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潜江花灯
花灯艺术始于实用灯具,兴于汉代,盛于唐代灯会,到了宋代已风靡民间社会,以灯会形式闹元宵至唐宋定型成为我国传统民俗。花灯,又叫灯彩,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并具装饰性的传统工艺,成为我国民间千百年来太平盛世喜庆吉祥和节日欢乐的象征。花灯艺术是灯的装饰艺术,是人们利用竹木、金属、绫绢、绸缎、明珠、玉佩、丝穗、纸品、兽角、玻璃、羽毛、贝壳、麦秆等材料,根据形式美的法则或各地审美习惯、审美意识并综合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辅以剪纸、书画等造型技艺设计制作的具有光亮的灯彩艺术。
潜江花灯,渊源悠久。据清代《潜江县志》记载:宋代以降至明清,从元宵节到二月花朝节,潜江富裕人家堂前必悬挂花灯,乃至贫苦人家也效之,于元宵节在门前挂灯,以祈光明幸福。明清时期,花灯盛行于民间,举凡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题材都进入了“花匠”们的艺术作品。潜江花灯式样多为几何型,也有民间艺人仿生物造型的鱼灯、虾灯、羊灯、兔灯、鳌鱼灯等等,还有转动自如、活灵活现的走马灯,升空飞翔的孔明灯,漂在水上的河灯。潜江作为古楚腹心之地,一直沿袭并发展了花灯的习俗和工艺,潜江花灯以种类多、题材广、工艺精而呈现出江汉平原独特有的风物地理特征,成为湖北花灯艺术传承的典范。
潜江花灯按功能作用分类,大致可分为:装饰性花灯——以装饰、点缀、烘托环境为主,讲究工艺的精美与装饰的效果,如宫灯、灯笼等;主题性花灯——表现人物、情节和一定思想内容的灯,如“猪八戒吃西瓜”“张飞卖肉”“三打白骨精”等;娱乐性花灯——以趣味性、知识性为主的娱乐灯,如花鸟虫鱼灯,十二生肖灯以及配合灯谜竞猜的多种意境灯等;实用性花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兼有装饰效果的花灯,如走马灯、手提灯笼等。
潜江花灯的美感源于造型,花灯的造型是呈现物态的自然表现和艺术表现的结合体。潜江民间花灯造型大致可分为五种。
几何形体造型 各种各样的花灯,千姿百态,对于它的构成是从平面到立体,从规则到异形的复杂组合。几何形体造型是花灯造型工艺的基础,一般由三角形、四边形、圆形和多边形构成。
立体造型 花灯造型的母体,常用的有方体、正棱体、三角棱体、圆柱体、圆锥体、角锥体和球体等。在实际运用中,既有单体花灯,又有多种立体形组合的花灯,组合方式越巧妙,工艺特征越突出。
自然形体造型 直接取材于自然界中瓜果花木、虫鱼鸟兽等的造型。一类是取自然物形体中藏有的一部分美妙线条构成花灯的形状;另一类是模拟自然物的形状构成。
模仿形体特征造型 即在表现原物体的形态时,作缩放和结构概括的造型艺术,通过浓缩和简约达到灯形化工艺,例如宫殿民居、山水桥路等。
夸张造型 在模拟自然物的形态进行造型时,抓住便于装饰的因素加以夸张变形,这是花灯造型常用的浪漫手法。比如制作“金鱼灯”时,多夸张眼大、腰细、尾长的特点,使形态更具诙谐感。
明清时期,潜江花灯从历史、人文、自然界广泛吸取素材,通过提炼、构思、设计形成五彩纷呈的花灯题材。以历史题材为例,又分为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多个分支。一盏历史题材的花灯,给赏灯者留下的是赏心悦目的记忆,如民间寓言、成语故事、神话传说、三国演义、大话西游等都是潜江花灯的制灯题材。潜江花灯具有浓郁的楚地民俗遗风,是中国传统花灯的历史缩影,具有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唇齿相依的亲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