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学士刘肇国的诗文创作

三、翰林学士刘肇国的诗文创作

刘肇国(1603—1659),字敏功,号阮仙,是潜江“蜜湖刘”第十代传人,明末清初两朝翰林学士。

刘肇国的先祖是元末明初,从江西安福县郊的蜜湖迁徙到潜江,为了显示与其他刘姓的区别,因而称之为“蜜湖刘”。“蜜湖刘”自第五世刘缘始,即堪称官宦之家。刘缘在明宪宗时期任过河南南阳的知县;第七世刘淯是明潜江最著名的乡绅之一;第八世刘道隆任过明朝万历年间的通政使。刘肇国是刘道隆的侄孙。

“蜜湖刘”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刘肇国的爷爷刘履道,乡试中举,取得了入仕的资格,但他并没有做官。刘肇国的父亲刘采是刘履道的第三子,以庠生(县儒学的学生)终止了仕途的拼搏,经营祖业。刘采娶了欧阳氏、李氏、郭氏三房太太。欧阳氏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生了刘肇国;李氏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生了刘信国。刘肇国十岁那年,刘采不幸病逝。《潜江县志》记载,刘肇国“十岁而孤,其舅欧阳公燧授之学,燧博闻强记,忠节君子也。肇国亲承其教,文章行谊为有本云”。[35]

刘肇国十分讨舅舅喜欢,当他成年后,欧阳燧又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欧阳燧既是刘肇国的舅舅,又成了他的岳父。《刘氏族谱》中收录了一篇刘肇国在其嫡母欧阳氏逝世后所写的《祭欧阳恭人文》,文中称:“予依于岳父,遂得良师。予少失父训,岳父教汝读书识字。予虽暴弃而不至沦落者,岳父之力也。”在欧阳燧的言传身教之下,刘肇国又经历十年寒窗,先后四次进京参加会试,终于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了进士。

刘肇国之所以三十岁中举后,到了四十岁才中进士,这与他豪迈好客,仗义疏财,有“置驿投辖”的性格相关。《县志》记载:刘肇国“家固贫,食客常满座”,“每贫交故旧,四方士怀刺远投,必竭情优遇”。从《族谱》中了解到,他在《祭文》中说道:“予少好浪费,门有索逋,家无晨炊,以至先世之产业典鬻几尽”,“代人偿逋至数万金,而汝无怨言”。其疏财仗义之举,《族谱》中《行状》一文有此记载:某年“岁饥,里人数十辈请贷于沔水钱中丞公,先君为书券贷千金给之,继而里人逋负(即欠负款物不还),先君鬻产以代,竟焚其券,无怨言”。就是说,有一年潜江遭遇大饥荒,很多人都被迫逃荒讨米去了,还有不少人饿死。同里数十位前辈找到刘肇国,请他出面找沔阳钱庄老板贷款买粮度饥荒,待来年年成好了,大家再去还款。刘肇国仗义为乡邻签了书卷,借款一千多两银子。结果,到了第二年,家乡又遭受水灾,田舍被淹没,原有借款户谁也还不了钱。刘肇国主动变卖祖上传下来的田产还清了借款,随后将乡邻们向他所打的欠条全部烧毁,并毫无怨言。

《行状》还记载了刘肇国从京城扶母灵柩回家乡安葬后,在“丁忧”的这三年时间里,他又仗义为家乡人民办了不少实事和好事。“甲午(顺治十一年,1654年),王师进剿滇以黔,取道潜水,供应不赀。邑大夫难之,邦人大恐。先君亲诣师梁公军,令其以纪律约束,由潜入荆秋毫无犯”。《行状》记载刘肇国向朝廷请筑沙洋汉江堤,准奏后,他又致书组织筑堤的马太守,要他“省朝廷金钱,惜小民膏脂”。

刘肇国是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的进士,随即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刘肇国入明朝翰林院时运极不佳。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破承天(今湖北钟祥)、汉阳、襄阳等湖北全境,接着又攻下陕西、甘肃等地;十月张献忠又夺下湖南、江西、江浙等地。清军破山海关以北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并逼近紫禁城。次年三月,李自成攻占紫禁城,三十三岁的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四月李自成在京称帝。五月清军入关。十月清世祖顺治皇帝登皇位,史称顺治元年(1644年)。

顺治二年(1645年),刘肇国被选进清朝的翰林院。清朝的翰林院沿袭明朝建制,内设三院,即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刘肇国授弘文院检讨。随即他奉命赴江南执掌乡试。刘肇国很注重为朝廷选拔人才,这次他经手录取举人一百四十五人,这些人次年春天进京参加殿试,半数以上考中了进士。又“丙戌(顺治三年,即1646年),复受命典武会试,取进士二百人,其为朝廷保障封疆者,亦不胜其数”,“丙戌典武会试,所得多奇士,如提督梁公化凤,勋业尤著”。

随后,刘肇国不断得到升迁重用。因为他有伯乐识马的眼光,先被提拔任了监司业。后来又擢升国史院掌院学士,主要负责纂修实录国史和皇帝言行等工作。《族谱》记载,他对“三代之是非不阿不激,时称信史”。

顺治八年(1651年),随刘肇国居京城的母亲病重。他除每天为母亲敬香祈祷之外,自己还亲自给母亲喂汤药,精心照护母亲甚至“衣不解带者百余日”。刘肇国的孝道之情也没能感动佛祖,母亲最终仍撒手人寰,以致他“忧伤劳瘁,感而成疾”。于是,他告假回故里葬母。刘肇国写了一篇《告李太恭人文》的祭文:

“我嫡母晚年婴疾,一切内悉付我母。我母曲体其意,勤俭和顺,以相我父,慈严兼备以教两儿,期以慰我父”。“我母率两儿以奉我嫡母,视问调治阅十余年,犹如一日”。“两儿少时禀赋胆怯,资质鲁钝,我母日以为忧。及两儿稍习人事,复暴弃荒废,不能自振,我母又以为忧”。“当兵火之际,奔走流离,儿则远违膝下,母不当责儿远游,而犹以儿为念,汝何以报我母于万一”。“我母日念六弟远在武昌不得常见,今六弟与儿并伏于前,而我母寂然也。呜呼痛哉。我母念诸孙子、诸孙女,恨不及一日见,且日以儿之子嗣祝于神明,儿今年八月亦举一子,合诸孙八人,诸孙女九人围绕左右,而我母寂然也”。“我母之左穴,虚以待儿以为慰否耶”。

刘肇国回归故里将李母合葬于其父墓地。葬母丁忧期满后,刘肇国以身体欠佳为由,奏请辞官。刘肇国在为李母守陵及闲居家乡后,写下了“圣恩放作山林客。世业留为田舍翁”等诗篇,后自号“田舍翁”,留下了不少诗作。《潜江县志》记载,当时刊印有其自著《茭湄集》一书,共收录诗词120多首,现在留传的不多,如《秋田叹》一首:“禾苗犹在田,借贷输官税。积雨失堤塍,占天犹岁岁。风飞羽檄驰,星速军需继。奉法宁浮额,急公增协济。随时巧立名,头会非常例。所愿西成时,水田犹敛穧。讵识冯夷心,渐为泛滥势。蓬帘浮芰荷,一望天无际。绥死复何言,幸生亦累赘。负逋不得偿,取索方无艺。水面扁舟来,里胥色甚厉。军行急预支,官长抉双眦。入市早为谋,勿致相连系。临风无一言,望若挥长涕。”[36]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苛税的不满,对黎民的同情。

从上述几句诗文中,已经看出刘肇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朝政的不满。表面上他只是借身体欠佳的原因致仕,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在朝廷锋芒毕露,擢升太快,多遭嫉妒,并闻之有人谗言对他不利;他甚至看到了他所从事的纂修实录等工作暗藏着杀机;同时,从顺治八年(1651年)开始,清朝政权已趋于稳固,朝中汉人官员已开始被歧视、排挤,他已是被排挤之列,因而他选择了辞官避世。顺治十六年(1659年),刘肇国在儿子刘侁的陪同下宦游江淮,客居广陵(今扬州)石塔寺时,突然生病,卒于僧房,享年五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