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文学泰斗莫与先
莫与先(1615—1697),字大岸,别号顾洄,清代潜江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进士。他是号称“儒行之宗”莫汝嘉的孙子,莫汝嘉第三子莫若智的独子,清朝康熙年间通政大夫莫之翰的叔父。著有《今是堂集》《南坡诗抄》《读史乐府》《郇笈》等文史作品,堪称清代潜江的文学泰斗。
莫与先的父亲莫若智在潜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人物,甘鹏云所著的《潜江旧闻录》有一篇《潜江学人考》提到,莫若智是潜江著名学人之一,是明代万历年翰林院修撰、皇子太师、著名学者“焦澹园门下士”,博学多闻。康熙《潜江县志》也有莫若智的传记,说他年轻时就远游东乡(今四川宜汉县),见多识广。莫与先从小受家庭背景的熏陶,接受良好的教育,勤奋好学,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以“拔贡”进入国子监学习。顺治十五年(1658年)以第四名的成绩登上进士榜,随后授高邑(今河南高泌县)知县。他成为莫氏迁潜的第一位进士,第一位朝廷名官,是莫氏家族的荣耀。
康熙《潜江县志》有两稿,一稿是康熙十年(1671年)本,当时任潜江知县时王又旦主持修纂《潜江县志》,编著者是莫与先好友朱士尊。此稿快完成之时王又旦擢升户部给事中,县志稿也束之高阁。20年以后,时任知县刘焕重启编纂县志,也就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康熙《潜江县志》,编著者是朱士尊之子朱载震。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县志付梓,篇首莫与先写了序。朱士尊在编著《潜江县志》时,经常征求莫与先的意见,莫与先也经常给他提出意见,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于是有了康熙《潜江县志》第一稿。可惜的是没等县志付梓,朱士尊去世了,莫与先没能写成序,而为好友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宜庄花农传》,文笔优美,广为流传。朱载震继承其父遗志,继续县志编著工作,请莫与先作序,此时莫与先已经八十岁高龄,欣然提笔写序,记下了这部书的成书历程,其中写道:“君侯之汲汲为己任也固宜,君侯惇敏肃括,布施之优裕,谧如也,乃时时屏驺御,就馆局中与悔人敷衽细论,参吾挈量”,[32]所写之序简明扼要,脉络清晰,后人对此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莫与先在当时属于潜江文学泰斗。许多好友修建亭台楼阁都去找他赋文,知县建了草堂请他去题诗;县城建了文昌阁乡绅们请他去写记;乡里修云慧庵,钱不够请他写筹资“募疏”。凡此种种都显示出他在当地的名声之重。
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潜江人为纪念潜江前知县刘焕,士绅商民在县衙东为刘焕建了功德祠堂“文昌祠”,《潜江县志》中有莫与先写的《文昌祠记》一文,现在被收录在《湖北文徵》中,里面记潜江“当荆鄂之冲,土风朴茂,民殷殖,有礼让,固咽颐之地也”,并记述之前潜江官员苛政不爱民,贪污腐化,勒索百姓,因此导致了当地徭役不能按时交纳,负担沉重,百姓叫苦不迭。刘焕任知县以来一改以往官场腐败风气,“涤除前令之繁苛,守洁政和”,“修堤防,清逃田;兴文教,严督课,修黉官,浚泮水,近者两科登贤书者且四五人”,“劝耕作,警游情,宽商旅之征,平均输入价”[33],潜江百姓深受其利,备受恩惠。
明隆庆五年(1571年),莫与先的祖父莫汝嘉在张家湖边修了一座云慧庵。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年久失修,残败不堪。信众决定重新修葺,但是资金不够,莫与先受托作《募修云慧庵疏》。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极具说服力。人们踊跃赞助,很快就筹集了所需的修缮费用。
除了为楼阁亭台撰文,莫与先所写的诗文数量也不少,多反映了民间疾苦。如康熙十九年(1680年),潜江遭百年一遇洪灾,汉江、东荆河及新洲堤等内河多处溃口,莫与先写作了《水上谣》十六首诗歌,对洪灾后的惨状以及官府救灾不力的情况进行了如实的记录。其六云:“只防民口莫川防,顾役钱乾费井疆。昨夜阳侯恶作剧,攀墙缚筏太当郎。”第一句借用了西周厉王止谤,大臣召穆公劝谏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讽刺官府只能钳制人民的话语权,而忽视防灾工作,只防民口,不防川。结果,洪水冲走了一切,人们只能爬墙上房顶躲避大水,或者把竹木绑起来做筏子随波逐流,狼狈不堪。
还有一首《南陂诗》,其中有一段:“先秋粜新谷,阛阓塞筐簸。公私已多逋,争出听所估。忆当春耕乏,斛米千钱取。辛苦安足论,祁寒有悬釜。列市操奇赢,廉贾亦十五。嗟我愚农夫,丰凶竟岁苦。”意思是说,农民迫于生计,不得不在秋粮收获前就先预售了秋粮,街道上放满了装粮食的竹筐。即使是这样,农夫们还拖欠着大量租税没有交给官府。回忆起春耕的时候,农村青黄不接,粮商趁机哄抬米价,买一斛米居然要花一千个铜钱。耕作辛苦什么的,农民是怕的,但无米下锅,也只能在严寒中把锅都挂起来,没有饭吃。那些可恨的粮商发了大财,即使是心肠不那么黑的商人也赚得盆满钵满。诗人十分同情贫苦的农民,感叹他们即使在丰收的年景也要整日受苦受难。从这些诗文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莫与先对农民的悲悯之情,对无良奸商的揭露。
莫与先晚年自称“顾洄老人”,在县河许家口之滨的“月泮”那片世外桃源之地,自耕自足,时常进行垂钓活动自娱自乐,身份又极有意思,似一农夫,又宛若渔民,更真实的还是诗人身份。在康熙《潜江县志》中没有他的传,但是《潜江县志》中收录莫与先的诗文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2篇之多,总字数超过一万字。《潜江县志》卷19《艺文志上》收录了莫与先《吾生篇》。这首诗中记载了他的自传。
吾生一腐儒,抱经兼学穑。囏虞迫颓齿,母也耄且耋。追惟牵丝年,婴疹动颠厥。卧视凋攰民,念及肠内热。窃逭尸位罚,潸然籍有黑。曰归稼下地,水潦谨坊啜。亢噗殊不料,泽腹尽坼裂。徂秋野田空,黄雀徒喑唶。年年泛舟役,潜水南支竭。既乏肇牵资,孰寻干餱责。扬袂安所如,诳饥谋已拙。符訾非土产,亦未饶榆屑。黂枯肺半灼,麴败喉全螫。此物既充粮,踊贵等一切。草木幸有根,诧见恣采掘。讵谙伊耆经,罕究汜胜策。为毒则已矣,无害苟日月。吾庐恒昼掩,木落蝉秋咽。饥乌啄我屋,鼯啸绕坐侧。可笑门东儿,剧啼碎盎鬲。平头数百指,逋于塞垣客。流迸从所务,新主卿审择。颜厚语喃喃,缓死指牟麦。踆踆此足岁,种种难具说。岁改蛰渐起,野梅香远洩。访梅洄东邻,乍喜麦颖拆。吾弟散朗人,来往同步屟,老母颇爱梅,一嗅发愉色。誉麦向妻儿,聊慰忍匮阙。匮阙那可忍,天事有叵测。是夜风雨恶,石韱磹吁可骇。霾噎且淹旬,硬雨交集雪。朝来田父泣,蔪蔪若抽磔。纵然及首夏,何以饱藖麧。惜哉青帝权,而为司寒窃。三老讶未曾,雪到牛骭没。严飚穿缊裔,指直不得结。樵苏道复绝,劳薪远莫撷。冰摧中林条,稍稍事榾柮。苦寒亦暂尔,放愁实未得。僵卧了无营,开帙瞀两睫。耻逢雒令埽,翻忆汉使啮。遥怜陇头水,千里墟烟歇。近闻武溪深,鼓鼙方震叠。台军上牢屯,冻瘃缘嵽嵲。蠲条挂廨壁,科敛溢符牒。哀哀寡妇哭,高高蔀罔彻。大运自古来,吞声泣勿啜。[34]
这是莫与先的自我评价,他自认为自己是一迂腐的儒生,抱着诗书去种地,年纪已经十分大了又去学虞仲耕地养活年老的母亲。回想自己的一生,幼时出麻疹差点丢了性命。现在看到贫困的老百姓心里便十分难过,当年不愿出仕做官现在好像得到了惩罚,想起来不禁潸然泪下。回到家乡种田,田地经常被洪水淹没,洪水退后更是一片狼藉看了让人心寒。莫与先一生淡泊名利,心忧百姓疾苦的高尚品质令人赞赏,自传成诗的体例也很有特色,更显示出其身后的文学功底。
康熙三十年(1696年),莫与先卒,葬于许家口上湾。他的五个儿子都没有做官,可能是继承了其淡泊名利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