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域庾子舆父子与孝道

三、庾域庾子舆父子与孝道

庾域(?—507),字司大,南北朝梁人。《梁书》《南史》均有传记载。《梁书》言:“庾域字司大,新野人。”[14]但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他的祖籍。《南史·庾域传》记载:庾域“少沉静,有名乡曲。梁文帝为郢州,辟为主簿,叹美其才,曰:‘荆南杞梓,其在斯乎。’加以思礼”。[15]言其为江陵人。另,乾隆《荆门州志·孝友》说庾域“居先峰白土里,少依膝下,尊敬爱慕”。据考证,先峰白土里在今潜江市积玉口。庾域是潜江人。庾域少时就被梁文帝称赞为“荆南杞梓”,后来官至辅国将军,宁蜀太守,逝于任上。

庾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朝时期。庾域短短的一生,就经历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

庾域少时为人沉静,在乡里颇有令名。齐朝时,当时梁文帝镇郢州,非常欣赏庾域的才华,征庾域为主簿。后来,长沙宣武王在梁州时,任命庾域为录事参军,兼华阳太守。齐朝末年,梁武帝起兵,庾域被任命为宁朔将军,领行选。武帝攻下郢城后,与诸位将领在是否继续进军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庾域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与张弘策一起赞同武帝直捣建业的进军计划。一路上,庾域的计谋多被武帝采纳。

梁朝天临初年,庾域被封为广牧县子、后军司马。又出为宁朔将军,任巴西、梓潼两郡太守。这时梁州长史夏侯道迁降魏,北魏乘机袭击巴西,庾域率军固守。尽管城中粮草殆尽,将士靠吃草维持生存,生活异常艰苦,但都毫无离心。魏军久攻不下,于是撤退,因功庾域被晋爵为伯。不久,卒于官。

庾域担任怀宁太守,卸任回家后,妻子和孩子仍亲自操持家务,自己也只穿粗布衣服,余下的俸禄全都拿来供养母亲。他的母亲喜欢听鹤叫,庾域到处去寻找鹤从不懈怠。有一天一对鹤自己飞下来,议论的人都认为是他的孝行感召来的,因此后人才有“庾域鹤唳”的说法。

他的儿子庾子舆也有至诚孝心。庾子舆(?—528年),字孝卿。仕南朝齐为州主簿。南朝梁初为尚书郎。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赴巴陵内史任,途中病危,不愿以私累公而拒绝依郡就医,卒于江边客舍,遗令薄葬。

庾子舆幼即颖悟,异于常儿。当他五岁时,读《孝经》手不释卷,有人对他说:“此书文句不多,最易记诵,何必如此苦读。”庾子舆回答:“孝者德之本,人生百行,以孝为首。孝道不明,其人即无足观。此文句虽不多,而义蕴毕宣,启迪备至,虽终身体而行之,尚恐不能得其万一。所谓‘大之则弥六合,小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人皆滑口读过,故但觉其文少,而不知其意长也。奈何以为文句不多,而遂轻忽视之。”[16]即庾子舆认为孝是道德之本,人生各种行为,以孝为首。要是不明白孝道,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地方了。《孝经》的文句虽然不多,但是蕴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对人有较大的启迪,即使是一辈子身体力行,恐怕也不能达到书里的万分之一。而且书中所谓“大之则弥六合,小之则退藏于密”。这句话读起来其味无穷,不可轻易忽视。

庾域镇守宁蜀时,庾子舆随行侍奉。庾域在路上突然犯了心脏病,每次发作都会大叫,子舆也会因痛苦而昏过去。

庾域去世后,子舆悲痛欲绝,送父亲灵柩回故乡安葬。巴东有一块滟滪石,高出水面二十多丈,后面还有瞿塘大滩,秋天的江水更为壮阔。送葬队伍到达此地时,因为水大,石头淹在水中看不见。子舆摸着心口大声哭泣,江水忽然退下,石头出现,船队安然顺流南下。等他们过去后,水面又恢复了原来的高度。过路的人为他唱颂道:“滟滪如幞本不通,瞿塘水退为庾公。”刚从蜀地出发时,有一对鸠鸟在船上筑了窝,等回到故乡,又栖息在守灵的草庐旁。每次听到子舆哭泣的声音,一对鸟儿必定会飞翔哀鸣。

庾子舆想要为父亲建造佛寺,还未选定地方时,梦见有一位僧人对他说:“听说你要建造佛寺,可以建造在岭南原这个地方。”第二天一早子舆前去查看,果然见到那个地方有标示,就像有人暗中相助一样,于是就在此修建精舍。

庾子舆住在父亲坟前守丧三年,服满,手脚都枯萎蜷曲了,要人帮忙才能起来。他继续穿布衣,吃粗食,立志守坟。叔父庾该对他说:“你如果坚持这种想法,我也弃官隐退。”庾子舆这才重入仕途。他虽然作为嫡生长子,承袭父亲爵位,但食邑的俸禄全部推让给各位弟弟。

魏晋南北朝社会“清议”“九品”的题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孝悌忠信等伦理观念的保存,故晋世以来,孝友、忠信之士层出不穷。

这些风俗的形成,与“孝为仁本”的圣训和统治者“以孝治国”的倡导有关,也与《孝经》的推广和教学也不无联系。魏晋时期,逐渐形成其初也以《孝经》启蒙,其终也以《孝经》陪葬的传统。庾域、庾子舆父子的孝行、孝道,也受到《孝经》的深刻影响。

当时虽然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但是中国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在这里反而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系世道人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