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之“塞翁”——刘泌如

四、潜江之“塞翁”——刘泌如

康熙《潜江县志》卷十七《人物志》中记载了清朝初年潜江的一位淡泊高雅的隐士,人们都称他为“塞翁”。这位潜江塞翁名为刘泌如,字邺侯。从康熙《潜江县志》及收集到的《刘氏家谱》(安成世家)中的有关记载得知,刘泌如是汉高祖刘邦之后裔,他是刘邦第四世孙汉景帝刘启第六子长沙王刘发这个支脉繁衍而来的,祖籍在今江西安福县竹江乡洋口村,家谱称其为“安成刘”。在元末明初,他的祖先迁徙到了今竹根滩镇的荷湖垸(今罗赵湾、田岭、仁和垸等村一带地区),现在人们又将这一支脉称为“荷湖刘”。刘泌如的祖父名叫刘勋,在明嘉靖年间曾官至户部郎中、刑部主事、河东运同;刘泌如的父亲刘埏,太学生,没有入仕,后来因为儿子刘若金的名声被赠封为资政大夫和闽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刑部尚书;刘泌如的兄长刘若金任过南明王朝的兵部尚书,晚年隐居在家著《本草述》闻名于世,被称为著名的国医大师。

刘泌如出生在明朝末年的社会动荡时期,家学浓厚使得其从小能够饱读诗书,父辈也期望他能够弘扬先辈之风采,入仕为官,但他深知世道已变,看透了朝廷的腐败,看清了官场上的黑暗,因此他对科举毫无兴趣,另寻精神寄托,喜欢琴棋书画,尤其专心钻研于水墨之中,对花鸟虫兽的画技尤加研究,并有所成就。由此逐步形成了刚正不阿,孤傲不群,洁身自好,安于乐道不与世人为伍的清高的性格,当时世人将他比作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隐士、思想家于陵仲子(此人曾坚决辞不受齐国大夫、楚国国相等职,迁居于陵山中,终于灌园,以示“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最后饥饿而死)。《潜江县志》中载,塞翁“性狷介,不伍于俗,时人有于陵仲子之目”,[12]体现出了塞翁不与世俗之人为伍,品性清高。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朝亡国已成定势,刘泌如兄刘若金入南明朝隆武帝朱聿健帐下,任刑部尚书,派人来潜接刘泌如入朝为官,并与家人同居海边。刘泌如不愿意随同,并对来使讲了许多个甘于隐逸不愿做官而又留得好名声的历史故事,如黄琼、李固甘于隐退守节,季札、子臧也均不愿身居高位,甘愿自己身退成就他人事业,以此表达自己不愿入仕为官甘于四海飘零隐居山林的心愿,言辞深刻生动,来使听了这些故事,对刘泌如的志向品行十分钦佩,终不再勉强他。两年之后,南明隆武帝被清军在福建擒杀,其兄刘若金险些命丧闽中,及时脱离南明朝廷闭门谢客,专心著书《本草述》。有了这些经历,刘泌如和家人都仿佛有塞翁失马的感受,刘泌如也自号为“塞翁”。大家也都知道他坚守品行德操的秉性,也都乐于这样叫。如此称自己也是为了告诫人们要有乐观向上的心态,任何事都有好坏,不好的一面可能也会向好的一面转化。

“塞翁”刘泌如生性豪放,常年无固定住所,喜欢与人一同饮酒自乐,每当酒酣之时就会诗性大发,甚至会疯狂大叫,挥洒笔墨,即兴赋诗作画水平极高。但是独特的一点就是他在作诗之后就随手丢弃,不愿给别人欣赏,随从的众人捡起视为珍宝。当时他的画作在荆楚地区就十分有名并且名震京师,当时人们都以拥有他的真品画作为荣耀。有托人带书信求其画作的,还有出重金来购买的,四方的文人贤士纷纷登门拜访,但是“塞翁”都给予拒绝,并迁居他处。但是越是这样,“塞翁”的画作就越加珍贵,索求者越来越多,《潜江县志》中对此事记载也十分详细,可见,“塞翁”的画作艺术水平之高,引得众人瞩目。

“塞翁”淡泊名利,一生不愿追求名与利,创造众多作品,但不愿示人,其超凡脱俗之品性着实让人赞叹,他的大量优秀作品的亡失令人可惜,但是作为一代大家,他的不少作品为有心人所收藏并流传至今,我们也能在今天有幸一睹“塞翁”画作的风采。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目录》第十四册、第十八册等资料中查出,今国家级及省博物馆皆珍藏有其作品。广东博物馆收藏了刘泌如的《松鹤图》;天津博物馆也收藏有刘泌如的《竹树鹳鹤图》;吉林博物馆里收藏有刘泌如的《莲房水鸟图》。此画幅左端署名“塞翁”,下面有印两枚,一为“何得一身闲”,另一为“刘泌如,字邺侯,号塞翁”。现代人评价这部作品时都大为赞赏,这幅作品中以侧锋刻写参和、莲房、水草、白鹭。画中水鸟单脚独立,低首注视水面作啄食状。整幅画除了水鸟的眼、嘴、羽毛略施花青赭石呈红褐色外,其余上色均为水墨。笔墨不羁,放浪不失活泼,笔调简单雅致,画中情境淡然萧瑟,描写的应是一幅残秋之景,让人观后不禁大加赞赏。

自古至今,潜江人的书画作品能有此不朽成绩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塞翁”能够取得如此高的诗画成就已实属不易,还能够保持如此淡泊名利的心境,不为名利所烦扰,潜心于艺术创造,水平极高,真的让后世人所欣赏。在潜江人心目中,他是可爱的“塞翁”,是潜江人的骄傲,不仅潜心进行艺术创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生无欲无求的高尚品格更是世人学习的榜样,他所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珍藏于中国人心目中的国家宝藏。刘泌如,这位可爱的潜江“塞翁”,七十一岁而终,葬于县南砖桥垸(今熊口镇马场村一带),安陆府通判张汝瑚为其撰写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