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一、万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潜江古为云梦泽一角,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明初始筑土城,后自土而砖,四次修筑。城墙高一丈七尺,周长九百二十八丈。按东、南、西、北分置大、小七个城门。城内有得树草堂、城隍庙、儒学、传经书院等建筑;城外有“东城烟柳”“南浦荷香”等景观。繁盛时期,城内街巷纵横,店铺林立;城外市肆肩摩,商帆雾泊。在这座古城的北门外,离城一里地的马昌湖畔,有一片四季翠绿的冬青树林,葱葱茏茏,厚厚实实,就像一张碧绿的绒毯铺在荆楚的沃野之上。林子里有一座七柱九楞的四合院瓦房,它就是闻名城内外的万氏塾馆。这里,就是万氏祖辈一代代苦读而不得发迹的地方。[13]

潜江这一支的万姓始祖叫万邦,明万历末年从江西南昌府迁入。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商务印书馆初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一书,收录了属明、清两朝南昌府万姓者多达数十人,其中进士6人。[14]万邦可能是这些名门望族的一支。据传,明朝万历年间,政治腐败,战事纷起,作为武官的万邦就被派到湖广安陆府潜江县,主管县衙兵丁和全县团练。不久,万邦宦游到潜江斗堤,出任武官。但由于官运不亨通,为官数十载并未升迁。经当地人说合便娶一潜江女为妻,在小城北门外安居下来,生儿育女。从此,他们耕田种地,读史诵经,到1873年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出生,共传12代,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耕读世家。

图23 潜江曹家大院鸟瞰

根据史料,我们可以得知其万氏始祖是万邦,但对于其后几代便无迹可考,直到他的第七世孙万锟才又有迹可循。万锟,字剑光,别号月峰,上舍生。1807年恩赐副榜贡生,赠奉政大夫。他虽有皇恩赐,但却并没有踏入仕途,终生以教书为业。他以儒生的思想去教导他的学生们,成为有教无类的忠实执行者,对于出身富贵的学生,让他们刻苦学习的同时懂得劳作的辛苦。他授课的内容与科举考试的内容一模一样,并撰写《感应篇》等著作,让学生烂熟于心,立身制行。他常说“少年子弟,关乎蒙养”,对教化有极高的认识,这也让他在乡里周围拥有很高的赞誉。

万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廷瑶,次子名廷琇。根据考证关于长子廷瑶的后世无从查证,但对于次子廷琇,旧县志中关于他的记载较多。万廷琇嫡传五代之后,便出现了一个震惊中国文坛的万家宝,即中国戏剧大师曹禺。

万廷琇的一生和其父亲万锟差不多,都以教书为业,仁慈和蔼,心地善良,有一颗仁爱之心,经常接济那些贫苦百姓。他在专心教书的同时,还坚持不懈地写作,著有《晚香园文集》,他执着的教书精神、读书精神、写作精神皆为后世楷模。万廷琇有七个儿子,长子万时叙便是曹禺的高祖。

万时叙(1800—1832),字惇五,号钰田,天赋记号,聪慧过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字,10岁背熟《十三经》,并通晓大义。年方弱冠,在州、县的院试中,便四冠其曹,获郡禀生资格,有神童之誉。他写的诗,敏而且工,有《芸香阁制艺》二卷;对赋更为擅长,曾被学使赞为“在正味斋上”;古文、长短句也在儒学的童生们中广为传诵。他解音律,嗜琴谱,兼通释典,于天文、地理、卜筮皆能悉其蕴奥,尤精通医学。[15]这么一个博学多才的奇才,但一生却非常短命,只活到32岁便逝世。其他的六兄弟中,老六万时睿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些许成果。他在晚年的时候,便致力于诗词古文。其著作有《禹贡图辨》《春秋地理今释》《经字摘导》等十种。

万氏家族中,要说诗歌创作最有天赋和成果最丰富的当属曹禺的父亲万德尊。万德尊,字宗石,15岁在潜江老家考中秀才,有“神童”之誉。他写得一手好字,舞文弄墨、赋诗作对,颇为得心应手。万德尊曾教过曹禺诗文,在幼小的儿子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可以说,万德尊的文化素养与仕途经历,给曹禺的一生都有影响。不论是出仕为官,还是赋闲在家,他的写作一直没有间断过。他曾把平时书写的诗词文章和联语等汇集成卷,总名为《杂货铺》,却在后来不幸丢失。但近些年有人在《云南》《南洋兵事杂志》《北洋兵事杂志》等清末期刊上,发现了万德尊留学日本和归国初期的四五十篇诗文篇目。

《南洋兵事杂志》1906年创刊于南京,两江督练公所教练处总发行的《南洋兵事杂志》中,常见署名万德尊的诗文,间或注明“留学日本、湖北潜江万德尊来稿”“潜江万德尊”“万德尊来稿”等。

1910年4月,万德尊分别在《南洋兵事杂志》载军事类文章不下40篇,散见在15期中,包括军事理论、军事动态评论、战史、军事名人传记(如《吴彭年传》)和德文、日文军事文章译文等。其中,军事题材的诗词达60首之多,如《壮士行》《从军(两首)》《军国民(七律四首)》《中国之武士道(四首)》《军人之气概(四首)》《拟老杜诸将(五首)》《前诸将(五首)》《后诸将(五首)》《历代诸将(至少十六首)》《汉寿亭侯马槽歌》《军世界(四首)》《再重九生日感怀(四首)》等。《中国之武士道》本是梁启超旅日期间著于1904年的作品,此书“欲使全国尚武精神,养之于预,而得普及也”,传播甚广,颇有“唤醒国民爱国心”之功效。万德尊慷慨赋诗《中国之武士道(四首)》,也应受梁启超的影响。他创作的《军世界(四首)》《再重九生日感怀(四首)》,均载1910年第44期《南洋兵事杂志》。同时他也对军歌感兴趣,先撰《论军队军歌之必要》,后赋《军歌(一首)》,其对清末军歌创作应有开创性的贡献。

《云南》是1906年在孙中山、黄兴支持下,由滇籍同盟会会员李根源等创刊于日本东京的杂志。万德尊于留日期间,还在《云南》杂志第9号(1907年9月28日)、第10号发表了《壮士行》《从军》《满江红·从军》《中秋月》等诗词。

1910年7月,在天津出版的《北洋兵事杂志》(北洋陆军教练处主办)创刊号上,载万德尊《杂俎》8篇(均为军事小知识)和诗词《从军行》《参谋旅行途次感怀》。《北洋兵事杂志》第2期(1910年9月),又刊其诗《拟王摩诘老将行》。

在父亲的影响之下,曹禺的文学创作才能非常突出,这在他之后的戏剧创作方面显现的淋漓尽致,从而成为我国戏剧大师。在闲暇时间他也会偶尔写诗。1926年10月31日,在《庸报》副刊《玄背》上发表短诗两首。1928年3月,在《南开双周》第1期和第2期上先后发表《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不久长,不久长》。

在这些诗作中,荡漾着曹禺旺盛的诗情。诗境朦胧超脱,表达了他苦苦寻求生活的道路,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灼热情感,曹禺说:“当时我对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认为诗是一种超脱,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我自己只觉得内心有一种要求,非这样写不可。”[16]

从万氏先祖万邦到万家宝(曹禺),从名不见经传的教书匠到中国戏剧大师,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一个万氏家族因其世代的勤奋努力,踏实进取,一代代的传承,将知识、习俗、氛围等书香门第的家族文化得以充分继承与发扬,由此才在后世名流史册,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