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文化遗址名录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湾遗址 龙湾遗址东西长约12千米,南北宽约9千米,面积约100.9平方千米。分布有遗址和墓地40余处,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3处,周代遗址25处,西汉至宋代遗址8处。以周代楚文化遗址和墓地数量较多,内涵最丰富。龙湾遗址分为东西两处。东区以放鹰台宫殿基址群为主,位于龙湾集镇东约3千米处,由22个夯土台基组成龙湾楚国宫殿基址群。西区以黄罗岗古城址群为主体,位于张金镇化家湖村。龙湾遗址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熊口红二军团部旧址 位于本市熊口镇,1930年至1932年,贺龙率领红二军团先后三次驻扎于熊口,军团部设于此。200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十号湖墓 位于本市杨市办事处十号湖村,据清康熙和光绪年间《潜江县志》记载,疑为明常州太守、南京太仆寺本籍人欧阳东凤墓。200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堤 位于本市周矶办事处田关河与东荆河交汇处。红军堤为1931年贺龙率部所修,红军闸为1960年潜江县人民政府在红军堤上所建造。红军闸旁立有纪念碑,1960年4月20日贺龙元帅题写碑文“继承土地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大搞水利,建设社会主义”。200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庄遗址 位于本市浩口镇西湾村二、三组交界处,面积约28万平方米,时代为东周、汉、宋时期,属古聚落遗址。2014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甲咀遗址 位于本市积玉口镇资福村七组东北侧的三甲咀网地东侧,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地面采集标本有新石器时代的鼎、罐、瓮、杯等陶器残片,其文化类型与石河文化相似,时代为新石器时代,属古聚落遗址。2014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选录)
(一)古遗址
塔章台遗址 位于龙湾镇陶新村,属新石器时代,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芦台遗址 位于龙湾镇双丰村10组,属东周时期,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贬王咀遗址 位于积玉口镇凤姣村3组,属西周东周时期,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台遗址 位于积玉口花园村4组,属东周时期,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山遗址 位于张金镇巩心村7组,属东汉时期,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曹家台遗址 位于张金镇三定村,属东周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何家台遗址 位于张金镇金台寺村,属东周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才树台遗址 位于龙湾镇和平村,属东汉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苏家港遗址 位于龙湾镇先进村,属东汉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笔家(架)山遗址 位于龙湾镇竺场,属东汉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胡家台遗址 位于张金镇铁沟南300米处,属东汉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多福寺遗址 位于张金镇蔡家台,属西汉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老台遗址 位于张金镇杨家垸村,属东汉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台遗址 位于张金镇莲台湾村,属东汉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许家台遗址 位于龙湾镇红石村,属隋唐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金台寺遗址 位于张金镇金台寺村,属宋明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坝城寺遗址 位于张金镇坝城寺村,属六朝至宋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举人台遗址 位于龙湾柴铺村,属宋明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鸦寺台遗址 位于龙湾镇龙新村,属宋明时期,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庙遗址 位于白露湖农场肖家分场,属清代,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遗址 位于园林办事处辉煌村,属明代,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冯家台遗址 位于龙湾镇双丰村七组,属新石器时代,为古聚落遗址,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台遗址 位于龙湾镇陶新村五组,属新石器时代,为古聚落遗址,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韦家台遗址 位于龙湾镇陶新村四组,属新石器时代,为古聚落遗址,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大墓遗址 位于龙湾镇柴铺村五组,属新石器时代,为古聚落遗址,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马鞍台遗址 位于龙湾镇陶新村,属汉宋明清历代,为古聚落遗址,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何家台遗址 位于张金镇金河村一组,属新石器时代、东周、隋、宋、明清时期,为古宫殿衙署遗址,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寺闸口庙台遗址 位于张金镇化家湖村六组,属宋代,为古寺庙遗址,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古堤坡遗址 位于积玉口镇古城村北部,属东周、秦代,为古聚落遗址,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邓家台遗址 位于积玉口镇古城村十组,属东周时期,为古聚落遗址,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盘光丘遗址 位于积玉口镇古城村六组,属新石器时期,为古聚落遗址,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停桨寺遗址 位于运粮湖农场邵家沟,属汉、唐、清代,为古寺庙遗址,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墓葬
禇家咀楚墓群 位于积玉口镇保安村二组,属东周时期,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名为楚家洼楚墓群,2011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更名为禇家嘴墓群)。
马脑台楚墓群 位于积玉口镇古城村九组,属东周时期,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青冢山楚墓群 位于积玉口镇新潭村四组,属东周时期,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北金家台楚墓群 位于张金镇东湖村五组,属东周时期,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巩心古墓群 位于张金镇巩心村六组,属东周时期,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蒋沈家台古墓群 位于张金镇化家湖村,属东汉、六朝时期,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老台古墓群 位于张金镇杨家垸六组,属东汉、六朝时期,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台娘娘坟古墓群 位于张金镇化家湖村八组,属东汉、六朝时期,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资福寺古墓群 位于积玉口镇花园村,属明代,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娘娘坟古墓葬 位于龙湾镇寻湖村,属明代,1999年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中意大夫刘应同墓 位于竹根滩赵湾村,1999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庄王台墓葬群 位于龙湾镇红石村一组,属宋、明时期,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关王庙墓葬群 位于积玉口镇关庙村二组,属东汉时期,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天官墓群 位于积玉口镇关庙村二组,属明代,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场墓葬群 位于积玉口镇太和场村八组,属东周时期,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忠诚观墓葬群 位于浩口镇西湾村三组,属东周时期,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魏桥墓葬群 位于运粮湖农场魏桥大队,属东周时期,2011年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近现代重要史迹
李书城诞生地 位于园林办事处袁桥村,1983年公布为县(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李汉俊诞生地 位于园林办事处袁桥村,1993年公布为县(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刘静庵诞生地 位于园林办事处梅咀村,1983年公布为县(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钱瑛诞生地 位于周矶办事处周矶老街,1983年公布为县(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刘赤生诞生地 位于老新镇赤生村四组,1996年公布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军部旧址、湘鄂西潜江县委会旧址 位于渔洋镇拖船埠村二组,1983年公布为县(市)第批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襄南军分区(三军分区)司令部旧址 位于熊口镇同心村,1983年公布为县(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襄南地委、襄南行署旧址 位于熊口镇同心村,1983年公布为县(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三军分区兵工厂、被服厂、印刷厂旧址 位于龙湾镇寻湖村寻湖咀,1983年公布为县(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贺公桥 位于熊口镇孙桥村。1945年新四军三分区司令员贺炳炎领导军民在今熊口镇孙桥河上修建一座木桥,当地群众为表纪念,称此桥为“贺公桥”。1983年公布为县(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洪工学校旧址 1943—1946年兴办,位于熊口镇马场村肖家祠,1983年公布为市第一批县(市)文物保护单位。
曹禺墓 1996年兴建,位于市森林公园内,2011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方志所载潜江名胜古迹选录
潜江儒学 在城内东北隅。(康熙《潜江县志·学校》)
石桥书院 在县治西龙渊寺,元泰定间学士林士渊建。(康熙《潜江县志·学校》)
白鹤书院 元湖北提刑副使姚燧建,今城隍庙旧址。(康熙《潜江县志·学校》)
同仁书院 在县治西,明邑督学佥事刘垓建。(康熙《潜江县志·学校》)
传经书院 在县前西街,康熙十年知县王又旦建。(康熙《潜江县志·学校》)
中洲书院 在县大关帝庙街东,明邑人郭世朝建。(康熙《潜江县志·学校》)
大成殿 明嘉庆二十四年(1545年),副贡万锟(注,即曹禺先祖)偕邑绅劝捐修建。(光绪《潜江县志续·学校》)
高氏堤、仙人堤 梁太祖赐荆州南节度使高季昌为王,镇江陵,筑堤防于潜江,今为高氏堤。(康熙《潜江县志·沿革》)五代荆南节度使高季昌,自荆门绿麻山绕今县沱埠渊直接沔阳,延亘二百余里,筑堤以障江汉之水,名高氏堤,一曰仙人堤,遗址尚存。(康熙《潜江县志·河防志》)
通仙桥 在县西南八十里蒿口,元时建。相传吕岩(即吕洞宾)曾经此,故名。(康熙《潜江县志·建置志·桥梁》)
汉马伏波将军祠 旧在县七里河东黄汉垸,久废,明隆庆四年邑同知李崇信重建。(康熙《潜江县志·飨祀志·庙祠》)
文昌祠 在县治古沱潜坊之东,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邑绅士耆庶商民公建。前为门三楹,左阴阳学,右医学。内为正殿,奉祀梓潼帝君。后为楼,塑刘侯焕像于其上。(康熙《潜江县志·飨祀志·庙祠》。注:是为刘焕生祠。)
大佛寺(浮钟)在县城外西北,创自元泰定年间。吴元年建草庵,洪武元年(1638年)重修。(康熙《潜江县志·飨祀志·梵刹》)嘉靖初年大水,破护城堤,巨浪中钟声隐隐,自上流来,止于寺门,水中如有蠕动形。僧骇,不敢近。寻复有声,探之得钟,置于殿内。其镌文曰“大元国湖北道江陵路潜江县长乐乡梁王庄土地施主周兴旺造大钟一口,舍于本邑阳西广佛寺。延佑二年六月”。(康熙《潜江县志·飨祀志·梵刹》)
莲华寺 在县南三十里,宋淳熙年间建。华容黎淳诗:“谁能火坑出碧藕?谁能陆地开红莲?志禅种花比君子,百千劫外名犹传。江盘龙游绕庭院,树张壁障通原田。范金作佛化愚俗,蹑云飞盖来高贤。焚看酌酒暂时坐,一鹤冲霄忽飞还。”(康熙《潜江县志·飨祀志·梵寺》)
广化寺 在县西南六十里,宋淳祐间建。邑人初言诗:“初地何年建?乘楂偶一游。眠鸥依曲渚,巢鹤稳高丘。礼佛残灯在,参禅老衲休。市朝归去晚,香茗洗新愁。”(康熙《潜江县志·飨祀志·梵刹》)
潜江八景 东城烟柳、南浦河香、僧寺晓柳、畔湖秋月、篙口仙桥、芦洑佛塔、清溪山色、白洑波光。(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古迹》)
毕家山 在邑西坨埠垸,宋状元毕渐故居,后人累土为之,以表厥宅里遗意也。(光绪《潜江县志续·风土志·古迹》)
春申君墓 在县西南九十里,旧传黄歇冡,碑久字蚀,土人讹称奉甲堑。(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宋状元毕渐墓 在县西南八十里。(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都指挥佥事佘隆墓 在县东北荷湖,洪武八年奉敕钦葬。(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都指挥佥事佘威墓 在县北芦洑,洪试十四年奉敕钦葬。(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指挥郑忠墓 在县策口,洪武十年奉敕钦葬。(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交趾按察史李忠信墓 在县西门外,有碑。(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举贤良方正主簿初灏墓 在县西门外。(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赠御使初珍墓 在县南内,滨蒿陂湖之原,有敕命碑。(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巡按部御史张师载墓 在县西北巴家洲,谕赐祭葬,有碑。(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参改初杲墓 在县南崔家垸。(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太外寺少卿欧阳东凤墓 在县东黄汉垸。(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德庆知州欧阳东白墓 在县东黄汉垸。(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工部员外郎刘勋墓 在县东北二十里景陵古垸。(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副史欧阳柏 在县南木家岭。(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御史胡钥墓 在县东黄汉下耳垸。(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御史袁国臣墓 在县南崔家垸。(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通政司刘道隆墓 在县东北仁和垸。(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汉中知府刘应同墓 在县东北荷湖垸。(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刑部员外郎朱宗望墓 在县东北义丰垸。(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海丰知县俞晓墓 在县东北泗译岭。喻晓自撰志铭。(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嘉兴知府刘应钶墓 在县东北仁和垸。(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明御史刘宣墓 在县南棠林湖,公自为志。(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
刑部尚书刘若金墓 在县东东沙港。(康熙《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