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鸣心的音乐创作
湖北省潜江地区除拥有大量优秀的民间艺术创作之外,在现代音乐的发展创作方面,也产生了很多杰出的代表人士,尤其在红色歌曲创作这一领域,出了一位享誉全国的优秀作曲家——杜鸣心。
杜鸣心,生于1928年,幼时孤苦,10岁便被母亲送入战时的难童收养所,成了孤儿,之后被送往四川省永川县第二保育院,艰难的成长岁月并未磨灭一个幼童对未来世界的憧憬,193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并在贺绿汀、任光的指导下学习音乐。
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楷、贺安卿,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曾经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他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体裁多样,在中国有重大影响。
任光(1900—1941),中国无产阶级音乐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名的革命音乐家。他创作的许多抗日革命歌曲,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还是我国电影音乐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和中国电影发展史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贺绿汀、任光等著名音乐家的悉心指导下,杜鸣心进步很快。在育才学校时,杜鸣心接受了在当时条件下最全面的音乐教育,范继森、黎国荃这样的名师对他的影响和帮助,为他日后成为专业音乐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杜鸣心还曾得到过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亲自教导。
十一岁,他登台面对周恩来、叶剑英、冯玉祥等社会名流和公众表演钢琴独奏。十三岁,他创作的歌曲《看谁功劳高》、民谣风的《新山歌》,成为抗日战争时期被校内外广为传唱的抗日歌曲。
十八岁时,杜鸣心随校迁往上海。以经商为掩护的地下党员曹世峻珍惜他的才华,特地出资请著名的俄罗斯钢琴家扎拉雷夫为他授课。杜鸣心在这位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专钢琴名家的教导下,演奏技艺得到了飞速的提高。拉扎雷夫是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他的钢琴老师是西洛蒂(Siloti,1863—1945),而西洛蒂的老师是李斯特(Liszt,1811—1886),李斯特的老师是车尔尼(Czerny,1791—1857),车尔尼的老师则是世界鼎鼎大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Beethoven,1770—1827)。如此说来,杜鸣心算是贝多芬门下第五代弟子。
图26 杜鸣心
1949年初夏,杜鸣心随吴乐懿教授一行赴印度尼西亚进行巡回音乐会演出,初登国际艺术交流舞台,便传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喜讯。9月,杜鸣心从印度尼西亚经香港辗转回到祖国,并亲历开国大典。他先是参加人民文工团担任演奏员,继而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批教师。
他在创作上侧重器乐体裁,“作品格调明快,节奏灵活,形象鲜明,通俗易懂”[34]。杜鸣心的代表性作品有管弦乐《牛郎织女组曲》《节日序曲》,舞剧《鱼美人》(与吴组强合作)、《红色娘子军》(与吴祖强合作),交响诗《飘扬吧,军旗》《秋思》,交响曲《祖国的南海》《青年交响曲》,交响幻想曲《洛神》《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长城”交响曲》,长笛、竖琴二重奏《水乡吟》《第二钢琴协奏曲》,还有电影音乐《原野》《伤逝》等十多部,并为美国迪士尼乐园的环幕电影《中国奇观》配乐。[35]此外,他还培养出郑秋枫、王朝柱、王立平、张丕基、石夫、徐沛东、叶小刚、瞿小松、姚盛昌、刘索拉、王黎光等一大批著名音乐家。
杜鸣心的音乐作品质朴、深情、纯净,尤为重视音乐作品中旋律因素的表现作用,并着意于意境的描写,在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当代音乐技法,创作出新颖的音乐语言,其旋律的作用和调性的思维,始终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杜鸣心作品丰富,尤其在红色歌曲这一块,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曲目,像与吴祖强合作的《红色娘子军》不但被改编成了舞台剧,还走出了国门,成为红色中国的一个重要标志。《红色娘子军》的舞剧音乐以海南民歌为基本素材,同时融汇了其他地区民间音乐,舞剧音乐不仅有鲜明民族特色,而且充满革命的热情和战斗的精神。
杜鸣心创作的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是《红色娘子军》中的一首配歌,开创了芭蕾舞剧载歌载舞的新形式更在揭示人物内心情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歌曲在音乐语言上也体现出鲜明的黎族音乐风格和特点,同时,在曲体结构方面也十分方正、句法严明。更重要的是,歌曲配合舞蹈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景象,从而揭示出军民关系的本质,起到了深化舞剧主题思想的作用。
【注释】
[1]张鹤云:《甘鹏云传略》,《潜江文史资料(第四辑)》,潜江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7年12月,第76页。
[2]张鹤云:《甘鹏云传略》,《潜江文史资料(第四辑)》,潜江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7年12月,第89页。
[3]湖北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人物志稿》,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1页。
[4]贵池县政协文史工作组贵池县政协办公室编:《贵池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11月,第157页。
[5]何崝:《近现代百家书法赏析》,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页。
[6]书法编辑部编:《书法文库 流光溢彩》,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7]《蒋羲明发言》,宪法会议审议会1916年9月27日,《宪法会议公报》第8册,第11、12页。
[8]蒋羲明:《对于孔教与信教自由意见书》,《宪法会议公报》第2册,第114页。
[9]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续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页。
[10]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人物(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3页。
[11]刘海林:《张家口人物志(古代·近现代卷)》,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12]鲍国之主编:《〈雷雨〉与曹禺》,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75页。
[13]刘清祥、董尚华:《中国戏剧大师——曹禺》,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4]毛道海:《曹禺家世》,长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15]刘清祥、董尚华:《中国戏剧大师——曹禺》,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6]刘清祥、董尚华:《中国戏剧大师——曹禺》,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17]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18]胡受昌:《就〈雷雨〉访曹禺同志》,《破与立》1978年第5期。
[19]田本相、刘一军:《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刘清祥、董尚华:《中国戏剧大师——曹禺》,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21]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22]刘清祥、董尚华:《中国戏剧大师——曹禺》,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23]罗来国:《论“楚歌曰艳”与“鸡鸣歌”》,《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24]南晓薇:《荆楚之声 江汉之情——董焰〈江汉风〉民歌钢琴曲十首的分析与演奏》,《当代音乐》2017年第6期。
[25]胡嘉猷、邱久钦:《荆楚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26]左尚鸿、张友云:《荆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27]2008年6月,潜江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序列的第581项,列传统音乐项目总序列的第82项,代表性曲目主要有《数蛤蟆》《催咚催》《哪有闲空回娘家》《薅草歌》《十许鞋》等。
[28]周丽玲:《荆州花鼓戏传承舞台上的传承群体研究》,武汉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
[29]2008年6月,潜江报送的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0]陈启祥:《江汉平原皮影戏的艺术特征和传承价值研究》,《大众文艺》2016年第22期。
[31]潜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潜江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545页。
[32]胡嘉猷、邱久钦:《荆楚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33]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皮影戏项目下的13个子项目,江汉平原皮影戏是其中之一。
[34]高天康:《音乐词典》,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73页。
[35]田可文:《中西方音乐通史提要》,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