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歌与号子

一、田歌与号子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起着记录生产生活、抒发情感和表达愿望的重要作用。江汉平原民风淳朴,民间艺术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也自成一家,尤其是当地的民歌。

湖北民歌在当地也称作田歌或号子,这种民歌有着远古荆楚大地流传下来的楚歌遗风,楚歌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楚地歌曲,它既包括可供吟唱的歌词,也包括吟唱时特殊的节奏声调。《诗经》中的许多篇目都是楚地民间的歌谣,随着历史的发展,湖北历史上有几次大的移民潮,因而兼容了其他地方的民歌艺术,在漫长的时光打磨下,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歌形式。

在湖北潜江,保留下来的民歌内容非常丰富,题材也比较广泛,种类多样,风格独特。据记载,在周代,它属于《周南》,列于十五国风之首,是雅乐、燕乐的主体;战国晚期,屈原、宋玉津津乐道的“扬(阳)阿”即是潜江民歌;《四面楚歌》唱的是潜江的“鸡鸣歌”;汉代的“楚歌曰艳”、魏晋的“西曲歌”,潜江民歌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文学作品中所称的“下里之音”即是专指潜江民歌,南朝梁简文帝在《与湘东王书》中说:“故玉徽金銧,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流传于潜江的鸡鸣歌是楚歌遗风的典型代表之一。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决战时,以“四面楚歌”加速了项羽的失败。据东汉应劭注“四面楚歌”之“楚歌”曰:“楚歌者,谓鸡鸣歌也。”宋代苏轼《志林》解释了鸡鸣歌得名的由来:“余来黄州(今湖北黄冈)闻黄人二三月群集讴歌,其词固不可解,而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婉转其声,往返高下如鸡唱尔,与庙堂中所闻鸡人传漏微似。土人谓之山歌。”这种“如鸡唱尔”的民歌在潜江先民的田歌中,“通谓之扬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数”。据今人考证,扬歌是阳水一带的扬越人所唱的歌。“阳水在古夏洲的今湖北潜江市境内,有一部分则在汉水北岸今天门市境内,这条古河流从江陵向东流入潜江,而后北折注入汉水。这条阳水在古籍中分别记为‘漾水’‘阳水’‘杨水’。春秋时期居住在阳水一带的越人因水得名,谓之‘扬越’。‘杨歌’是屈、宋在《楚辞》中经常提及的民歌。汉代的‘楚艳’必以‘扬歌’为乐府之重点。”[23]

鸡鸣歌是潜江人民在劳作、生活及风俗习尚等活动中创造,是劳动的号令,抒情的载体,娱乐的工具。

据考证,潜江民歌大部分属于三音列民歌。“调式变化频繁,总体可归纳为C宫系统—D宫系统—F宫系统—C宫系统。在每个同宫系统调式中,都以do,mi,so三个音为骨干音构成主和弦、主要织体进行巧妙变化。”[24]以此类推,鸡鸣歌可能有四种表现形态:徵三音列“152(1为高音)”;宫三音列“315(5为低音)”;羽三音列“163(1为高音)”;孪生三音列“652”。这四种正三音列原型又有如和声转位的变形,以及这些三音列的自由交替与互相渗透,导致民歌音乐丰富多彩。

皮影戏中的歌腔就源于先秦鸡鸣歌。随着岁月流转,大约到明朝,鸡鸣歌与皮影戏相结合,演变为鸡鸣腔,又称歌腔,民间俗称“黑哇子腔”和“哗哗咿腔”。潜江皮影戏艺人用“舌生花”“口生香”“脸生色”“目生光”的演唱技艺,进行演唱。鸡鸣腔一般为二人演唱,其中一人以表唱“正面”人物为主,一人以表唱“反而”人物为主。另有二人击锣鼓并帮腔。

鸡鸣腔的特点是吐字清楚,高亢婉转、圆润激昂。凡学唱者,必先学会“公鸡打鸣”,然后逐步加入唱词,渐渐才能吟唱。每一句词唱完后才拖音,它的起腔和尾音全靠演唱艺人用假声发音。鸡鸣腔的起音是根据潜江村民赶鸡调发展而来的。村民们拿起赶鸡篙,大声叫“啊”!皮影艺人用“啊”这种声调为鸡鸣腔开头的起音,又名“定调”。鸡鸣腔是自由放腔,每段唱词发音的高低全凭“啊”字定调。唱词尾音以雄鸡的叫声为甩腔,每只雄鸡的叫声不同,艺人利用多只雄鸡的声音在演唱时变化多端,吐字真声,拖腔假声的演唱艺术来表达给观众。

鸡鸣腔的尾声帮腔则是皮影戏艺人采用通顺河两岸民间流传的《薅草歌》所改编而来。薅草歌的主音以“哟咳嘿咿哟咿”贯通整个曲调,唱词结构为十字句,分开头、正文和煞尾三个组成部分。开头一般为两句,扼述故事的发端;正文为主要篇幅,提示主题;煞尾一般为两句,概括全篇,与开头相呼应,开头和煞尾帮腔。

鸡鸣腔源于民间民歌中“领—合”的艺术形式,帮腔带着浓厚的乡土风味,以造成强烈的艺术魅力,使其地方特色显得更加浓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潜江的田歌和号子还是本土人们斗争的武器,劳动的号令,抒情的载体,娱乐的工具,是当地人们劳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潜江民歌是楚歌遗风的典型代表之一。

近现代潜江的田歌和号子是在当地乡村中生根发展的,故曲词是以当地的方言为基础的,除《楚辞》的“兮”“些”之楚语仍是这一带常用的“口头禅”外,从语言声调色彩分析:潜江、天门、仙桃为一个色彩区,这一带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较少,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江汉平原有一定的影响。而潜江则是这一色彩区的中心,语言声调呈放射状向周边县市蔓延形成变异。其语言声调特征是:高声为色彩音,归为语音声调中四声之阴平、去声;中音为核音,归为阳平;低音为支柱音,归为上声。[25]由于这些语言声调的特点,导致潜江民歌音乐丰富多彩,故潜江自古就有“民歌之乡”的美誉。潜江民歌形式除了田歌和号子外,还有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歌以及新民歌等,并且根据田地劳作的方式不同,其民歌风俗也有差别,北部以旱地为主的地区民歌以号子、薅草歌、小调为主,南部以水田劳作为主的地区,以田歌为主要特色。

近现代潜江民歌创作一般都是以劳作和乡间娱乐为主的,潜江的号子具有节奏鲜明、气质豪迈、主词少衬词多和一唱众和等特点。潜江水乡河流堤防很多,经常会发生水灾,在与洪水长期斗争中,修堤筑坝和打硪是农民重要而笨重的劳动,因此产生了很多打硪号子。此外还有榨油号子、搬运号子、龙船号子等。

田歌是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唱的民歌,潜江水旱田地宽阔,是粮棉集中产区,因而田歌在潜江民歌中数量最多,有栽秧歌、车水歌、扯草歌、薅草歌,等等。每种田歌都有一些不同的曲牌、唱法和演唱形式,可谓千姿百态。[26]农人在劳作时用歌曲自娱,既可排遣劳作的乏味,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人们之间相互对唱也可增进感情。在田野上,农人一边劳作一边唱歌,或自己唱、或对唱,像一场美妙的交响乐一般。

潜江民歌的这些特点,受到了当地政府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尤其受到国内音乐界青睐,并曾发起三次大型的搜集整理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受到巨大的冲击,普通话的大面积普及,也使以方言为主的潜江民歌失去了传承了根基,为此,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潜江民歌的保护力度,实现了潜江民歌申遗[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