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文化的内涵与地位

三、潜江文化的内涵与地位

“潜水东流涌漫波,神功疏凿意如何?分从汉出潆洄远,中有鱼龙变化多。”潜江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潜江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内涵十分丰富,地位十分重要。

首先,江汉平原腹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潜江独特的人文风采,从饮食、服装、建筑到诗歌、辞赋、音乐,无不浸透了楚风楚韵。

潜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不断积淀的学术文化、艺术文化、科教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众多珍贵的人文资源,独具特色,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整个江汉平原地区都占有一席之地。潜江境内有东周时期楚文化遗址群——湖北潜江龙湾宫殿遗址,被列入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龙湾章华台遗址的发现、发掘与研究,对楚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为楚文化考古学分期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尺,为楚国行宫章华台的研究、复原提供了内涵丰富而珍贵的资料。黄罗岗古城址的发现,为寻找楚国早期都城,提供了探索方向和重要坐标点。源于先秦楚歌并繁盛于本土的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江汉平原皮影戏还代表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其次,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从而造就了潜江文化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特点。

千百年来,潜江人文荟萃,许多古代宦游到此的文人雅士驻足入籍。如在清代潜江县志中,元朝大儒姚燧被列为潜江寓贤第一人。他博古通今,才华横溢,担任过山南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等官职。姚燧为人正直,经常上书抨击时弊。在解官或辞职后,姚燧四处游历,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江南。而他对潜江又情有独钟,驻足此地兴办白鹤书院,一边著书立说,一边传道授业,使当时潜江学风焕然一新,也为后世潜江崇文重教、科举赫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代中叶,四川绵州(今绵阳市)人喻经翰泛舟顺江而下入潜江境内,见这里民风朴实,土地肥沃,便在今竹根滩泗合村定居下来,其子喻晓中举,先后任嵊县教谕、海丰知县等职。明代万历年间,南昌武官万邦宦游潜江,见此地交通便利,风调雨顺,遂娶潜江女子为妻,落籍安家,他的第七世万锟及后世子孙,累获功名和朝廷封赠,至第十三世万家宝(曹禺)则成为名扬四海的戏剧泰斗,万钢则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

第三,潜江文化推崇文教,千百年来形成了淳朴诚信、尊师重道的良好民风,甚至直接影响到官风。一大批士子或勤奋苦学,著书立说,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金榜题名,为官后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许多外籍入潜江为官者也政绩卓著,载誉史册。

在科举制度兴盛的时代,潜江士人发奋苦读,成绩显赫,人称“人文科第甲郢楚”。宋朝出了一名状元毕渐,元朝则有翰林学士林士渊。据光绪《潜江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潜江考取举人者265人,中贡士者399人,中进士者63人。

据清末潜江最后一名进士、著名史志学家甘鹏云所著《潜江书徵》《潜江旧闻录》统计,明清时期有112位潜江文人,著有262部著作。明万历年间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所著的《阐律》被《明史·艺文志》收录,其主编的《兴化县志》被收录于《中国善本书提要》。明朝刑部尚书刘若金所著八十多万字的《本草述》,成为与医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齐名的中国古代医书,2005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重新刊校出版发行。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所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在历史上具有极强的延续性。民本论又具体表现为保民惠民、恤民养民、富民教民。历代统治者无不提倡官员,尤其是地方父母官要修身正己、廉洁奉公、亲民爱民。潜江这片热土不仅人文荟萃,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治县良吏,他们的政绩和善举至今被后人传诵。如潜江袁氏,从明朝正统年间袁允行担任铅山知县起,七代为官,都以清廉干练著称。袁允行在告老还乡时,乘船途过鄱阳湖,有人见其船吃水很深,以为他贪赃甚多。后经税官检查,原来船舱中满载着压风浪的石头。其曾孙袁国臣担任吏部给事时,奉命巡视荆楚,楚王馈赠重金,他坚辞不收。楚王被其清廉之举所感动,在大别山通往京城的驿站边上,修建了一座“却金亭”,并亲自题额“君正清风”。

又如明朝潜江初氏家族,也是祖孙七代为官。初进忠在福建沙县知县任上病逝,所余财产仅能买一具薄棺入殓,妻儿甚至筹不起回潜江的盘缠。其孙初学易,于明嘉靖年间任陕西邠州(今彬县)知州,致仕回潜江时,也是轻车简从,行囊只是几箱书籍。

明嘉靖元年(1522年),敖钺担任潜江知县。到任的第三天,县河柘林堤段决口,顷刻间整个县城被大水浸没,城外乡村,更是如湖似海,“人迹不得相通”。敖钺乘舟到粮仓、儒学、文庙等处勘探水患,指挥救灾。洪水退落后,他又仔细查看灾情,并接连向朝廷上《水灾减钱粮疏》和《请开新河疏》。言词恳切,理由充分,终于打动了嘉靖皇帝,很快收到户部复本,减免了民众的赋税,并在皇庄上开挖了恩江,此后潜江水患大为减轻。

再如清康熙年间的知县王又旦,他在潜江重修儒学,续编康熙《潜江县志》,新建“状元坊”等,让潜江自号“宜庄花农”的隐士朱士尊都前来相助,由此潜江文风更盛,人才辈出。

楚地多才俊,自国家政治经济重心南迁以来,由长江和汉水而形成的广袤的江汉平原,哺育出诸多学者大家,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潜江文化,使这块土地上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华彩相得益彰。近代以来,因其水路交通发达,为多重学术思想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推动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思想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与文化传入中国,且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在知识界深入人心,有关民权、民主、宪政、自由、平等等思想为知识分子所广泛接受,而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遭到质疑。随着中国社会开始从封建王朝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尤其是经济力量的壮大,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湖北地区因地势之便,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开始融汇,并由此催生出一批重要的近代学术思想家,且涵盖各个领域,为中国近代的学术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尤以湖北省潜江学术思想转型最具有代表性。

湖北省潜江县古为云梦泽一角,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此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自古便人才辈出。近代以来,培育出军事理论家、古文研究者、金石学者、政治、史志研究者等诸多大家,为荆楚学术,乃至整个中国学术发展史书写了光辉篇章。

潜江人曹禺先生是闻名遐迩的戏剧大师,杰出的戏剧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郭沫若、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冰心等并称“北斗七星”。曹禺人文资源是潜江文化的宝贵财富。在中国近代史上,潜江李氏兄弟蜚声华夏:一位是参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民国元勋李书城;另一位是李书城的胞弟李汉俊,1921年,他与毛泽东、董必武等13位革命先行者在上海李书城家中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潜江是湘鄂西苏区中心的重要县份,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五军、红六军、红二军团曾在潜江设立军部,贺龙、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潜江是大军南下的前进基地。无数的仁人志士,催生了光耀神州的红色文化。

“崇文厚德、创新图强”,潜江文化具有历史性,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汲取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精髓或基本元素,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潜江文化具有超越性,它循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以传承和弘扬华夏文化和荆楚文化为主线,不断注入强劲和持久的动力,促进地方文化的全面发展。

【注释】

[1]傅岳棻(1878—1951),字治乡,号娟净,湖北武昌人,清光绪举人,著名国文教授,1947年任《湖北文徵》总纂。

[2]傅岳棻:《潜江旧闻录·序》,甘鹏云原著,吴勇点校:《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3](清)张廷玉:《明史》卷44《地理志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76页。

[4](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46《山南东道五·潜江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