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良臣”张师载

二、“大明良臣”张师载

张师载(1513—1573),字巨卿,号少渠,明潜江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考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士。官累至右佥都御史、浙江巡抚。

《大清一统志·名宦》载:“张师载,字巨卿,嘉靖进士。擢南京给事中,时严嵩柄国,师载抗疏劾其党,出为莱州知府。嵩令人伺其隙,竟不可得。”据康熙《潜江县志》记载,潜江明清两朝(至康熙三十二年,即1693年)止,朝廷确认的潜江名宦一共11人,张师载就是其中之一。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师载中进士后即被授嘉兴知县。他初到嘉兴,通过走访调查,听到百姓反映最多的四件事:一是官府对百姓限制太多,农商发展受阻;二是税赋不均,富人有田不纳税,穷人无田也要纳粮;三是官府胥吏横行乡里,横征暴敛;四是海盗倭寇经常杀掠扰民,民众纷纷逃离故土。

上述每一件事,都是积弊日久,且牵动各方利益,或者属于朝廷的大政国策,或者涉及富豪乡绅、衙役胥吏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遭参奏罢官,甚至丢掉性命。但张师载满怀忠君爱国之情,牢记“为官避事平生耻”的官箴,在其位,必谋其政。于是,他耐心说服地主乡绅接受清丈土地、补交赋税,并亲自到田间地头丈量土地。他组织乡村官吏重新核定人口,编定里甲,组建民团,保家卫国。他还对撂荒土地采取减免税赋等措施组织耕种,鼓励发展农商,使嘉兴百姓安居乐业,官府仓廪充盈。

张师载勤政为民,施政有方,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深知“上梁不正下梁歪”,为政者清正廉洁,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民心的道理,时常用素服便装,过着“一腐(乳)一饭”十分简朴的日子。他常说:“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在其擢升离任时,除了几本书籍外,行囊空空。

《潜江县志》载,张师载由于在嘉兴知县岗位上“以宰邑‘异等’,擢南吏科给事中”。[68]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他上疏弹劾当朝首辅严嵩的“姻戚居津要者”,其结果可想而知,“嵩衔之,出为莱州守,密属私人吹毛求疵不可得”。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严嵩失宠,翌年被夺相,抄没全部家产,被赶回江西分宜老家。这时被严嵩陷害和排挤的一批官员得到了朝廷的重新任用。据《明实录》记载,在严嵩倒台的当年五月,张师载“迁淮阳兵备副使”。随后拜佥都御使,“巡抚真定”。

张师载针对真定“各部税粮,多有逋慢,奸民豪户,为弊滋甚”的现状,他施德政,抚民众,从教育感化奸民着手,褒奖扶植良善,出重拳整治拖欠税粮的豪门大户,“一切税粮,从尔没有区分”,解决了真定“百姓徒费,仓廪未充,税粮多有逋慢”的问题。

嘉靖末年,福建、浙江一带倭寇猖獗,朝廷想到了曾在嘉兴任过知县、又任过兵备副使的张师载,于是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一月,朝廷将他调任浙江巡抚。张师载到位后,协调“三司”,统一号令,从整肃军队开始,挑选精兵良将,奖惩并用,攻守结合,步步为营,迫使倭寇不断退缩海边。只可惜出师刚捷身染病,他巡抚浙江不到一年,因病而告退休养。浙江抗倭又交给了倭寇闻风丧胆的戚继光。

张师载养病三年身体逐渐康复后,于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又“起佥都御使”,巡抚陕西。他在陕西巡抚岗位干了一年半,又因老病复发,不得不于隆庆四年(1570年)七月乞病回乡。

张师载回到故里时,明穆宗朱载垕拨专款赐建了“宝翰楼”宅第。他在这一宅第于隆庆五年(1571年)受时任潜江知县梁栋增捐俸金修县署的精神所感动,为其写了一篇《重修县署记》,被收录在《潜江县志》之中。张师载在宝翰楼读书、著述、养病不到三年,在万历元年(1573年)与世长辞。明神宗朱翊钧悉获此信后,亲提朱笔写下了“大明良臣”四个大字,并谕传予以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