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三袁与潜江文坛
明代,是继先秦以后两湖之地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主要表现为大家、流派林立,作家、作品繁富。从明初的易代老臣刘三吾、“台阁体”代表杨溥,到以宰相主持文柄的李东阳和“茶陵派”、再到“后七子”的吴国伦以及复古派后期殿军李维桢,以至公安三袁、竟陵钟、谭,还有明末的陶汝鼐、杜濬等,均是明代文学史中举足轻重甚至引领一时文学潮流的重要人物。不仅如此,明代湖广作家传世作品丰富,是浙江、南直以外又一作家作品高产地之一。
清初叶燮在总结明后期文坛走向时说:“五十年前,诗家群宗嘉、隆七子之学……故数百年之间,守其高曾,不敢改物,熟调肤辞,陈陈相因,而求一轶群之步,弛跅之材,盖未遇也。于是楚风惩其弊,起而矫之。抹倒体裁、声调、气象、格力诸说,独辟蹊径,而栩栩然自是也。夫必主乎体裁诸说者或失,则固尽抹倒之,而入于琐屑滑稽、隐怪荆棘之境,以矜其新异,其过殆又甚矣。”[27]显然,从“琐屑滑稽”“隐怪荆棘”来看,此处所言抹倒七子“体裁、声调、气象、格力诸说”的“楚风”,就是指“公安”“竟陵”两派。而此种以“公安”“竟陵”为代表的“楚风”的精神内核,就是他们高倡“真性情”的“性灵”之说。
“公安”“竟陵”所主湖广文坛主要从万历中期开始,影响直至明末,尤其是以钟谭为代表的“竟陵”,影响范围更为深远,在启、祯乃至南明时“天下盖知宗景陵”的趋势下,形成“楚诗多为竟陵所染”的局面。
万历中后期,以袁宏道和三袁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将盛行于嘉、万间重情、师心的思潮推至文坛中心,以“独抒性灵”“宁今宁俗”反对复古派的“视古修辞”“复古尚雅”。文坛遂由之呈现出清新、灵动的新貌。
鲜明旗帜下的公安三袁,也因秉性、经历、思想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学特色和文学史地位。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石浦、玉蟠,湖广荆州府公安人。20岁中万历七年(1579年)举人,次年春闱失利,其舅父龚仲敏于城南结“阳春社”讲业,宗道兄弟相从。耽于文酒之会夜以继日,故“抱奇病,几死”,始习道家养生之法,“栽花薙药,不问世事”。27岁中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会试第一,选翰林院庶吉士,十七年授翰林编修。在馆间,经焦竑、瞿汝稷引介,知“顿悟之旨”,且于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一年携二弟同访李贽,思想随之大变,弃养生之道转向禅悟之门。二十五年升任右春坊右庶子,为皇长子讲官,二十六年宏道入京任顺天府学教授,与宗道城西崇国寺结蒲桃社论学。二十八年任东宫詹事府詹事,不久卒于任,年四十一,赠礼部侍郎。在袁氏三兄弟中,宗道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地位较之他的两个弟弟相对逊色,单就他的文学创作数量来看,在明代湖广作家群中,也只能算中等。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宗道同母弟。少年时就十分聪慧,“年方十五六,即结文社于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举人,次年春闱不第,兄宗道开始启以性命之学,并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结识李贽,对其个性和思想影响甚大。李贽也赞称袁宏道“识力胆力,皆迥绝于世,真英灵男子”。万历二十年(1592年),考中进士,与兄同告假回乡,兄弟三人同入外祖父龚大器发起“南平社”,与龚氏长辈同唱和论学。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冬,赴京谒选,得吴县县令,次年春上任,开始其三宦三隐的仕途生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辞官归乡,栖隐公安六年。筑“柳浪”居,遍游楚山湘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秋,遵父命再入京,补礼部主事,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调吏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升任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奉命主陕西乡试。次年(1610年),请假归乡,九月病逝,年四十三。个性张扬不羁,不愿为世道俗法所束,此点从其屡仕屡辞的宦途就能看出。
袁中道(1570—1626),字小修,号柴紫居士,晚号凫隐居士,宗道、宏道同母弟,是三兄弟中享年最长的一位。较之两位兄长顺利的科举仕途,袁中道则备受科场煎熬,蹉跎大半生。从万历十七年(1589年)20岁第一次应乡试开始,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47岁时,经过10次考试,方才考中进士。可以说,他的大半生几乎都在应试、落榜、漫游、嗟叹中度过,这是其人生经历主线。这期间,袁中道三游吴越、两次入京、或隐居公安,或出塞外、赴蓟辽,足迹遍布大半个天下。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授徽州府学教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迁国子博士。明熹宗即位后,改任南礼部仪制司主事,天启四年(1624年),升南吏部郎中,次年以病乞休,居南京,建石头庵,天启六年(1626年),病卒,享年57岁。袁中道生平所著诗文与杂著多种,均为其自行辑定,集名《珂雪》。
与三袁交善的作家中,属湖广籍且有完整文集著述传世的主要有:公认的“公安派主将”江盈科;公安派成员雷思霈、李腾芳、苏惟霖;还有多次参与袁氏兄弟社事、交友范围几遍其时湖广名士的龙膺;以及与袁氏兄弟交好且曾入京师蒲桃社的石头上人释如愚。湖广籍的公安派作家中,属李腾芳、苏惟霖、曾可前、丘坦与三袁兄弟交往最密,其中苏惟霖是潜江籍,他的诗文创作也带有鲜明的公安派特色。[28]
图12 公安三袁塑像
苏惟霖,生卒年不详,字云浦,号潜夫,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以监察御史巡视两淮漕储,又出按山西,累官河南按察副使,年五十卒于家。好文学,平生与公安三袁兄弟交最厚,聘袁宏道长女为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入京时入“三袁”蒲桃社谈学相游。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袁宏道居乡的6年时间里,苏惟霖从江陵赴公安与之相游,诗歌唱酬不断。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与袁中道在沙市金粟园“相与定为社,以招致静侣”,谈禅论道,袁中道的诗文和日记对此多有记载。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宗道时任春坊中允、东宫讲官,为太子朱常洛讲学,并职掌侍从礼仪,审核太子给皇帝的奏章文书等事;袁宏道上任顺天府教授,居京师;袁中道送二哥宏道眷属入都,并入太学;苏惟霖中了进士,任时称“中舍”的太子属官。这一年,公安三袁与众多同道在京师结社论学,苏惟霖也在其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袁宏道时任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在北京组织藕花社,举行社会或讲学活动,袁中道、苏惟霖、袁文炜(后出家法名死心)皆社中名士。
袁宏道《袁宏道集校笺》中,有8首与苏惟霖有关的诗,可见二人情谊之笃。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宏道在北京作《挽苏母》,悼念苏惟霖母亲的去世:“喜得全归日,郎君已致身。凭将万死事,泣报九泉人。野气迷丹旐,秋风冷石麟。但招天语在,一纸夜台新。”这时候,苏惟霖还只是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苏惟霖考中进士。次年(1599年),袁宏道时年三十二岁,由顺天府教授迁任国子监助教。七月,宏道与弟弟中道、友人苏惟霖等同游盘山、真定、赵州等处。袁宏道《游盘山记》记录了“偕游者,曰苏潜夫、小修、僧死心、宝方、寂子也”。
湖北当阳玉泉寺是三袁和友人喜欢共同游历的去处。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九月,在京城的大哥袁宗道因病卒于官。秋冬之际,请假在家的袁宏道约好友苏惟霖同游玉泉,以消解对亡兄宗道的思念。但苏惟霖临时为风雪所阻,未能前往,这使袁宏道非常沮丧,在沙市作《舟中风雪迟苏潜夫游玉泉不至和客韵二首》。其一云:“立尽寒枝影,佳人窅不来。掀帷抛断梦,拨箸写残灰。南郭频愁籁,东林每忆雷。树髠啼獝狖,云冻失丘魅。江潝奔澜迭,山流腻绿颓。精灵凭化骨,神力假于髟思。一扫狂霾去,千峰万岭梅。”其二云:“积阴负故腊,莽莽压天来。白马酸冰渡,苍猊死冻灰。祝晴频梦大,诅雨孰鞭雷。拨闷凭毛氏,浇寒命草魁。垂头花拥肿,裹絮衲隳颓。看帖遮愁眼,天鼓怒髟思。青娥隔带水,负我一窗梅。”[29]其中,“立尽寒枝影,佳人窅不来”“青娥隔带水,负我一窗梅”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袁宏道在公安作《喜苏潜夫至柳浪座上限韵(三首)》。柳浪是袁宏道在公安城外别墅的名称。仅录其二:“侧帽花垂髻,翻杯酒污衫。骚坛为佐领,曲部是兼衔。话久风掀席,思奇笋出岩。半宵酬和语,题满一封缄。”同年在公安还作有《小修久住沙市,苏潜夫迟之十余日矣,雨中集刘绳之高斋,小修忽至,赋得十灰》:“百里三回约,无朝不眄来。未曾离口齿,忽已到时池台。酒病花销去,诗心竹引开。筼筜旧老圃,芟草去尘灰。”[30]
另有《丈石层小集送苏潜夫,得风字》《代送苏潜夫》《送苏潜夫北上》《苏潜夫》《早春过葵园,次苏潜夫壁间韵,余往过此八年矣》《苏潜夫侍御买燕姬,为赋合欢诗(四首)》《暮春偕苏潜夫、丘长孺、李茂实、僧宝方、雪照出郭》《暮春同王以明、丘长孺、苏潜夫、魏二方游韦氏庄,得宽字(三首)》等诗,“竟陵派”作家刘侗和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也将其辑录在内。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袁宏道在公安给时任礼部员外郎的刘觐文(字叔熙,号行素,丹徒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写的信《刘行素仪部》中称:“夏初附疏稿及短笺,上仁兄求达,竟为舍亲苏潜夫所止,恐笺亦便浮沉也。”观书意,宏道有复职疏稿,请刘觐文代呈,最终被儿女亲家苏惟霖劝止。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袁宏道在公安刊刻自己的著作。《袁中郎尺牍》选录袁宏道书信《苏惟霖》(有作《苏潜夫》)中提及:“近日刻《瓶花》《潇碧》二集,几卖却柳湖庄。计月内可成帙,然不能选寄,以大费楮墨也。”据《袁宏道集校笺》转引《江陵县志》相关记载:“惟霖与宏道至交,宏道殁后,惟霖以女许字宏道次子岳年,又聘宏道长女为媳,念遗孤也。宏道次女则许聘惟霖弟惟霑长子。”据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公安县志》卷六《人物志·列女》:“王氏,袁中郎侧室,扬州人。中郎卒时,生子岳年未一月,氏年十七。守节抚孤三十余年,教子读书成立。后遭难。随子避地江陵龙湾市。贼忽大至。时,家人已登舟,不及待;仓卒趋邻舟,拒不受。为贼所及,欲掠以去,氏詈骂不肯行,遂遇害。年五十岁。”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秋节前几日,荆州吴太守为去世五周年的袁宏道“立一石碑于……宅前,曰:‘袁中郎故里,苏云浦书’”(袁中道《游居柿录》)。石碑中央镌刻着的五个大字苍劲挺拔。到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又重立,碑高200厘米,宽55厘米,厚20厘米。
袁中道《珂雪斋集》有其致苏惟霖书信九封。袁宗道1600年九月卒于京城任上,当年十二月,袁中道赴京迎护宗道灵柩,1601年七月,归里。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袁中道的二哥袁宏道以四十二岁病卒。袁中道给苏惟霖写了一封至情至哀的书信——在《珂雪斋集》中,原题为《寄苏云浦》,信中慨叹:“一室孀妇、弱子、幼女,何以度日?逝者已矣,生者之苦未艾也。昨见札中,切切思归,甚是甚是。”袁中道此函悼念亡兄,字字沉痛,语语真切,手足情深。苏惟霖有《答袁公》,信中言:“有欲与仁兄谈者。虽云儿女子事,却是心大不安了处也。统领面尽。”二哥袁宏道弃世,此时堪能共商家事的最亲密的朋友,非苏惟霖莫属了。袁中道诗歌《苏云浦侍御归里,时先兄中郎将移梓入里,故中及之》表现出对苏惟霖这位亡兄故友、自己挚友的真切感情:“忽闻骢马近,喜极泪双流。”苏惟霖与袁宏道生前交谊甚厚,两人的子女辈姻亲大事,最后正是由苏惟霖和袁中道商量而定的,可谓亲上加亲。
一些相聚、赠别和祝寿诗作,也见证着两人之间的友情。袁中道《送云浦按山西》,有句云:“河上忽来周柱史,晋中偏用楚才人。”对苏惟霖的才干赞誉有加。又有《八月苏惟霖先生初度》的祝寿诗:“天欲老高贤,秋容百倍妍。宛如弧矢旦,选以菊花天。蟋蟀千秋语,芙蓉四海烟。江南北磬煖,处处为君年。”二人经常互访对方的家乡,书信往来也十分频繁。《珂雪斋近集》有《寄苏侍御云浦》《答云浦》同题札两封、《寄云浦》同题札两封。袁中道称苏惟霖“每年三四过余柳浪”。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云浦居士从龙湾市至,云浦将按西秦,请告未至,故以微服来。”并到袁中道母亲和二哥宏道的墓前致祭。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秋,袁中道的父亲去世,苏惟霖赴公安吊唁。袁中道步二哥袁宏道后尘,屡到龙湾造访苏惟霖,多次游历小龙湖,他的书信中数数提及小龙湖——《寄云浦》:“仁兄归来,弟即拟走小龙湖领教……俟小定即当棹一舟来。此中积怀万斛,恨不得即倾倒也。”《寄云浦》之二:“居公安,亲戚辈争讼,数数来诉,故逃之天皇寺中,颇觉闲适。……若得至龙湖,聆大教,与死心老同聚首数日,得此大熏习,或更不同也。”袁中道《珂雪斋近集》有《访苏潜夫于小龙湖赋赠(三首)》,小龙湖,即今湖北潜江市龙湾冯家湖。苏惟霖曾和袁宏道、袁中道、死心和尚等好友频频在此泛舟吟诗,为一泓湖水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其他与公安派成员曾退如、雷思霈以及京山李维桢、同里吴道昌均相善。其著述现存明刊本《西游续稿》六卷,内《西游诗草》一卷、《西游日纪摘抄》二卷、《西游日纪》一卷、《西游札子》一卷、《西游杂著》一卷。集无序无跋,其中西游诗草共收诗160余首;日记摘抄、日记、札子分则收入,共310余则,形式颇似小修的《游居柿录》,内容涉猎广泛,包括时事、政务、游记散文、文学观点、日常琐事等,其中还多记与袁中郎、丘长孺、雷思霈等日常相交之事;杂着收游记两篇、碑记四篇。从其传世诗文、日记内容来看,苏惟霖与公安派中丘坦相交最密,与其送别之作最多,如《送游击将军丘大出塞十三韵》《再送丘将军》等。[31]
总体说来,苏惟霖的诗文创作带有典型“公安派”特色,语言通俗自然,脱口而出,写景状物、叙写日常的小诗颇多,多闲适之语。如《郊园》:“桃树杏树枝枝果,苔经花泥深覆踝。东皇有檄归去忙,种花主人曾到么。”通俗简易,浅似口语。再如状物的小诗,写金橘“爱他面团团,中有好滋味”;戏称蚊虫“此老甚闲适,向夜扫竹叶。所需亦不多,采采刚盈握”;还有记梦回故乡的场景:“午梦回故乡,自理山石子。金鲫绿菖蒲,相依在雍水。”等,均是叙写其日常生活的清新戏作。同样,苏惟霖的写景游记也写得简洁流丽,如其记游京城西山的一段文字:“西山晴雪,光彩照人,达西直门过高粱桥则平田千顷,弥望琉璃世界,入极乐寺门。钟声初动,仰见垂柳,枯条万缕,从来只见于清茂赏其迎风舞动,而不知枯条之妙更自袅袅也。”流畅明丽,且又不乏声色的汇聚与远近、高低、动静等空间景致布局。此种写景小文在他的《西游日纪摘抄》中出现较多。
另一方面,因苏惟霖曾辗转于两淮、山西、河南等地为官,故其文集中多有“午梦过家园”的羁旅思乡之作。如《晚步》中的“仰天问北斗”“事佛人安否”的牵挂;有“去年次日在荆南,纷纷知旧唱阳关。不斗园中谈彻夜,春藜馆里五更残”的追忆;还有汾河边上的凄孤慨叹:“绵山士田还未老,不知人去几春秋”,等等,均清晰真切地记载了苏惟霖远离家乡的羁旅之苦。[32]
公安派士人还与潜江任职的官员有所过从。如潘之祥因在潜任知县任上政绩卓越,被调入京城升任监察御使。时任礼部司仪司主事的袁宏道在他离开潜江时写了一首《送潜江潘明府伯和入计序》,其中写道:“尚玺卿潘去华,忘齿交,余兄弟深相知。”潘之祥在监察御使的任上秉公办事,仗义执言,南昌知府周起元曾遭遇小人诬陷被罢官,由于有潘之祥为其鸣不平,免除了牢狱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