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体达用的朱士尊

一、明体达用的朱士尊

朱士尊,字伟臣,一字“石户”,自号“宜庄花农”。同里进士莫与先为其作传《宜庄花农传》曰:“朱君少负异秉,于书无所不读,极博而好沈湛之思。”[1]概括了朱士尊学识渊博之才。其著作主要有《治平要录》五卷、《史略》八卷、《遇钞》十卷、《花农笔记》等,文采清新儒雅,极具风采。

朱士尊从小聪明颖慧,极爱读书,这也与他从小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关。朱士尊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朱宗望在明朝万历年间任四川江安知县,平叛有功,后授予刑部郎中,官至从四品;父亲朱之佩为荆州府学教授;叔父朱之玉,曾任桂林知府;叔父朱之瑚,曾任南康训导;堂弟朱士达,进士,担任过翰林院庶吉士。由此可见,朱士尊家族是一个书香门第,家学渊博深厚。从小他就受到熏陶,清顺治十年(1645年),顺利入选恩科“选贡生”。能够以贡生身份进入国子监读书,条件是十分严苛的,除了在当地才气出名,并且还要依凭一定的社会背景,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会有此机会的。但是朱士尊入学国子监时已年过三十,在国子监学业未成便“遂归”,其中缘由不可得知,从其后来归隐不就的行为可以得知可能与其洒脱不羁的性格有关。

朱士尊从小就爱读书,他的祖父朱宗望解职还乡之后在潜江县城东的洛江河畔建造“止园别墅”,里面众多亭台楼阁林立,还有一座藏书丰富的“拥万阁”,从此这里便成了少年时代朱士尊的读书乐园,在里面经常废寝忘食,遨游于万卷诗书之中。后来朱士尊能够在江北书院讲学,也与其积累下的充实的知识储备有关。

朱士尊虽然一心酷爱读书,但并不是人们口中所传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他满怀热情参加社会活动,康熙《潜江县志·飨祀志下》中记载:“在县东南四十里总口,康熙十五年(1676年),邑人朱士尊建无学庵。”镇乐庵(今天门市张港镇)“在县北三十里张截港崇祯十年邑人朱之玉建,火毁,康熙十五年朱士尊重建”[2]。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建了元真阁。并且朱士尊还作诗来咏颂潜江地区飨祀之盛:“文字缘由问佛胎,闲移幢节到蜂台。云生树杪皆香篆,阁俯河流有渡杯。礼乐在堂思太古,鬓眉于我识重来。玉毫发处迷方照,无量花枝次第开。东林慧叟自梯航,曾许渊明索酒尝。梵呗声高群鸟寂,垆烟书散百花香。天琴触夜安狮子,海水腾波拜象王。欲藉祗园春广大,六时作礼白云休。”[3]朱士尊捐资建庵,又有作品来歌颂祭祀之风,这体现了朱士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

朱士尊还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当时潜江知县叶臣遇推行“一田两税,已不堪命”“甲粮法”,潜江百姓赋役负担加重,人民苦不堪言,朱士尊看到这一状况后,向新知县建议废黜“甲粮法”,并学习邻县的做法,新知县采纳了他的建议,潜江百姓为此减负,大量逃亡的人口返回家乡,潜江的农业及社会生产得以复苏,百姓对其尤为爱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朱士尊是康熙十年(1671年)《潜江县志》的主编之一。当时著名诗人王又旦任潜江知县,在县志编纂过程中与朱士尊交往甚密,关系十分亲密,并进行诗文上的交流,但是可惜的是编纂工作未完成王又旦便被迁擢离开潜江,尚未刊印的县志便被束之高阁。十多年过去了,又一名极具责任心的知县来到潜江任职,他便是刘焕。刘焕听闻朱士尊父子(士尊子朱载震也归还家乡)才名,前去拜访,在谈及怎样治理县域的过程中,朱士尊将尘封十多年的《康熙县志》初稿拿出来,建议重新修纂刊印。刘焕看后欣喜,并邀请朱载震参与修纂工作中,朱载震多次推辞不愿参与,朱士尊将其叫到跟前劝说完成恩师遗志,承继文化发展大业,朱载震方才同意,于是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十分珍贵的康熙《潜江县志》。

朱士尊一生饱读诗书,但却辞官高隐于宜庄别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反清,湖北荆州、武昌、襄阳一带都陷入战乱之中,石户朱先生避乱,行至此处,带领家眷们迁徙到了宜庄花园。朱载震在县志中提到:“先世芜田数十亩,刈蓬藿,编槿条,而卜筑焉”“濒河构园庐,列卉长堤,种莲曲渚,茂林修竹,约五十亩。有编制柳堂,为读书处,又有盟霜舍、祝秋斋,汲堂、晚竹轩、览辉阁、悟牧居、月韵楼,为课耕游息之地”[4],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宜庄别墅所处景色优美典雅,实属一片修身养性的精神家园。众多的文人雅士慕名而来,与朱士尊进行诗文切磋,别墅经常宾客满堂,知县王又旦在参观过宜庄别墅之后也大加赞赏,称赞其令人赏心悦目。县志中还有一处记载,商丘的府丞宋牧仲先生慕名前来,在游览宜庄别墅之后十分感动,承诺要把当地的奇异五色牡丹送给喜爱花草的朱士尊。时至今日宜庄别墅的旧址位于渔洋镇新南村,坐落在高高隆起的古县河(今潜水)堤岸,可惜的是花园已没有往日的风采热闹,被淹没在茫茫荒草之中,生出几分凄凉。

朱士尊爱花之精神,养花之精细非常人所及。莫与先为其所作《花农传》中载:“凡种家有好花,往往请花农鉴别”“花农治花与稼师治稼等,攘之剔之,薅蕴崇之”[5],邻里周边有人养花生病凋残者,拿去让朱士尊养护必能调节过来,他的养花之才众所周知,他的爱花程度已达到了痴狂,《花农传》中记载,有一次朱载震为他在商丘弄来几株奇异花色的牡丹,“花翁对之,色洒然喜也。亟召吾辈二三逸老,扬觯酹花神傍,相与属和,中丞《漫堂绿牡丹诗》成帙”,由此可见这种对花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形成一种痴恋。

朱士尊的一生之中,淡泊名利,过着隐居自在的生活,喜爱读书著书,爱花养花,以文会友,以花会友,认识朱士尊的都称他为“汉上隐士”,而他自称“石户之农”。在当时的中国能够拥有这样一颗超凡脱俗的心灵,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抛弃世俗名利实属不易,并且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为社会做出了比一般社会人更大的贡献,他主编的《康熙县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历史传承将永垂潜江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