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与革命根据地教育
1907年10月,潜江县按东、南、西、北、中5片各设一宣讲所,由劝学员向民众宣讲《圣谕广训》。1909年,开设简易识字学塾2所,学生80人,每日授课2~3时,又称半日制学堂。1927年,潜江县设民众教育馆,以开民智。1933年,民众教育馆设民众茶园10所,对民众施以爱国、卫生、戒烟等方面的常识和识字教育。1935年,在全县9所小学内附设民众学校,有学院378人。这年7月,湖北省特教育处在梅家嘴、三江口开设第一、第二中山民众学校(这是国民政府配合军事“围剿”,特设于原苏维埃地区以反共为目的的特种学校),154人,其中成人班114人,妇女班40人。潜江县城沦陷时停办。复在莲花寺、新阳场、赵家台开设3所中山民众学校,1943年停办。1947年,推行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合一,要求各乡、保国民学校附设民教部,全县17所乡中心学校和39所保国民学校仅成人班3个,136人全县文盲充斥,文盲率达73.8%。
1930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在全县范围内先后开办了以下12所学校:
龙湾列宁小学 1930年4月开办,名江陵县第十区苏维埃政府列宁小学。校址在龙湾后街文昌宫。校长张金森(共产党员)、教导主任罗德富教员10人,炊事员1人。开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250人。经费由区苏维埃提供,不收学杂费用,而且对贫苦儿童免费提供膳食。学校成立学生会,学生会会长兼校外儿童团团长。1930年秋,红八军团总指挥贺龙到校视察,向师生宣讲革命道理。1931年2月,龙湾被敌占领,学校被迫停课。4月,红军收复龙湾,列宁小学部分年级复课。这年秋,国民党掘堤水淹苏区,龙湾列宁小学停办。
拖船埠列宁小学 1930年开办,校址在船埠上街。校长袁友仁,设1个班,学生40余人,学校注重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结合,所编的教材中有“荡桨,荡桨,荡到湖中去撒网,捕得鲤鱼八百斤,送给红军做给养”等课文。1931年停办。
张金河贫民学校 校址在张金河当铺。校长萧玉书,教导主任黄树臣。学生均是贫苦家庭子弟,约50人。发给油印课本,免收一切费用。1930年春开办,不久因红军部队转移而停办。
张金中心乡小学 校址在张金河田家祠堂。校长何修延,有教职员10人。设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250人。1944年春开办,次年停办。
老新中心乡小学 校址在老新口。校长张和甫,教务主任樊茂如。设4个班。学生150余人。1944年春开办,次年停办。
徐李小学 校址在徐福横街汪家公房。校长徐柏林,教师皮绪成等。设复式班3个,学生100余人。1944年春开办,次年停办。
龙湾小学 校址在龙湾司福音堂旧址。校长李子权,有教师2人,设复式班2个,学生70人。1944年5月开办,次年停办。
潜江县第三中心乡抗日小学 校址在义和桥(今周矶农场红旗五队)。校长张浩然。有学生20余人。1944年春开办,端午节前后校舍被日军烧光,学校停办。
鄂豫边境洪山公学 1940年8月创办于京山县小花岭,1943年秋辗转迁至潜江县太和场附近,1944年下半年移到熊口附近的孙家桥。设有青训班(培训新参加革命的青年)、民运班(即党训班)、行政班(培训基层行政干部)、财经班(培养财税人员)。1945年春,为接纳中共中央南方局从大后方输送来的知识青年,增设高级班。学习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除高级班外,其他各班都有一部分文化课和业务知识课。学员除学习外,还要以人拉犁开荒种地。在校时间3至6个月,分为学习、实习、总结鉴定分配3个阶段。学员享受供给制待遇,其伙食、衣被、日用必需品由襄南政府委员会供给。但在战争年代,生活、教学条件十分艰苦。衣单被薄,缺鞋穿,少盐吃。古庙旷野当课堂,门板墙壁当黑板。学校迁来时,学员不足100人,后来发展到200多人,抗战胜利以后,洪山公学在黄家大桥一带结束。
襄南政务委员会青年干部学校 1943年7月开办校长由襄南政务委员会主任刘宝田兼任,李海波、柳湜一具体负责学校工作。学员200人左右,分3个队,学习时间2个月。学校辗转于老新口棉条湾、马家场黄家祠堂。同年9月,洪山公学迁至潜江县,青年干部学校停办。
荆潜县委员青年训练班 1944年,在高家场附近的莫岭开办。每期学员30人,班主任韦英,指导员彭忠,组织教育干事余明华。学习两个多月,共办3期。
襄南爱国主义军事政治干部学校 1948年3月开办,校址在老新口。校长由襄南军分区司令员李人林兼任,军分区政委杨殿奎兼任学校政委。校委处主任黎汉岑,教务处主任蔡元农,政治处主任岳毅。设军事干部队、地方干部队、学生队,共有学生400人。1949年1月更名为襄南公学,校长由地委宣传部长薛坦兼任,副校长彭志琛,岳毅主持学校工作。2月,学校迁至潜江县城,学员分住在大街口一带的民房内。正、副校长改由李蔺田、王功品担任。同年5月1日,学校迁往监利县杨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