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吏兼编志专家——向大观

五、良吏兼编志专家——向大观

向大观,字望湄,号进舫,清潜江人。顺治戊戌进士,官至远县知县,是《潜江县志》和《湖广通志》的编著者之一,著有《过舫文集》五卷和《礼记续朱》《周易体象》《古序诗经楚辞解》《汉魏乐府题解》《金刚经相解》《史论》《西撑诗说》等。

向大观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考中举人。次年春赴京师参加会试结果不幸未上正榜,令人欣慰的是上了副榜。明清时期,在乡试、会试科举考试时,正榜以外还会录取一定名额的“副榜”。但是,乡试的副榜不能参加会试,会试的副榜也不能参加殿试。随后,他被授予桂阳(今湖南桂阳县)教谕,教谕是学官名,负责掌管并教诲其所属生员。在当时科举入仕成风的社会形势下,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子弟的教育。古时朝廷在府、州、县一级,工、农、商等朝廷均没有直接授任官员,唯独对教育工作设置了学官。一般府设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设教谕一人,训导两人。

向大观在桂阳任教谕三年。他学识渊博,举止得体,胸襟广阔,谈吐不凡,真正树立了教书育人之典范,深受学子们的敬重。他勤勉钻研学问,敬重古代贤士文人,并时常以古代圣贤先哲之言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向大观向学生传授孔孟学说,儒家思想,颇受家长和学子的敬重。《潜江县志》中记载向大观:“大观举止庄雅,议论崇闳,禔躬范士,一以古贤为则”,[13]不仅如此,他看到有许多贫苦子弟读不起书,便四处筹资,“葺修濂溪书院”,资助家庭贫困但一心向学的学子读书,并时常鼓励他们,家庭贫困不是阻碍学习的理由,唯有发奋读书才是摆脱贫困的出路。在他的教导之下,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洞庭以南,向风者不远数百里执经来学”。

向大观文墨卓越,才思敏捷,短暂的三年教谕生活,影响深远,使其收获了无数的好评和敬重,所以在他致仕归里后,省、县官员请他出山修纂《潜江县志》《湖广通志》,如此之殊荣,也是对他能力的一种认可。

向大观一边当教谕负责教诲所管生员,一边挤时间进行备考。顺治十五年(1658年),他第二次赴京参加会试、殿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登上了进士皇榜。接着被授予广西怀远县知县。怀远是今广西柳州市所辖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是湘、桂、黔三省的交界处,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包括侗、瑶、苗、壮等。清朝初期,这个地方比较落后,交通闭塞,道路不通,经济文化均十分落后,加上个民族混杂,社会情况十分混乱,民族矛盾不断冲突激化,当地人民基本还处于蛮荒时期。

向大观到任后看到眼前的景状后决心进行改革,他打算革除当地民族存在的一些敝习,实行“改土归流”,采取了五项改革措施,教导当地民众遵循大清律例。

一是进行赋税改革。规定赋税按占有耕地的田亩数进行征收,人民劳役负担按田亩税赋分担。这就保证了征收赋税的公平性,并且一定上减轻了贫困百姓的赋役负担。

二是进行区划改革。将一定数量的村落划定为社(区),每个社区设立官府的办事机构,并引导社区民众挑选一名精明能干之人为负责人,每个社区旁边建立一所学校,并选派老师对学子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分民族教育,做到尊重各民族的习俗,“村为置社,社立官厅,旁建塾,遣社师分峒设教”[14],这一做法得到当地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改善了当地混乱杂居的生活状况,对维持社会秩序、安定社会生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组织文化活动。每年春季组织全县民族联欢大会,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在联欢大会上,根据不同民族选出老师以“怀豳”为名,社坛上老师们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演讲比赛,童子们进行咏诗,老人击鼓,各族儿女把酒言欢,载歌载舞,欢聚一堂,促进民族大团结,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潜江县志》记:“取《豳风·七月流火》诗演为俗诂,名曰‘怀豳’。岁仲春,按行峒野,命社师分席讲说。童子歌诗,耆老击鼓,为野农行酒有欢,芦笙互答,以别男女之嫌。”[15]这一措施对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融合起了重要的作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气氛融洽。

四是“严抵偿法,以儆同类残杀”。利用刑罚改善社会风气,整治社会秩序,严禁家族忽视大清律令私自施刑,并且严格规定禁止不同民族间的私斗,对于违反刑法之徒,严厉惩治,做到有法必依,使法律意识深入民众心中。

五是教育改革。在县城建立学堂,取名为“明伦堂”,有明化伦理道德之意,除供奉圣贤孔子要求大家敬奉,主要用于教化学生学习仁、义、礼、智、信之学问,并且也教化民众学习孔孟之道,提升自身修养。《潜江县志》中载:“移建学宫于邑中,朔望集民耆苗长,率各峒师生于明伦堂,教以拜跪,阅其优劣行赏”,[16]意思就是,每月初一和十五,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和族长率领本族的师生集中到学堂进行学习礼仪,然后品评优劣,并予以奖惩。学校的建立使当地的适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了教育,当地的教育水平得以提升,一改当地落后的面貌,对改善社会风气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向大观的治理下,怀远社会风气大为好转,民众过上了安乐祥和的生活。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康熙五年(1666年),向大观奉命去广东主持乡试考试时,怀远境内部分侗、苗首领在一妖僧的蛊惑之下发动叛乱。在平叛过程中,向大观督运粮草,确保后勤,并提出剿匪之策,三个月不到就平息了叛乱。虽然他慑乱有功,但是作为一县之长对于叛乱的发生也难辞其咎,最终他只得引咎乞归。当老百姓得知他辞职离别时,数千人赶到县衙前送行,“牵羊担酒挽衣泣送者数千人”。后来,怀远的百姓为他建了一祠堂,将他在怀远的事迹和政绩记录下来。

向大观回到家乡潜江后,闭门谢客,潜心读书著述,他的著作大部分也是在这一时期所完成,据《潜江县志》和1936年北平金华印书局印行甘鹏云编著的《潜江书徵》记载,向大观一生撰述甚富,是潜江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学者之一。

康熙十年(1671年),时任潜江知县的王又旦主持修纂《潜江县志》,他请学识渊博、声名远传的向大观任主编,向大观因一心著述便真诚谦让,举荐当时的隐士“宜庄花农”朱士尊任主编,他担任了副主编。在《潜江县志》中,他编写了“田赋志”二卷,“户口志”一卷,“河防志”二卷,“铺驿志”一卷,“经费志”一卷。《县志》中还收录有他撰写的《白洑驿记》《传经书院引》《清田记》等文章,从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其文字功底之厚。我们现在常用的朱载震主编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潜江县志》,就是在此志书的基础上快速成稿付梓的。在人文荟萃的康熙盛世,所有官员至少是举人出身,都精通诗文,著述写作,但能被选中参加省志编修,说明此人在一省之内肯定赫赫有名,文笔如椽,影响力也非一般人所能比上。

向大观于“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筑‘萍野庄’于邑东南六十里(今渔洋镇五洲、荆河村一带)”,过上了真正隐居乡野的生活。他在“萍野庄”度过了六年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手捧一卷书,立于“萍野庄”一水亭,“倚槛吟曰:‘水上鱼鸥称社侣,山中木石认居人’,吟罢,隐几而逝”。[17]至逝世之时,向大观仍还在追崇闲情逸致的志向,前半生入仕为民呕心沥血,后半生隐居乡野与书为友,尽显其一生传奇。他死后葬于县北唐家湖(今天门市张港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