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宰相之贤唐介
唐介(1010—1069),字子方,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宋神宗时宰相。宋朝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谈到“三贤堂”时写道:“在潜江县学,祠三贤——唐质肃公介、毕少卿渐、孙大监伟,皆郡人也。”
《宋史》卷三一六是包拯、吴奎、赵抃、唐介本传,四人均曾担任台谏官,其时士大夫颂称“慷慨直言、不畏强权”,是一时名臣。据载,包拯,“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谥号“孝肃”;吴奎,谥号“文肃”;赵抃,“京师目之为‘铁面御史’”;唐介,“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谥号“质肃”。其中三人谥号皆有“肃”,《逸周书》释“肃”为“刚德克就”“执心决断”。由此可知,享有“真御史”之称的唐介,是有宋一代台谏职责践行者和捍卫者的典型代表之一。
唐介13岁时,其父卒于漳州任上,唐介无钱归葬,又谢绝亲友馈赠,独自葬父于故里。此后,他闭门潜心钻研圣贤之道。天圣八年(1030年),唐介进士及第,此时年仅21岁。同榜者有王拱辰、欧阳修、石介、富弼,孙抃、蔡襄、刘沆、范师道、吕公弼、余靖、尹洙等人。这些人与唐介为官期间的言行有着密切关联。及第后,唐介被朝廷委任为鼎州武陵县尉,职责是掌管一县治安。不久,唐介迁岳州沅江县令。
初到任上,唐介以超人的胆识成功平反两桩冤案。平江县有个李财主,家道殷实,惹得贪官污吏们垂涎三尺,于是诬告他杀人祭鬼。岳州太守逮捕李家老小,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拷打,但是他们都不承认。于是责令唐介去审讯。唐介审来审去,也没有什么证据,知道这是一桩冤案,只得如实报告太守。岳州太守大怒,申请朝廷派御史方偕来再审。方偕审讯结果,与唐介相同,查明了这起冤案,岳州太守受到了责罚,方偕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奖赏。而唐介呢,却没有申功请赏,泰然处之。后来,唐介亦因政绩卓著,“以武康军节度推官知夔州奉节县”。
唐介因治县有方,故被长官举荐,得以升迁,以秘书省著作郎的身份被任命为莫州任丘知县。而此地乃是赵宋与契丹交流往来的必经之地。然契丹使者每经此地,往往依仗其国威,恣意勒索,官民无法忍受。唐介到任后,按照律法严格处理此事。其强硬的举措和态度,有效遏止了契丹使者的恶行,故“上下便之”。在此任上,唐介还表现出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一面。他果断摒弃内侍杨怀敏“割田治水”的愚昧方案,成功解除水患,为百姓带来便利。
皇祐二年(1050年),唐介迁官至太常博士,后任广信军通判,但未及到任,朝廷便任其为殿中侍御史里行。自此他遂步入言事官的行列,其任职京官亦始于此时。唐介所任殿中侍御史里行本身官阶不高,仅为从六品,但其职能却是纠察朝中百官得失,可谓位卑权重。对于此次任命,唐介觉得极其幸运,正如其诗中所言:“迩来备台选,幸一当言责。”当值期间,其秉持忠君尽责的士人精神,即“大官不言,故小官言之。官有大小,爱君之心,则一也”。正因拥有这种气概,其诸多行为令权贵侧目,赢得士大夫的交口赞许。
为迎合仁宗,内侍卢昭序在启圣院造龙凤车,宫内库房专门提供大量珍珠和美玉用于装饰,唐介强烈反对这一奢靡做法,其理由是“此太宗神御所在,不可喧渎;后宫奇靡之器,不宜过制”。[1]于是,仁宗下诏立即毁掉龙凤车。唐介以启圣院是太宗的神御存放之地反对卢昭序的媚上行径,由此亦表明唐介谏净技巧的成熟性。为鼓励唐介,也为激励官员积极参政、乐于谏言,仁宗以唐介为典范,屡屡破格封赏和提拔。嘉祐四年(1059年),唐介官拜“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同提举万寿观”,成为谏院实际负责人。该年,“充北朝生辰国信使”出使辽国。而在知谏官任上,唐介的建言主要指向军队问题,对于军队防腐保持高度警惕。治平元年(1064年),唐介被召为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唐介成为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任职时,“上面谕介曰:‘卿在先朝有直声,今出自朕选,非有左右言也。’”治平二年(1065年),唐介以龙图阁学士任河东路经略使、知太原府。出任该地方长官时,英宗还特别安慰唐介:“朕视河东,不在中执法下,暂烦卿往耳。”[2]由此可知唐介在其时的威望和地位。因出任外职,本极为平常,但唐介的出行却得到英宗特别的抚慰,足见其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但英宗当政时,朝廷曾发生一件颇不寻常之事。仁宗在位期间本无子嗣,遂立英宗以继大统。但英宗即位后,有些大臣为迎合英宗,请求追封英宗生父为皇帝,此即“濮王园庙之争”。这种做法虽得到英宗大力支持。但因此举显然有违礼法,故遭到众多大臣的强烈反对,而英宗为彰显其权威,遂惩罚反对者。而在众多言事官当中,竟无人敢逆龙鳞。唯有唐介独自上疏为贬职官员求情,诚如史载:“言者多有得罪,公忧形于色,密疏请还台谏官之谪者。”其勇于担当的气魄和正气凛然的气概非一般官员所比。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登位,擢升唐介为三司使,即“计相”,其职责为总理全国财政、掌控一国财权。熙宁元年(1068年)正月,唐介官拜参知政事,时年五十九岁。唐介在晚年终于步入权力核心,成为宰执中的一员,其政治生涯遂迈入巅峰。
不久,唐介因病去世,死后追封礼部尚书,神宗亲往府第恸哭悼念,“官其子孙及外姓通九人”,恩荣极盛,非一般官员所比。综合其为官历程来看,唐介供职谏院与御史台期间,因恪尽职守,不畏权势,敢于纠举官员过失,故备受皇帝和士大夫推崇,其人格魅力和美名亦因此为后世敬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