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请命的王念祖
王念祖,字孝先,武进(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人,万历年间进士,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担任潜江知县。他任职不满五年就因多次为民请命,因而得罪了上司和朝廷重臣,损害了太监和巨贾富豪的利益,最终遭谗言陷害而被罢官。王念祖为民请命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
明万历年间今汉江北边的张港、多宝等乡镇二十个民垸属潜江所辖。旧时汉江在潜江境内有三大支流,即南岸的夜汊河、芦洑河,北岸的泗港河,河口在潜江境内,经竟陵(今天门)、京山、汉川入长江。这三大支流自古就存在,汉江洪水季节其自然泄洪,潜江会少很多水患。据史志记载,明嘉靖至万历年初三大支流通畅时,潜江很少受汉江决堤之灾,但万历年以来,朝廷的阉宦和天门的官吏、豪绅为一己之利,将泗港河堵塞,由此潜江岁岁修筑堤防,岁岁决口,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王念祖到任后,将治水当作第一要务。通过调查走访和实地踏勘,得出“今之治水,当疏不当塞,塞不当专务畚锸”,即必须将天门人堵塞的泗港河挖开,而不是年年去筑堤防洪。他将疏通泗港河防洪之策口头向上司汇报,没有谁理会王念祖的请命。因为明隆庆年间,守陵的太监就以保护钟祥的明显陵为名,奏准皇上才将自钟祥下游汉江北岸的所有分流口包括泗港河封堵,实际是朝廷的宦官在这一流域有沃土腴产。于是王念祖在任潜江知县的第二年(即万历四十年,1612年),直接向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钱椿上书,强烈要求疏通泗港河。
他在上书中说道:泗港之河通竟陵,夜汊之河通监利,芦洑之河通沔阳,如果竟陵可塞泗港河,则监利何不塞夜汊?沔阳何不塞芦洑?芦洑在潜而潜不塞,泗港也在潜潜也不塞,竟陵凭什么代塞?“且竟陵护城堤较潜更为高厚,竟陵之河之巨潜之芦洑,即开之何害竟陵?”原因何在?王念祖毫不畏惧,直截了当地说:“一由府总之营私;二由经纪之专利,以逐末之贾而妨务本之农,以一人之私而戕万民之命,不太毒乎?”
“府总之营私”,既指承天府高高在上,不管下游潜江黎民百姓的死活,也隐指太监府地当政者(简称“太府”,泛指承天府)一心讨好皇上,与阉宦勾结假借护陵之名营私。“经纪之专利”,指阉宦和地方官吏与豪强狼狈为奸,堵塞泗港河既可保他们的腴产旱涝保收,又可阻止潜江的谷物经泗港河流通,让沿岸的“有力之猾”囤积居奇,低价买高价卖。并说“正人君子甫至而即开”,“其塞也,仅奸人一丸泥耳”。最后动情地说道:“余今隐下民剥肤之痛,体上司爱民之心,据一己耳目之所及,意在必开,虽有后患,吾不畏之矣。”[76]
钱椿同意了其请求,并同意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春开工疏通泗港河。正当疏挖工程全面展开时,天门人竭力阻止疏通泗港河,找到了时任工部尚书的周嘉谟,并说开疏泗港河周家的“田产宅第尽受其害,先人遗骨亦遭其毁”。周嘉谟偏听一面之词,驰书钱椿是“误听王生言,妄为开掘”,你若坚持己见就引咎辞职。钱椿看到“直指覆书,引咎不遑”,一面命令赶快堵塞,一面复信周尚书请罪,此事即中断。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太府永镇决”,也就是钟祥护陵太监的府地决口,承天府要潜江派役修筑。永镇河口在汉江北岸的钟祥,地处潜江的上游,也像泗港河一样是汉江的一条分流河,对潜江而言,永镇观决口减轻了下游潜江的水势压力是一件好事。更有潜江人奔走多年要求疏开泗港河的请求,承天府长期不予解决,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疏开又被复塞,本来就让王念祖十分生气,现在还要遣发潜江民夫长途远行二百里外的永镇决口,这更使他义愤填膺。于是,他拒绝派人前往修筑决口,并为此向上级呈送了“揭帖”。
明朝的揭帖早期是内阁直达皇帝的一种机要文件,后来使用范围逐渐宽泛起来,下级向上级反映情况、陈述意见也可以使用揭帖。王念祖写的揭帖一开始就掷地有声地写道:“潜江之于永镇,不当筑,不必筑,不能筑,不决不行。”接着,他细致分析了不筑的理由:永镇决口可以减缓汉江下游水势,的确对潜江有好处的,但如果把人力都集中到永镇去,尤其是还要调发200里外的潜江民夫,只会耽误救灾防灾的大事。“岂有兴工筑堤,以自速其害者乎?”王念祖还写道,为保永镇一隅,却要举潜江一县之力,这与为保一指而失去肩背有何异?潜江有七十二民垸,境内有很多堤塍亟待要修筑,“潜民筑潜,不出门庭”,如果强行要潜江派民工到二百里外筑永镇决口,其费用则只能按田亩摊派银两,这必将增加百姓负担,而潜江百姓连年遭遇水灾,已不堪重负。“况永镇之役,旋筑旋溃,亦无必固之方”。又说,如果不堵永镇决口让它分流汉江洪水,而在决口两岸筑堤,这样既可保永镇安全,又对潜江有利,“则本县所愿心协力也”。
王念祖的揭帖发挥了作用,《潜江县志》和《潜江旧闻录》都记载:“及揭上,上以为然,乃止。”也就是说承天府的上级官员认为其揭帖很有道理,便否决了太府征役潜江百姓筑永镇决口的决定。此事,潜江人民大受其益,免除了苦役,但也给王念祖遭谗罢官又多埋下了一道祸根。
王念祖为了潜江百姓的利益,在拒绝出役永镇之后,又两次抗命修筑堤塍。潜江百姓又免去了两次强加的劳役之苦。[77]
明朝晚期的万历年间是朝纲混乱,吏治腐败,阉宦当道,民不聊生,各地义民奋起,盗贼猖獗的非常时期。潜江也无例外,因地势低洼,每年都遭遇洪水,百姓流离失所,很多失业者受大环境的影响聚而为盗,盗而为匪,其中有一匪首叫沈希望。沈带领这些盗匪烧杀抢掠什么都敢干,就是大白天也敢抢劫过境旅行者和商人,弄得百姓和地方毫无宁日。王念祖慨然自责地说道:“此长吏(知县)之责也”,于是他设计将沈希望捕获入狱。沈希望入狱后,仍指使其部下出巨资买通官府人员和受其保护的豪绅,由这些人出面找王念祖说情,但据《潜江旧闻录》记载:“沈以万金贿豪绅求缓颊,公不以为动。”从此,“余党远去,潜境无盗踪,潜民莫不颂公之仁明也”。[78]
刚介无私、公正廉明、爱民如子的王念祖在潜任上第五年时,因屡屡为民请命不断得罪上司,冒犯阉宦党羽,损害豪强劣绅利益等言行的“隐患”得到了总爆发。有人上疏谗言,王念祖被免职,发回原籍。王念祖在回武进的途中作了一首《遗潜知己》,其中说道:“大权谁得假,公论竟难持。”潜江张承宇,在王念祖离开潜江时写下了几首赠别诗文,其中有《送王孝先明府左迁还毗陵》一首:“拟向君门借寇恂,胡然顿起庾公尘。躬身吴下名还楚,罪在官中功在民。一郡泪随千里水,三年恩剩百花春。浮云宠辱何堪问,可奈苍生属望身。”[79]这首诗表达了潜江人民对好官王念祖的敬意和不舍,“一郡泪随千里水”。王念祖自身的荣辱是小事,苍生黎民失去这么可敬的父母官,却怎么办?字字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注释】
[1]《湖北通志》卷123《人物志·序》,(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版,第2789页。
[2]罗福惠:《湖北近三百年学术文化》,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3]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4]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5]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6]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4页。
[7]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4页。
[8]陈福生、迟建华主编:《中华美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238页。
[9]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10]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11]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12]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13]湖北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整理:《湖北文徵·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14]毛道海、刘承汉主编:《潜江明清诗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15](明)周应宾:《普陀山志》,明万历三十五年刻本。
[16](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清同治三年刊本。
[17]周翔宇:《经典诠释的新发展——明代〈春秋〉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
[18]周翔宇:《经典诠释的新发展——明代〈春秋〉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
[19]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16页。
[20]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18页。
[21]范立生主编:《纪念杨时诞辰960周年学术论坛论文集》,福建省将乐县政协文史学习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将乐县杨时研究会、将乐县客家文化研究会,2013年,第241页。
[22](清)张廷玉:《明史》卷231《顾宪成传附欧阳东凤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033页。
[23](清)陈诗原著,姚勇、邱蕤、杨晓兰点校:《湖北旧闻录》(下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0页。
[24]陈国庆、刘莹著:《中国学术思想编年·明清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页。
[25]欧阳健、欧阳萦雪、欧长生主编:《古代三欧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314页。
[26]欧阳健、欧阳萦雪、欧长生主编:《古代三欧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317页。
[27](清)叶燮:《原诗》卷三外篇上,《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90、591页。
[28]参见洪彦龙:《公安三袁交游与文学研究》,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29](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89页。
[30]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页。
[31]洪彦龙:《公安三袁交游与文学研究》,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32]张晶晶:《明代湖广作家作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
[33](明)谭元春:《谭元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253页。
[34]张晶晶:《明代湖广作家作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
[35](清)刘焕修,(清)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光绪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093页。
[36]毛道海、刘承汉主编:《潜江明清诗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4页。
[37](清)刘焕修、朱载震纂:康熙《潜江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
[38]毛道海、刘承汉主编:《潜江明清诗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39](清)刘焕修、朱载震纂:康熙《潜江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0~332页。
[40](清)刘焕修、朱载震纂:康熙《潜江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41]陈志勇:《明代湖北地区戏剧文化史料考释》,《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42]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编:《南京城墙砖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8页。
[43]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编:《南京城墙砖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0页。
[44]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编:《南京城墙砖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1页。
[45]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编:《南京城墙砖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1页。
[46]潜江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潜江文史资料》第4辑,1987年,第185页。
[47](南宋)岳珂:《程史》卷11,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6页。
[48]吴友如著,庄子湾编:《名胜新闻百图》,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49]湖北省政府民政厅编:《湖北县政概况》第3册,湖北省政府民政厅印,1934年,第886页。
[50]湖北省沙市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沙市市志》(第二、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51]潜江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潜江文史资料》第4辑,1987年,第185页。
[52]潜江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潜江市水利局编:《潜江水利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版。
[53]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54]李柏武:《说荆门》,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版,第472页。
[55]《明宣宗实录》,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56]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57]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58]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59]万德华:《本草学家刘若金传略》,《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年第9期。
[60]杨玉荷:《〈本草述〉说略》,《湖北中医杂志》1992年第5期。
[61]张瑞贤:《刘若金〈本草述〉初探》,《中药材》1993年第6期。
[62]万德华:《本草学家刘若金传略》,《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年第9期。
[63]马荣华:《潜江文史精华》,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164页。
[64]马荣华:《潜江文史精华》,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164页。
[65](清)刘焕修、朱载震纂:康熙《潜江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66](明)鲁铎:《鲁文恪公集》,潜江甘氏印,1920年。
[67]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68](清)刘焕修、朱载震纂:康熙《潜江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69]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70]湖北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整理:《湖北文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8页。
[71]湖北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整理:《湖北文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9页。
[72](清)刘焕原修,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卷15《人物志·刘应同传》,(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041、1042页。
[73](清)刘焕修、朱载震纂:康熙《潜江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74]参见彭忠德等:《官箴要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75]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76]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77]参见鲁西奇:《传统中国农田水利领域中区域协作的发展与局限——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垸田水利为中心》,王丑根、张侃、毛蕾主编:《厦大史学(第四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78]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79]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