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烟柳,南浦荷香
清代潜江人总结出本邑八景,分别是:东城烟树,南浦荷香,僧寺晓钟,蚌湖秋月,蒿口仙桥,芦洑佛塔,清溪山色,白洑波光。[51]
东城烟柳 城东曾有一座桥叫龙凤桥,邑人朱继智在此住了3年,写了一首题名《龙凤桥》的诗:“三年移住此桥头,浅水芦边且系舟。霞有竹栖烟有柳,云深添个酒家楼。”这诗像一幅恣意泼洒的水墨画,勾勒出东城烟柳的全貌。
古时候,潜水的南支通过潜江城。潜江城北的,名叫芦洑河,它源于汉水,从今竹根滩杨林洲以北的芦洑头分流而出。潜水又名县河,在排沙渡经过潜江东城,因此潜江城东门外的东河街得其地利,“市肆肩摩,商帆雾泊”,特别繁荣。东河街又是一条文化街,除了有一批如为万历进士樊王家建的世受国恩坊、祈免水患的火星楼和寺庙法云社等文化建筑群外,还有一条通向明朝名臣欧阳东凤进士别墅“归鹤洞”的青石板道。[52]东城烟柳正位于东河街对岸的县河堤上,这样,朱诗中的“系舟”“酒楼”也就不难理解了。
清同治三年(1864年),芦洑头筑坝,潜水及其支流失去了水源,演变为季节性河流,逐渐淤塞枯竭,东城烟柳也随之完全在潜江城消失。
南浦荷香 在潜江城南,即今章华中路南端。南浦荷香本是潜江的一方自然景色,由于文人墨客感怀吟咏,也就成为荷花景色的代表了。
明朝教谕曾恺曾作《南浦荷香诗》云:“太华移来玉井莲,花开南浦绿荷鲜。风生四岸清香远,日上千枝翠盖圆。绝胜芝兰沾化雨,不同桃李斗春妍。令人几度来游处,惹得馀芬满袖边。”[53]这首诗文字优美,意境深远,诗人把土生土长的本地荷花想象成为太华山移来的玉井莲花,于是这花也不同凡物了。微风吹来,清香飘远,莲叶翠圆,胜过娇弱的兰芝,也不同于与春争艳的桃李。游人赏花过后,袖子都会沾染上花的香气。整首诗展现了南浦荷花盛开的生机勃勃,仿佛隔着文字都能嗅到它们的清香!
曹胤昌《南浦荷香诗》云:“得住香光即往生,好风吹梦六桥行。凉风自放萧山焰,火树齐烧不夜城。月下羽摇骚鬼笑,雨中妆打绿衣争。真成净侣元牵曳,郑重污泥未了情。”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全诗没有出现一个“荷”,却句句写荷,可以说是句句无荷句句荷。首联,荷花的香;颔联用典,描写了荷花开放的生态;颈联描绘了月下荷叶轻摇、雨打荷叶的景象;尾联则点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教谕冯云傅《南浦观莲诗》云:“暗香不度野云奢,一月风清柳半斜。未许尘心观色界,西池自在白莲花。”[54]这首诗的意境给人一种淡泊、无为的感觉,在月亮下,清风中,斜柳旁,白莲花在池中安然自在,不受外界的干扰,读来让人心灵平静。
还有两首题为《大通桥》和《大通桥夜坐》的诗,实际上写的也是南浦荷香。《大通桥》的作者是潜江人朱继智,他写道:“荷浦连城曲曲通,鹤台亭影画图中。四时无限花经眼,不是吹来一阵风。”《大通桥夜坐》的作者宁熙朝,是潜江嘉庆丙子(1816年)举人,他才华横溢,著作颇丰,遍游了大江南北。可惜英年早逝,挑选知县未赴任即病亡。现南浦旧址的荷花女神雕塑座下所刻的即是《大通桥夜坐》诗:“荷叶荷花匝水滨,石桥月划一钩银。不须更酌荷筒酒,只嗅荷香已醉人。”[55]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夏夜大通桥边纳凉时的感受,“只嗅荷香已醉人”算是把南浦的荷香称赞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