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兼修的朱载震

二、文史兼修的朱载震

朱载震,字悔人,清代潜江人,康熙岁贡,历正黄旗教习,曾任四川石泉(今北川县)知县,具有较高的诗歌成就,特工五言,诗兼唐宋之长。朱载震父朱士尊是顺治时期的贡士,爱好藏书,明经工诗,朱载震在浓厚家学传统的氛围下得以博览群书,能文善诗。著有《和山堂集》《濯缨集》《章江集》《东浦诗抄》《京华集》《潜江县志》等。清道光《大清一统志·文苑传》中也称,潜江自刘肇国,莫与先之后,没有能超过朱载震的,可见其取得的成就之高。

《潜江县志》卷十三《选举志上》记载朱载震的家世:“朱载震,补国子监正黄旗教习,考授知县。贡士朱士尊子,刑部郎朱宗望曾孙,翰林朱士冲、常州推官朱士达侄。”[6]考究朱载震家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其出身于名门望族,这与其从小养成浓厚的文学兴趣有着重要的联系,青少年时期他在家乡就小有名气。

探究朱载震的一生,不可不谈的两个重要人物——王又旦和王士禛,这两位人物引导朱载震进入文学的大门功不可没。王又旦,康熙时期著名的诗人之一,工于诗书,诗歌成就显著。任潜江知县六年之久,在任职期间,除了重振儒学、修建水利设施、均田清赋外,于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纂修《潜江县志》。时朱士尊名望较大,被应邀作为县志的主编。王又旦在县志的编修过程中与朱士尊很是投缘,经常以诗文往来关系十分亲密,在这一段时间里,朱士尊之子朱载震引起了王又旦的浓厚兴趣,越来越喜欢这个青年过人的诗情才气,并收其为门生亲自指导。在王又旦两年的亲身教导下,朱载震的诗文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朱载震虽然诗文很好,但是参加三次乡试都未中举,这让很多人都想不通,当时“南北两大诗宗”之一“南诗宗”的朱彝尊后来也为其愤愤不平。康熙十九年(1680年),朱载震以贡生身份进入京城国子监求学。时恩师王又旦在吏部任职,朱载震入学后前去拜访,并奉上与恩师离别后的一些新作。王又旦看后十分欣喜,大力赞赏自己门生的诗文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于是将朱载震推荐给“南北两大诗宗”的“北诗宗”王士禛。王士禛是清朝杰出的诗人、学者、文学家,史称“一代诗宗”。在与朱载震接触之后,王士禛也大为赞赏,也将其收入自己门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王士禛为朱载震的《东浦诗集》作的序中说始知朱载震是由于王又旦所说,比起自己国子祭酒,朱载震更适合于供职太学,与他同游出玩,诗性大发其可书写数百轴,方可知王又旦极力赞颂他并无道理。这样,朱载震成为“一代诗宗”王士稹的门生,在京城求学的过程中,与王士禛交往甚密,王士禛邀门生、诗友出外游玩的过程中都会邀上朱载震。在王士禛的精心指导之下,朱载震成为正黄旗的教习,这为日后被授为北川知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京城数年研习诗文,朱载震过得并不十分惬意,教习薪俸低加上需要应酬,甚至生活过得还有些潦倒,在为已故恩师王又旦整理诗文集,筹资刊印名为《黄湄集》后,又刊印自己的《东浦诗集》,此后回到家乡潜江。时任潜江知县的刘焕听说其文采并为诗宗弟子,其父朱士尊又为著名的贤士,前去拜访朱士尊父子。刘焕与朱士尊、朱载震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当刘焕问计于朱士尊治潜之要,朱士尊给其治水、兴赋的建议,并拿出了二十年前受时任知县王又旦之托,自己所编辑而没定稿付梓的《潜江县志》初稿,建议重启修编付印。康熙三十年(1691年),即刘焕任知县的第三年,他忙完了重新清丈土地、均赋税、修儒学等工程后,决定重启修编《潜江县志》的工程。

编著县志刘焕当然想起了朱载震,但朱载震多次推辞不愿参与。直至其父朱士尊劝及完成恩师遗志方才接受,也许是他深知史志的严肃性和真实性,所以不敢轻易答应,在正式加入编纂工作中后,他也一直秉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拜访名人贤士,亲身探访地形地貌,用了两年的时间,在父朱士尊康熙十年(1671年)编纂的《潜江县志》的基础之上,完成了今天这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潜江县志》,这部县志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从史学价值来说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于我们研究地方志、传承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王士禛任刑部尚书,他十分牵挂远在潜江的门生朱载震,得知其仍游离于官场以外,便不断向朝廷举荐,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恩师王士禛的不断努力下,朱载震任职四川石泉县(今北川羌族自治县)知县。

朱载震任职期间极具治县的才能,他将所管辖区域内的原来由土司掌控的羌族地区改为国家州县流官治理,也即清早期出现的“改土归流”,这一举措影响巨大,对于解决羌族内部矛盾冲突,依照中央政权法令办事具有重要的作用,既能够加强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又顺民心得民意。能够有此勇气来废除土司制度并且改革当地政权制度,说明朱载震确是治国安邦之才。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川总督启动编纂《四川通志》的工作,最后选定朱载震担任主编。朱载震已有了之前修康熙《潜江县志》的经历,编纂省志不算太难,但是他仍秉持严肃的态度,将知县任职上的事情妥善安排之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省志的编纂工作之中。这一任务比其熟悉的家乡县志的编修要复杂得多,山川河流、名人胜迹每一部分他都苛求自己去亲临探访,极其辛苦忧劳。在夜以继日的奔波劳作后,他猝死在《四川通志》主编的岗位上,壮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朱载震除编修康熙《潜江县志》《四川通志》,敢于改革土司制度之外,为他的人生添上浓厚色彩的是其诗文成就。刘肇国、莫大岸都是明清时期潜江的著名文豪,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史料说这两者都没能超过朱载震,可见其文采诗才确实有过人之处。朱载震一生写有上千首诗,并先后集结刊行有《东浦诗抄》《京华集》《濯缨集》《和山堂集》,同时,当年他的诗友刊行的《春霭堂集》《莲洋集》等很多诗集中也收录有他的诗。尤其是《东浦诗抄》,王士禛、朱彝尊(清初著名学者,诗坛与王士禛并称“南北两大宗”),曾为其作序言,后来分别收录在各自文集《渔洋山人文略》《曝书亭集》中,可见当时大家们对《东浦诗抄》的欣赏。

康熙四十年(1701年),朱载震任职四川石泉县知县。赴任前他将自己“五入京华”之作结集为《京华集》,内容多为与名士交游唱和之作,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本诗集。《京华集》中为王士禛所作《花木六咏》,被王士禛赞誉,六咏其中之一的《建兰》当属佳作中的佳作:“丛兰生幽谷,莓莓遍林薄。不纫亦何伤,已胜当门托。辇至逾关山,滋培珍几阁。掉头忘闽海,倾心向京洛。轻飔昼回芳,清泉晚宜沦。玉轸一再弹,天际如可作。”[7]

受父亲爱好花草的影响,朱载震写出极具兰花形神的佳作,至今仍被古诗文爱好者和兰花爱好者广为流传,当代有关新编诗选多有收录此诗。还有一首《题禹之鼎〈王士祯放鹇图〉》收入《故宫博物院藏历代绘画题诗存》中:“归心触拨向谁传,坐对流光曲槛前。月好乍浮烟际树,露凉遥下雨馀天。闲情如客应同爱,清影依人只独怜。纵汝遐深寻海峤,机忘性适两悠然。”[8]这首诗以景衬情,表达了作者凄凉落寞的心情。

此外,《梅花亭子歌》云:“谩园主人识趋舍,谢却时名存朴雅。十亩浓阴负郭南,数椽茅屋临旷野。丛筱萦回小径通,老梅横影映清泻。春至花开待客游,我亦频过憩其下。袖拂莓苔碧侵衣,风翻残萼香浮斝。今同孙公坐三伏,梅叶尽肥梅子熟。参参伍伍几十株,疏处犹然补修竹。纵不及见花满枝,绿暗阴层已绕屋。广平曲终杳难听,襄阳有客醉未醒。昨夜月明水如练,主人啸歌梅花亭。”[9]作者描写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表达了对亭子主人不为功名利禄左右,保持质朴典雅的高尚情操的赞美之情。

潜江地区飨祀之风盛行,朱载震为此也做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诗作,在《潜江县志》中就有记录:“幽径草茸茸,苦竹篱边萌。阶空云影淡,境间听睹清。绳休振锡立,龙象此经行。心净参白业,寒光偏水精。朅来第一义,蹴蹋济奔虻。我生未学道,进退婴世网。习苦岂性成,幽楼幸养成。夙闻人天际,渊泊自深广。大智见水月,愚者终尘壤。浮云搴实幢,狮座擎矣掌。为说双林谛,春韵万壑朗。闲心付卧轮,静观菩提长。灵籁此俱寂,轻风高柳乡。”[10]描写当时的祭祀之风尚,为后世认识这一时期的风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朱载震还有很多不同时期诗作,散见于多种诗选,得以传世。如《潜江明清诗选》收录其与潜江相关诗作8首;徐世昌主编《晚晴簃诗汇》选录其代表作4首;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选其精华之作2首,其中《建兰》见于《京华集》外,还有一首《雪中呈黄湄先生》则靠沈德潜选集得以保存;吴宗慈编撰《庐山志》(民国本)记录其咏竹诗《万竹亭》一首;清徐崧《百城烟水》中录有其《徐松之晚过南园寓斋不值,留诗壁间,用韵却寄》一首。这么多诗选专辑或地方文献收录朱载震的不同诗作,突出了他在诗文创造方面的较高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