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山色,白洑波光

四、清溪山色,白洑波光

清溪山色 这一景色颇让人费解,《潜江旧闻录》的作者甘鹏云说:“至若清溪,今并不能指其处,考诸县志,亦无此溪名,惟县西六十里长乐乡有清溪岭,一土冈耳,无所谓溪,潜全境无山焉,有所谓山色者,向壁虚造,殊可笑也。”[63]按他的意思,清溪山色并无实指,只是修纂方志的人“强标胜迹”,是方志的陋习。也有人认为清溪山色是东城烟柳另一个角度的景观。但是《潜江风情录》的作者毛道海却不这样认为,他认真翻检了康熙《潜江县志》,根据县志的《县境总图》和《城池图》,两图都清楚地标明:清溪山色在潜江东城区的大关庙街,景址紧靠大东门。从这里走出城门,登上县河大堤,河东岸那边才是东城烟柳。所以,这清溪山色不是长乐乡的清溪“岭”色,也不能与东城外的东城烟柳混为一谈。[64]

潜江城本是无山的,怎么东城又来了个清溪山色呢?应该说,这与潜江士林中的一帮文人是极有关系的。他们囿于“无山无水无文章”的观念,编造出了潜江的好多“山”来,还有“荒城当山,城市山林”等语。有了山,这“山色”也就不足为怪了。

《潜江县志》收录有潜江晚清秀才、《东阁诗草》的作者郭兆梅题为《清溪山色》的七律一首曰:“竟日寻芳路几径,祇无山耸入苍冥。唯怜鸭浪三篙碧,恍接螺蜂一髻青。象外莺花明隔岭,意中岚翠俯临坰。嵯峨五岳含方寸,吟出新诗补画屏。”这位诗人没有看到山,写的就是没有山的山色。那么他到底是面对哪里写的这首诗呢?毛道海认为写的是妙庭观景色,因为旧志上标明的景址与妙庭观址是合一的。

潜江城东门的妙庭观,或云“肇自晋宋”,或记“创自五代”,是一座古老的道庙,明洪武初在东城重建。观内有三清殿、四圣殿、蓬莱阁、钟鼓楼、元真堂、建化堂、元帝祠,还有高约丈许的石台。全观建筑丹漆粉饰,五彩辉煌。从明初始,县里的道会司一直设在这里。工部侍郎李浩在《妙庭观记》中,说妙庭观“度地之形势,山环水绕,不啻蓬莱仙境”。另一个写《妙庭观记》的江西吉安人罗善也说妙庭观“缭以周垣,蔽以竹树,使人望焉,不啻如蓬莱阆苑”。如此说来,这妙庭观既然“山环水绕”,似蓬莱仙境,说它是清溪山色一景或全景的一部分,绝无附会之嫌。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工部侍郎李浩说妙庭观又叫“妙庭山”。这“山”有两解:一是这里或许也如寿灵山一样“势若隆起”;二是人们习惯于把寺观称为“山”,如“山门”。不管作何解,有了山,就有了“山色”,清溪山色也不是子虚乌有了。

清康熙年间,城南25里的县河班家湾连年决口,妙庭观被冲毁大半;清同治年间,护城堤溃,所剩也尽毁于水,清溪山色也便难辨踪迹了。

白洑波光 人们听到这个名称,眼前便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图景,似乎是很美的。然而,白洑波光即使有过短暂的存在,而景点却在流经邑境的汉江,这汉江从洪荒年代起就流淌着水源,也流淌着祸水。从后一个意义上说,它是历史上潜江苦难的渊薮,劳动人民一说起它就不寒而栗,何曾有过欣赏白洑波光的雅兴。潜江白洑驿上有臼口驿(今钟祥境),下有干镇驿(今天门境)。从臼口驿到干镇驿,上下300余里,中间只在潜江设置了白洑驿。由此可见,过往白洑驿并在此休息的官船、商船何其多。人多、船多,即是构成“景”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上一河江水,奔腾不息,白天的太阳,晚上的月亮、星星,还有船上、驿站上的灯火一齐落到汉江里,不也就成了“波光”么!明人杨琚《舟过潜江白洑驿》云:“日斜月已生,一片波光白。风气入夕加,伏流响漰湱。卸帆买渔船,投港远归客。隔水闻渔歌,数声天地窄。”[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