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婚嫁习俗
中国婚俗在礼仪上分为传代、盖头、交怀、撒帐、闹房、看新妇、催妆、障车、赘婚等名目。潜江的婚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介绍清代的婚俗。男女婚约都是由双方父母做主,在婚约前,必须请看相先生或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所出生的年、月、日、时“合八字”,只有双方“八字”相合,才能缔婚约。合好“八字”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婚俗程序,一桩婚事的大致程序是:
说媒 说媒是自古传下来的一种民俗,到今天依然存在。传统社会曾有这样的俗语:男女授受不亲。它所强调的就是“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双。”男女双方若要“结丝罗”“谐秦晋”“通二姓之好”,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做这种工作的人通常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媒人”,后来又称谓“介绍人”。
“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简称。关于月下老人,潜江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郢城,碰上一个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休息,在月光下翻看一本书。韦固很好奇,便问老人看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本书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装的是什么?老人告诉他:口袋里装着红绳,是用来系未婚男女的脚的,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他们就会成为夫妻,即使远隔千里之外。
在荆楚大地,媒人还被称为“伐柯人”,说媒则叫作“执柯”。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一致意见后,媒人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帖,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婚期的吉辰良日,引导男方娶亲、协办拜堂成亲等事宜,直到“新人进了房,媒人抛过墙”。不过,媒人的“媒八餐”是不可少的。
对头 即相亲。由媒人出面找个合适的地方,让姑娘小伙子见面,相互认识。在以前大多为双方父母指腹为婚或由双方父母做主,男女双方直到入洞房才能一睹对方尊容。当然,现在就不兴“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了。
回话 对头后,媒人要找男女双方询问各自的意见,如果有一方不满意,婚事告吹。如果双方都同意,则再选一个吉日到男方看家。
看家 即女方到男方家实地了解情况。看家时,女方不需带任何礼品,一大早由媒人陪同带上自家姐姐、妹妹、婶婶等直系亲属(一般为女性),前往男方家中。如果女方亲属看不中男方家境,就会告诉媒人,马上打道回府。如果看中了,女方也会告诉媒人,媒人则会把信息立即转告男方父母。男方家则会用早已准备好的酒菜热情招待。女方告别时,男方的父母还要给“打发”(即见面礼),旧时多为布料衣物之类的物品。
认亲 即男方到女方家看望未来的岳父母,女方的伯伯、叔叔、伯母、婶婶等直系亲属,称“新姑爷”(女婿)“过门”。旧时所带礼品一般为烟、酒、肉、鱼、糖果等。
纳八字 旧时,需要将男方的生辰八字说出来让算命先生测算是否与女方的“八字”相合,如果不合还要请先生想办法化解,如果相合,才能择订婚期吉日。
订婚 正式婚礼前,男方要将女方及女方的亲人,男方的所有亲戚朋友接到家中宴请一天,前来庆祝的亲友还要上份“人情”。在订婚宴上媒人要和男女双方商订婚礼的相关事宜,如婚期吉日、嫁妆、女方所需彩礼、婚礼当天的交通工具等。
过礼 旧时,男女双方的年龄都偏小,女方有的只有十三四岁。过去结婚俗称“完婚”“过期”“典礼”或“过喜事”。在举行婚礼仪式的前一天,男方还要为女方及女方的主要亲戚送彩礼,称之为“过礼”。彩礼要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而论,但更主要的是根据女方的要求而定。过礼一般是猪肉五十斤、草鱼五十斤、白酒五十斤、猪蹄一只、红鲤鱼一条,这些礼物都要用红纸包好,一般亲戚则是腰条肉二斤、白酒二斤。在婚礼前一天或二天,由未来的新郎官和男亲的一至二人送到女方家。
哭嫁 旧时,新娘在出嫁前几天要哭嫁。母亲、姐妹等要陪着一起哭,而且哭的越伤心越好,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出嫁而不哭,新娘就会被四邻认为没有教养,传为话柄。旧时,潜江本地把哭嫁当作衡量子女子才德和贤德的一种标准,要是新娘在出嫁时不哭,人们就认定为是才德低劣,被人瞧不起。有的姑娘不哭还会遭到母亲的责打。哭嫁风俗不知源于何时,据古籍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公主嫁到燕国去做王后。临别时,公主的母亲赵太后“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铁勿使返”。除了坐花轿、拜堂外,新娘还要在出嫁时,以哭贯穿始终,新娘从梳头开始哭和唱哭嫁歌,一直到辞别家人。哭的内容大多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嫂、姐妹的离别之情。
如,新娘哭嫁时唱:哭声我的爹,哭声我的娘,孩儿长到十七八,没离娘身旁。语重又心长,轻言细语讲,叫儿学忠良,三纲并五常,贞烈做榜样。难舍我的爹,难舍我的娘,爹妈养我恩情大,恩大如山,孩儿怎报答。哭断我的肠,难舍我的爹,难舍我的娘。又如陪哭人唱:嫁了哑巴不开口,嫁了叫花子背别篓……嫁了老爷当娘子,嫁了屠夫翻肠子……
迎娶 结婚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轿夫、账房先生及勤杂人员。按照传统婚礼,在婚礼当天,一般是女家早晨摆“出嫁酒”,男方中午摆喜筵。早晨,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等一齐前往女方家。女家在花轿到来之前,要准备好酒席。女方由母亲或姐妹梳好头,化好妆,用丝线扯去脸上的绒毛,称之为“开脸”,然后戴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花轿。
花轿一到,女家奏乐鸣炮相迎。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准备好的大红迎亲简帖。随后女方动乐开筵。早宴之后,新郎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后,伴娘就搀着新娘上花轿了。上轿时,新娘应放声大哭,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轿后,还需由男方有威望的代表人物宣布发亲并说上一段吉祥话。如:吉星高照,诸煞避让;男婚女配,长发其祥;米撒佛神前,福禄寿喜全;米撒虚空所,盗贼远远躲;平安归一路,万事无坎坷。然后迎亲队伍在鞭炮、乐队的欢乐声中回到新郎家。行进时,一般都是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骑马的新郎,接着是花轿和送亲的队伍。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伴娘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轿,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撒花。
迎娶新娘还分登门迎娶、半路迎娶、坐在家等娶。旧时,还时兴“抢亲”。即在发亲前,由男方组织人员到女方家中直冲新娘闺房,新郎将新娘背起就跑,然后,男女双方的亲属朋友意向性的械斗,后因此俗不雅而被舍弃。在迎娶途中,送亲的人还要沿途走走停停,称之为“压亲”。一般情况下 嫁妆要在到亲之前送到男方家中,接嫁妆的人还要说上几句吉利话。如:三尺红布搭上肩,众人请我开盒仙,一开金银满堂,二开麟子呈祥,三开荣华富贵,四开夫妻地久天长等。
拜堂 拜堂又称拜高堂、拜花堂、拜天地,是旧时婚礼重要仪式之一,婚礼的高潮阶段。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堂上燃放香烛,陈列祖先牌位,摆上粮斗,里面装着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贴双喜字。当接新娘的花轿停在堂屋门前时,仪式就正式开始。大户人家迎娶,喜轿进入院子,要从火盆上抬过,寓意为烧去不吉利之物,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新娘从轿中出来,脚不着地,踏着“传席”进入堂屋。之后,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新郎和新娘在引赞和通赞的赞礼中开始拜堂。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炮奏乐。拜堂的“三拜”分别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双亲),夫妻对拜,最后新郎、新娘入洞房。拜堂仪式结束。
相传,拜堂风俗始于唐朝。唐朝时,新娘见舅姑(公婆),俗称拜堂。北宋时,新婚夫妇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清代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当然,拜堂仪式须有人组织,组织人一般说:吉日并良辰,貌女配才郎,堂前三叩首,夫妻百年长。一拜天,天长地久;二拜地,地久天长;三拜高堂,长寿安康;夫妻对拜,和睦满堂。
入洞房 拜堂之后,新郎新娘要入洞房了。首先,新郎手持“合欢梁”,也就是一根彩绸,牵着新娘,与新娘面对面,倒行着把新娘引入洞房。随后的礼俗是“坐帐”,即新娘坐在床沿上,新郎用自己的左衣襟压住新娘的右衣襟,表示男人压住女人,这是古代男尊女卑的体现。这个仪式后,新郎要揭去新娘的红盖头,而首次面对婆家众人的新娘子,则会羞涩地用手遮面,此谓“遮伞”。之后,入洞房进入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合卺。合卺就是新婚夫妻共同饮酒。古时,卺是由一个葫芦或瓠剖开的瓢,合卺则是喝完酒后把两个割开的瓢用线拴在一起,象征着夫妻二人是一体二分。唐朝以后,合卺演变为喝交杯酒,喝完之后,还要把杯子扔在地上,最好是一仰一俯,象征阴阳和谐。
合卺之后,新婚夫妻还有结发仪式,也就是新郎把新娘的头发解开,然后把两人的头发象征性地扎在一起。人们之所以把原配夫妻呼为结发夫妻,其源出于此。
这里的每一个仪式都由知宾说上一段话。如,《入洞房》:男归中堂,女归洞房;夫妻偕老,百世其昌。《坐床》:坐床坐床,新人吉祥;白头偕老,合家安康。一条手巾八尺长,搭在郎和姐身上;搭到姐身生贵子,搭在郎身状元郎。《交杯酒》:金杯银盏鲜香酒,献到新郎新娘手;夫妻双双来饮下,松柏常青永固久。
回门 旧时,新婚夫妇三天后回门时,新郎新娘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见新娘的父母及亲属,称“小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是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要购买新娘家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为四件。这时新郎就应改口称岳父、岳母为父亲、母亲。吃过中饭后就要返回,动身前新郎、新娘要主动邀请岳父、岳母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这种风俗起源于上古,称“归宁”,意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说法,宋代称“拜门”,南北朝时称“双回门”,明、清时称“唤姑爷”,如今叫“回娘家”。在“回门”酒席宴上,口才较好的人还会说上祝福语。如,才子佳人、形影不分;一慰父母、二谢家神;同去同回、百事顺遂;同来同往,百世其昌;夫唱妇随、和睦安康。新婚夫妇过一个月后,回门叫“大回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