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潜江的地史发展

一、远古潜江的地史发展

潜江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属江汉盆地的一部分,由该盆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潜江凹陷、丫角至新沟低凸起、江陵凹陷等组成。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北部,包括潜江大部和天门、沔阳各一部分,面积约为2500平方千米。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江汉盆地是扬子准地台的组成部分。该地台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于历次构造运动的作用,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强烈,地势忽高忽低,陆海时隐时现,地形景观千变万化。

在元古代的震旦纪(距今约6亿~10亿年)初期,区内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气候寒冷。后期发生海浸,形成了海相石灰岩。

到了古生代的寒武纪(距今约5亿~6亿年),地壳缓慢下降,海水广泛入侵,沉积了泥质灰岩、页岩。寒武纪末期,部分地区海水退出。到了奥陶纪(距今约4.4亿~5亿年),海水复升,沉积了碎屑岩、页岩,至末期,发生海退。志留纪(距今约4亿~4.4亿年)初期和中期,海浸范围扩大,扬子海横贯四川、湖北、江苏一带,本区大部分为海水浸没,由于震荡性的地壳运动,形成了浅海相泥质砂岩、页岩互层。到了志留纪末期,因受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影响,使本区地壳隆起,形成了陆地。到了上泥盆世以后,随着震荡性的上升运动,剥蚀作用比较强烈,在部分地区沉积了厚度不大的砾岩和石英砂岩。进入石炭纪(距今约2.7亿~3.5亿年)时期,气候温和,植物繁茂。由于地壳又复下陷,海水广泛入侵,沉积了浅海相的灰岩。到了二叠纪(距今约2.25亿~2.7亿年)初期,由于震荡性运动的影响,沉积了栖霞灰岩,中期形成了茅口灰岩,末期沉积了长兴针孔云岩。

到了中生代的三叠纪(距今约1.80亿~2.25亿年)初期,海浸范围进一步扩大,环境比较平静,沉积了面积较大的浅海相砂岩和页岩,其沉降中心在川东、鄂西一带。其后,由于地壳的频繁震荡运动,沉积了嘉陵江组和巴东组,代表广海沉积的灰岩与代表闭塞环境沉积的云岩、石膏、盐岩,互相更迭,构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以后,沉积中心逐渐移至鄂东一带。三叠纪中期的印支运动使本地区地壳上升,陆地连成一片,海水全部退出。

从震旦纪到三叠纪漫长的地质时期里,共沉积了约3500~13500米厚的海相地层。

到了侏罗纪(距今约1.35亿~1.80亿年),区内广泛存在内陆湖盆,开始了陆相沉积。当时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植物繁茂。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在本区反应强烈,使地壳相对上升,产生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发育,形成了一批断陷盆地,从此奠定了本区构造的基本轮廓。到了白垩纪(距今约0.7亿~1.35亿年),燕山运动加剧,断裂活动增强,形成了巨厚的山麓洪积和滨—浅湖相沉积。

到了新生代的第三纪(距今约200万~7000万年),又形成了较厚的半咸水—咸水湖泊相的灰绿色砂泥岩、膏盐沉积。江汉盆地的下第三系沉积,生油岩系发育。在新、老第三纪之间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江汉盆地地层、构造基本形成。其后,盆地一度稳定下降,接受了第四纪(从200万年前到现在)沉积,终于表层岩相形成,平原开始展现[2]

从侏罗纪到第四纪的地质时期里,共沉积了约4000~12000米厚的陆相地层。其中第四系为滨湖—浅湖湖相沉积,表层岩性由下而上为砂砾层、松砂层和黏土层,厚度约50~1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