旧文化交替中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思想文化,这一代的学者们是文化的继承与开创之间一座桥梁,他们有着丰富的传统学术基础,又有着开放的眼光与包容的心态,为中国文化的再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羲胄(1890—1961),近代古文大家,也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林纾(即林琴南)的学生。《湖北省人物志稿》记载:“朱羲胄,字心佛、悟园,潜江人。林琴南入室弟子,林殁后,曾费时5载,搜集林译小说凡189部。”[3]这条简短的介绍不足以概括朱羲胄的一生,根据资料记载,1890年朱羲胄出生于潜江张港(今属天门)的一个农民家庭。年幼好学,14岁考入武昌三佛阁中学。1905年(15岁)投笔从戎,加入湖北新军第八镇三十一标当兵,并在三营督队官季雨霖的介绍下加入革命组织日知会,在此期间与张难先、董必武等相知。后日知会被查封,朱羲胄遂北上。1911年,回到武昌,参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先后担任安襄郧荆招讨使行营民政处长和竹溪知事,历时四年。1915年,辞去知事职,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其诗文受到当时北大任教的国学大师林琴南、黄侃的赏识,被收为入室弟子。

朱羲胄的创作才能以及后期发表出版的许多著作,都离不开他的老师林琴南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师生之间可以说是互相成就。1919年,林琴南在北京举办文学讲习,朱羲胄每讲必到。从1920年到1925年的6年里,他还把听讲笔记按通则、明体、籀诵、造作、衡鉴、周秦文评、汉魏文评、宋元和明清文评、杂评、论诗词等十类共250条整理成集,题名《文微》,1925年出版刊行,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林琴南以及学术思想的宝贵资料。

1920年朱羲胄与国画艺术家齐白石相识,相互切磋学问,习字作画,成为挚友。然朱羲胄为外人所知,大多因为林琴南弟子的缘故,师门名声之盛,可见一斑。1926年,朱羲胄任广东国民政府国民军总政治部秘书兼机要科科长,参加北伐,之后参与营救李书城、孔瘐等反蒋人士,成为一名革命志士。1930年后,在李书城的邀请下出任湖北省教育厅、建设厅、民政厅秘书长,参与武汉城市的发展建设工作,并辗转武汉各校任教,为武汉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武汉三镇沦陷,朱羲胄不得已出逃,开始北上。1941年出任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在成都延宕数载,直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遂回武汉出任武汉师范学院的教授。1961年,因病逝世。朱羲胄一生颇为跌宕,前半生参与革命,后半生专注于教育事业,他的思想在其从教过程中流传下来,也是为培养后来的古文学者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朱羲胄早年受教于国学大师林琴南、黄侃门下,虽曾入行伍参与革命,但一生所为都离不开学者气度。他身后留下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书籍文字,囊括了他毕生所学及思想轨迹。他曾以“悟园”为号,著有《悟园诗草》一书,其中《昼眠》一章可谓道尽其心之所求:“昼眠辄闭门,客来问病未。羊裘昔典去,天寒拥破被。不足道外人,此中有至味。”[4]朱羲胄最大的贡献是花费近二十年时间收集、整理、编辑林琴南的平生著作,完成了“学行谱记四种”,内含《贞文先生年谱》《春觉斋述记》《贞文先生学行记》《林氏弟子表》。1948年《林畏卢先生学行谱记四种》由世界书局正式印行出版,如果没有他的努力,现今人们对林琴南的了解一定不会如今日一般完备和深刻。此外,他还诠释了数部古文,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不过他的诗文创作颇多,如《悟园诗存》《西湖吟草》等,都留下来供后世赏鉴。朱羲胄作为一名民主革命人士,一生中文学与事业相伴,虽年老受挫,但有著述传世,不至于身后寂寂,他与林琴南的师生之谊,更为后世所赞。朱羲胄一生虽做古文研究,但并非为文弱书生,相反,他投笔从戎,参加革命组织,接受革命思想文化的洗礼,辛亥革命成功后,又参与到国家建设的工作中,这些经历对他日后的创作及晚年思想的变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古文造诣颇高,但不拘泥于陈规,将新兴的革命思想融汇于他的早年的思想中,开创出古文研究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