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华台的风格
根据目前考古成果推测,章华台的总体布局是:东部为三层台建筑,系章华台主体建筑,坐北朝南;西部为两层台建筑;台南地貌平坦,似为广场式建筑;台北、台东为亭廊环绕的园林式建筑;台东有河流蜿蜒;台西、台北有湖水漾波;台周曲廊环绕;台内曲径穿梭于一、二、三层之间。
古代不同的建筑体之间有连廊连接,汉枚乘《七发》即用“连廊四注”来形容宫殿里通过长廊四面连接的景象。楚人称“连廊”为“步壛”。《楚辞·大招》:“曲屋步壛”。步壛即步檐,是修有顶棚和檐柱的连廊,也是联结曲屋和台榭、宫寝的通道。它的地面是用光洁的石块和贝壳铺成的,上可避雨,下可防潮。
章华台设有天井,位于回廊的中间,方形,井内满铺瓦片,可能在于减轻天井中的雨水冲击力。天井是楚宫室建筑中的首创,增大了宫室内的采光空间。章华台周边有千余间房屋,可住万人。楚王还可以坐船走水路经东面的码头直接到达章华台。
根据研究推测,章华台的规制大致如下:章华台一号宫殿基址的建筑面积达13000平方米,主要由高台、廊庑、庭院、道路、广场、水榭及府库、武器库、作坊、码头等多个建筑体组成。章华台突破了我国古建的传统模式——以南北向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前堂后室等,而是东西高低错落,北高南低,贝壳路及长廊环绕,回廊、庭院交错,呈现出一派离宫别馆风光。章华台为层台建筑,共分四层:第一层是较高的夯土台;第二层是木骨版筑墙围合而成的空心台;三层和四层为木构楼阁。章华台台基内安有地梁,台表层的泥土也用了烘焙的技术进行固化,解决楚地雨水多、土质潮湿黏滑、台基容易下陷等难题。章华台整体布局充分利用了高岗、湖泊等地理环境,讲究高低错落有致,动静相宜。可见,章华台是一处规模庞大、分区明确、布局严谨、设施豪华的建筑群。
章华台建筑群宏伟华丽,其台基宏伟坚固,木榭高挑纤秀,装修豪华精美,路面用紫贝铺成,门环用青铜铸就,墙上画着精美的壁画,体现了楚国高度发达的建造技术。
章华台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土木结合。章华台遗址中发现有出肩的柱洞构造与台基构为一体的地沟遗迹。城门与宫室虽以夯土为基础,但周边及上部应立有木框架,既保证了夯土台基与木构的紧密结合,也增添了建筑物的美感。木框架的结合部位,还采用各种榫卯结构加以连接,使整体建筑达到土木相依的最佳效果。
楚国的宫殿建筑以土坯砖为主,但已开始出现少量的焙烧砖,还出现了具有装饰效果的空心砖。章华台遗址中出土有砖坯墙体和焙烧实心陶土红砖。章华台遗址的台基上共发现五道墙体,南墙保存最佳,墙高2米以上,墙体为砖坯错缝垒砌,每块砖坯长30厘米、宽23厘米、厚约6.7厘米,形制与今日红砖大体一致。砖坯间隙缝仅有1厘米,灰缝水平,灰口饱满,颇有后期宫室磨砖对缝的墙体效果。
龙湾遗址出土有多种尺寸的焙烧实心陶土红砖,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砖。砖长40厘米、宽10~12厘米、厚5~8厘米。还有一种是已烧制的、带有花纹的空心砖,在纪南城和安徽楚都城中多有发现。此类砖或用于铺地,或作为墙壁的装饰用材。
排水管在楚宫室中多有发现,为圆形,似现代水泥管,但无榫,龙湾宫殿基址出土排水管为子母口接口,是楚国建筑防潮、排水的重要构件,多用于宫室外的“散水”层下,分节组合。排水管、排水沟与城内河道、城濠,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城市排水排洪系统。
排水管属楚人的首创,比“秦砖汉瓦”的年代还要早。章华台台基西南部埋设有3条并列的地下陶质水管,水管由两块筒瓦扣合而成,管线设计巧妙,排水管的西端是一个水塘,这是我国2500年前的排水设施。
楚国建筑雄伟壮观,依山傍水,景物相融,楚文化研究学者张正明先生指出:“从理论到技艺都已蔚为独具特色之体系,在中国以至世界建筑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地位。”[39]
章华台层台累谢、金木齐用、造型生动、精雕细刻、髹涂缤纷、装饰精微宏丽,内容广泛神奇,体现了楚国宫殿建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准。楚国宫殿建筑多为高台建筑。高台建筑由高台和楼榭两部分组成。高台建筑形态,形成地上、地下、水上的各类宫室,并具有防潮、散热、耐寒的功能。屈原《招魂》所言“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山高些”,正是楚国宫殿建筑的真实写照。[40]
根据文献记载,章华台是一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台高十丈(按楚制约23米),基广十五丈(按楚制约35米)”。楚国宫殿都是层台累榭,章华台台基加上木榭,高度相当于一座近10层的高楼。
章华台以夯土台为基础,“层台累榭”形态率先奠定了我国古代宫室建筑的基本模式。高台建筑,也是楚国统治者们权力的象征。
章华台高台建筑是楚人卓越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楚国高超的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开创了我国古代高台建筑的先河。
章华台雄伟高峻,可以极目远眺;同时章华台空灵绝美,令人心旷神怡。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章华台无疑是一座十分华美的建筑,其建筑装饰艺术首屈一指。
图8 贝壳路
楚国宫殿建筑的装饰艺术,既是楚人对美的追求,也是楚人对建筑物防护的举措。
在章华台东侧的南段门与门相对的中轴线上发现了一条用贝壳铺成的廊道,贝壳经过精心挑选,壳面朝上,按“人”字形纹镶铺。以贝壳铺地,既精巧又高雅,为楚国所独创。章华台的贝壳路和现如今的雨花石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反映出了楚人的奇思妙想,也体现了楚文化的浪漫色彩。
章华台贝壳路位于一层台第二小层上,共有三条,环绕于三层台的东、南、西三侧,现已暴露总长53.2米。贝壳路宽1.1米,小路中间略呈弧形凸出,上面铺着清一色的玉石般的白色贝壳,呈“人”字形,排列紧密整齐,贝壳表面洁白如玉,花纹自然天成。路两侧有宽约0.1~0.13米、深0.1~0.15米嵌木板的沟槽。[41]屈原《九歌·河伯》中记载“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42],章华台贝壳路和屈原笔下关于楚宫“紫贝径”的记载相吻合。章华台贝壳路,在我国古代道路建筑中还是第一次发现。中国古代道路一般为土路,如果铺了鹅卵石的路就是比较高级的道路了。贝壳铺路,以示奢华,显然是为王公贵族铺设的,常人是不能行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