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遗址群与帅家台遗址
近年来,新发掘的潜江新石器时代较为典型的遗址有龙湾遗址群与帅家台遗址等。
龙湾遗址在潜江市城区西南约30千米处,分布区域跨龙湾、张金两镇,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50千米,南距长江50千米,北濒汉水35千米。中心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2°12′,北纬30°14′。这里的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寒,热量和雨量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温度为15.9℃~16.1℃,年平均降水量为972~1115毫米。春夏两季是降雨量最多的季节,一般占全年降雨量的70%,易形成洪涝灾害。
区域内的河流有西荆河、万福河、东干渠、龙湾河和熊口河,河流由北向南经遗址所在区域流入白露湖。区域周边湖泊连珠,北有张家湖,西有三湖,东有喇塌湖,南有白露湖。区域内的湖泊有东湖、西湖、化家湖、冯家湖、毛家湖、郑家湖和太仓湖等。遗址处于洪灾多发区。
图2 龙湾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遗址周围及其区域内的土壤主要是水稻土,土层深厚,酸碱度适中,起源于湖积母质,由长江、汉水运积而成。遗址所处地势较高,因水势、水文、脱沼过程和潴育过程等差异而呈同心圆分布,即从湖心到湖边地势增高,地下水位降低,土壤类型则由沼泽土向潜育型、潴育型水稻土过渡。区内自然植被均为次生植被,主要是草地、水生植被和沼泽植被。人工植被主要是农作物植被和人工林。草地植被以白茅(茅草)、狗牙根(拌根草)、牛筋草、莎草(回头青)和青嵩等居多。水生植被为菰(茭草)、荷、菱、芡实(鸡头苞)、水蓼、黄丝草等。沼泽植被有芦苇、荻(岗柴)等。农作物植被有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豆、麻等。人工林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有旱柳、枫杨、苦楝、重阳树、奎竹。引进树木有水杉、法桐、白树等。
现已查明的龙湾遗址区域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长章台、塔章台、张家台、黄罗岗、西刘家台、东刘家台等处,另外在古湖台、打鼓台等地也采集到一批新石器时代石器。
图3 龙湾遗址环境示意图[6]
龙湾遗址群区域内目前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长章台,揭露出新石器时代的房子、水井、灰坑等遗迹及大量文化遗物。发掘资料表明,长章台遗址的时代为石家河文化中晚期。同时,在张家台遗址采集了数量较多的大溪—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和陶片。可见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上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龙湾遗址区域内均有分布。
长章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原为一片水稻田,农民推鱼池施工时发现,遗址已遭到严重破坏,布方的部位位于鱼池北部的底层,暴露遗址面积约2200平方米。根据破坏程度,实际发掘面积仅600平方米。
长章台遗址的第1、2、3层及4层大部分在推鱼池施工中被推去,地层中第4、5、6层的包含物为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遗存。发掘点位于鱼池底部的北面,南面是灰黑色淤泥堆积,因此原始地表呈坡状,北高南低,北面为一台地,南为低洼地。
长章台遗址已发现的文化遗迹有灰坑4个、房子1座、水井1口。
第一处灰坑内堆积灰黑土,较板结,有黏性。出土器物有陶罐等。第二处灰坑内堆积灰黑土,内含少量草木灰烬。出土器物有陶罐、钵、豆、甑、纺轮,石刀等。第三处灰坑内堆积为灰黑土,夹杂有红烧土和草木灰烬。出土器物有陶罐、盘、杯、拍等。第四处灰坑内堆积灰土。出土器物有陶器盖、盘等。
房子是一座半地穴式建筑。穴壁残高0~27厘米。房基周围有六个呈椭圆形分布的圆形柱洞。柱洞直径20~40厘米,深8~22厘米。门道朝南,已遭破坏。房基南北残长430~522厘米,东西宽309~340厘米,内有一层灰白土的生活面。房基北部有圜形生土二层台,高出生活面15厘米,最长330厘米、宽80厘米。在靠近二层台南侧边缘中部有一个直径20厘米、深5厘米的柱洞,此柱洞可能是用于支撑房顶的中柱洞。房子中部还出土有陶壶形器、瓶、高圈足杯、豆和石锛等6件较完整的器物。
水井呈圆形。斜直壁,平底。口径100厘米、底径65厘米、深约80厘米、自深130厘米。并内堆积为青灰淤泥。出土陶盆残片。
长章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遗物以陶容器为主,相伴出土的还有陶纺织工具和石器等。从陶质上看,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较少。在泥质陶中,以灰陶为主,其次为橙黄陶和黑陶,少量红陶;在夹砂陶中,以夹砂橙黄陶为主,少量夹砂灰陶。从纹饰上看,以素面为主,占75%以上;其次为篮纹、旋纹和附加堆纹等。其他纹饰还有镂孔、戳印纹、压印纹等,菱形纹和绳纹少见。
出土陶器的制作方法为手制和轮制,其中中小型器物多为轮制,器物内壁有清晰可见的轮制痕迹;而较大型器物多为手制,如缸片,胎体厚薄不均,还有用手按压的痕迹。同时还有分体制作后组合起来的器物,如圈足器的圈足就是分体制作后拼接上去的,拼接面上还留有便于拼接地刻画槽痕。
常见陶器有小口罐、中口罐、碗、钵、杯、高圈足杯、豆、釜、器盖、鬻等,石器主要有锛。
总体来看,长章台新石器时代遗址,虽然破坏比较严重,但从出土遗物的型制来看,属石家河早期文化遗存,特别是细颈鬻、小口罐、中口罐、斜壁杯、高圈足杯等,“都与天门肖家屋脊石家河早期文化遗存相似”[7],同时,还相伴出土了折腹碗、折腹豆等具有屈家岭文化特征的器物,说明屈家岭文化在该遗址中还有少量遗存。
帅家台遗址位于潜江市高石碑镇笃实村六组北,北距汉江大堤约6千米,东距汉江大堤约2千米,南距高石碑镇约4.5千米,西与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荆马村相邻。遗址地貌平坦,系汉水流域泥沙淤积地带,地表种植棉花等农作物。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8′11″,北纬30°34'37″,海拔31米。
帅家台遗址因引江济汉河道开挖工程从遗址中部穿过而被发现。从开挖的河道平、断面和勘探情况知遗址呈不规则长方形,西北—东南走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历史上受汉水泥沙冲积,早期文化堆积(东周、新石器时期)被淤于地下5~7米。发掘时,根据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堆积及工程施工情况在遗址西北部布10米×10米探方10个,发掘面积810平方米,揭露出东周灰坑和水井各一[8]。
图4 帅家台遗址环境示意图
帅家台遗址发掘前,引江济汉河道开挖工程已将遗址上部挖去约4~5米的深度,发掘时遗址南部实际已挖至东周文化层,仅北部有少量近代文化层。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不同本,发掘区地层可分4层:即现代扰土层、明代文化层、唐宋文化层及东周文化层。
帅家台遗址的文化内涵有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遗存、东周文化遗存、六朝至唐宋及明代文化遗存等,出土遗物较为丰富。由于该遗址历史上多次遭受洪水波涛冲刷,遗迹较少,遗物多碎片,石家河及六朝等时期文化遗物均为采集。
石家河文化遗存系发掘区西北侧约30米处的水枪开挖现场采集。仅见陶质生活器皿一类,多泥质灰陶,黑、红陶较少;器形有罐、斜腹杯、高圈足杯、钵等。
帅家台遗址虽因渗水、垮方等原因未发掘至底,但出土遗物还较为丰富,地层堆积与遗迹之间的叠压关系亦十分清楚明了。新石器时代遗物虽为采集,但采集点紧邻发掘区,系发掘区西北侧约30米处的航道水枪开挖现场出土(距地表深约5~7米,经勘探,叠压于东周文化层下)。其文化特征与相邻天门市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遗物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如钵与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A型Ⅰ式钵相似;Ⅰ、Ⅱ式斜腹杯分别与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B型Ⅱ式、C型Ⅱ式斜腹杯相同;高圈足杯与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Aa型Ⅰ式高圈足杯基本相同。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遗存绝对年代为距今4600~4000年,因此,帅家台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年代当与天门肖家屋脊遗址石家河文化年代相当。
帅家台遗址与龙湾遗址地域相近、文化特征相同,其年代亦理应与之相当。
潜江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比较多,但在汉水右岸泥沙淤积地带发现石家河文化遗存尚属首次。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潜江境内汉水流域泥沙淤积地带无早期文化遗存的一贯看法。
遗址周围河道开挖断面表明,帅家台遗址周围湖相沉积深达十余米,说明该遗址从新石器至明清时期是个被湖水包围的湖心岛,该岛并非岗地,而是汉水冲积形成的泥沙洲。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渔猎资源,十分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历史上几乎一直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随着汉江河床的不断抬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断遭受着汉江洪灾的威胁,于是自东周始,居住在岛上的人们不断地从岛外运来黏土筑高台基以抗击洪水,遗址上被洪水冲刷的层层浪渣层和层层黄褐黏土层是他们筑台抗击洪水的见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尤其是东周青铜镞和青铜小刀的出土,说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渔猎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比较安定和富庶。
帅家台遗址新石器时代遗物出土较少,但其文化特征与天门石家河文化同类器无异,应同属石家河文化。东周遗存的第4C、4B层(相当于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以红陶居多,灰陶较少,而第4A层(相当于战国中期)则反之;陶器基本组合关系为鬲、盂、罐、豆及主要器物口沿变化(如鬲等)由卷沿→仰折沿→平折沿→翻折沿等文化特征,与本遗址相近的潜江龙湾遗址、荆州纪南城同时期遗存一脉相承,应同属楚文化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