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悠久的饮食特产
潜江境内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良好的地理环境为多样的饮食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清代的潜江就已经是鱼米两全,物产丰富。清光绪《潜江县志续·风土志·物产》载:“梅嘴场后大路南,有小塘,内出亮虾,其光数倍于萤。月黑天阴,沉浮水中。路人见之,疑为熠耀潜行云。”此处所言“亮虾”,或可视为今日潜江“龙虾文化”之先声。
潜江的物产,有谷物如稻、麦、粟,蔬菜如白菜、青菜、甜菜、苦菜、芹菜、葱、蒜、瓜、豆、藕、芋等,水果如梅、李、桃、杏、枇杷、樱桃、柿子、石榴、柑橘、柚子等,又有各类木竹、花草药材。潜江人民依靠丰富的物产,从生活经验、劳动经验中受到启发,创造了一道道潜江名小吃。
水麻酥 潜江地方,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茶馆不卖水麻酥,茶客不往门前走。请客不用水麻酥,宾至桌前又回头。”歌谣赞美的水麻酥,是潜江著名的一种传统茶点。
水麻酥用料不贵,工艺特别。它选用上等精白面粉、香油、白糖和去皮芝麻等原料,用一定的油、水混合液调制面皮,用油、糖混合液调制饼心,饼面最后粘上香料和去皮芝麻,经数道工序制作而成。油而不腻,香酥爽口,水麻酥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是当地人们迎来送往、请客送礼必备的茶点。
民间传说水麻酥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相传,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秦代,始皇帝嬴政曾经派出使者,到全国各地巡访佳点,以供后宫嫔妃们无聊时消遣。当使者寻访到楚地时,在一个名叫竹根滩的地方,发现一家作坊,门上挂有“盖天之点——水麻酥”的匾额,使者忙走进去,只见屋内坐满了顾客,大家都争着品尝一种小圆饼。使者也买了几个,细细品味,感到确实很好吃。他将饼带回宫去,深受众后妃的赞赏,始皇随即将这个作坊的师傅召进皇宫,专门为妃子们做水麻酥,并将水麻酥封为“御饼”不许外传。从此水麻酥在民间失传了。[66]
尽管水麻酥在民间失传,但是,有关它被秦始皇封为“御饼”的故事,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到了清朝末年,还是潜江竹根滩,有一个茶点作坊名师叫潘丑儿,名字虽不好听,但他的技艺却十分高超,他立志要把家乡失传已久的水麻酥重现人间。他根据传说,仔细揣摩,经反复试制,终于制作成了水麻酥。从此,被封闭深宫,在民间失传达两千年之久的“御饼”,终于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重新回到了普通百姓的茶桌,成为人们喜爱的茶点。
抓炒鱼条 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潜江来了一名酷爱吃鱼的县官,此人来到盛产名鱼的江汉流域,真是得偿平生所愿,整天费尽心思,变着花样做鱼吃。这一天正恰逢这县官做寿,他请来了满座宾客,然后故作神秘地令书童上菜。众人只见书童端上来一个上面覆盖着红缎的盒盆,却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新奇玩意。大家正在纳闷之际,县官放下了酒杯,笑着说道:“今日承蒙诸位抬举,本官无甚答谢,略备微薪赠送诸位,以表谢意,望乞笑纳。”说完,掀开红缎,众人抬目一看,里面却是一堆堆白晃晃的小‘银条’,大家无不惊讶,怎么县官大人今日忽发慈悲,给大家赏银呢?再等到“银条”发到面前,仔细一看,原来那白得晃眼的“银条”,是一道裹着糖霜的鱼条菜点。愕然之余,众人接着哄堂大笑,都觉得这位父母官在吃上的功夫真是巧绝妙绝。大家尝了几根后,发觉入口酥嫩,其味甚佳。有一个客人禁不住好奇地问道:“敢问大人,此菜何名?”县官略一思索,如果将菜取名为“银条鱼”好像带有一股铜臭味,未免俗气。他想起庖人在烹制此菜时是用手将事先炸好的鱼条成把地抓起来放进糖汁内反复翻炒,于是脱口而出:“抓炒鱼条”,并将菜肴的烹制过程告诉了众人。有一些人觉得此菜新鲜,又便于携带,就悄悄地用手帕包了一些带回去。从此“抓炒鱼条”就在民间流传开来。[67]
它的具体做法是:选用三至五斤重的青鱼、草鱼或财鱼,先将鱼肉切成一寸二分长的鱼条,挂上蛋清糊,在油锅里炸成半成品,然后再一把一把地抓起来,放进盛有糖汁的锅里,加上所需佐料,反复翻炒而成。特点是形如银条,内嫩外酥,复合味丰富多样,有麻辣、酸辣、咸甜、酸甜等,很是诱人。
焌米茶 焌米茶在潜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楚文化和饮食文化的沉淀。焌米茶原本是一种农家饭,每当入夏以后,天气渐热,农活日重,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焌米茶充饥解渴消暑,营养和水分同时得到了补充。具体做法是将大米或小米(有的地方也用麦子)放在锅里炒至黄熟,旋即将凉水倒入,也可以放一些生姜和茶叶,煮至稀烂,便成了黄澄澄、香喷喷的米茶,冷却后即可食用。通常每日制作一次,少则管一日三餐,多则食用2~3天,省时省事,满足了农民抓紧时间抢收抢种的需要。
图20 焌米茶
焌米茶不仅冷热可食,甚至有的地方习惯食用“酸焌米茶”。就是将焌米茶搁置一天以上,让其自然变“馊”、变“酸”,产生泡沫,这种焌米茶既刺激食欲,又不坏肚子。
随着历史的推移,潜江人不断地把自己喜爱的食品加以美化,说焌米茶是“美人茶”“细腰茶”“瘦身茶”“长寿茶”。焌米茶的由来也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说法是,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开国功臣之后熊绎到荆山一带,这里民贫地芜,一片蛮荒。熊绎带着国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荒垦地。传说他们在极度的体力劳动后,吃不到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只能把米麦炒熟了煮着吃,果腹解渴后,继续拓荒,这种连汤带水煮熟的米麦,就是最初的焌米茶,很快传至民间。
第二种说法是楚灵王时期,为炫耀楚国之威,他征集八万国人,历时六年,耗费巨资,建了一座恢宏华丽的离宫——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号称“天下第一台”。楚灵王从此在离宫内和后妃美人饮酒作乐。他有一个怪癖,喜欢细腰女子,史书记载“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此癖好当时在宫廷内形成了一种时尚,使得后妃宫女、文武百官都学着少食勒腰讨楚王欢心。但勒腰束身是难成细腰的,宫廷厨子冥思苦想,总算发明了一种既能饱腹、又能细腰的食品——焌米茶。大家吃了焌米茶后,身材苗条了,腰也细了,楚王更是乐了。从而细腰美女、细腰百官,直至细腰军队遍及楚国,焌米茶也随之传播到了民间。
第三种说法是某年夏天,皇帝微服下江南,打东边过来,欲往武当朝圣,途经潜江竹根滩,又饥又渴,到一农户家歇息,吩咐主人备午饭。主人家底子薄,将坛子里仅有的一点米淘好,放入锅中,准备煮稀饭。此时才发现水缸里的水已不多,便往屋后通顺河担水,等水担回来,锅中的米“差西乎”要糊了,急忙将水加进去,锅里一“焌”,飘散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水蒸气来。“饭”做好了,稀稀的盛来,皇帝喝了一碗又一碗,赞不绝口,忙问此饭的名称,主人逢场作戏地回答叫“焌米茶”。皇帝龙心大悦,遂命再买下一大钵,带着路上吃。次日走到天门的多宝地带,舀出来一尝,微酸,味道宜佳,皇帝一行不但自己享用,还赏赐当地百姓分享。等到了钟祥,所剩焌米茶开始冒泡,御厨担心吃了会“赶脚”(拉肚子),于是加点生姜、蒜子和盐,煮吧煮吧,风味更甚。所以,对于焌米茶,潜江人这边一般爱吃新鲜的,天门人一般爱吃微酸的,钟祥人则爱吃加佐料的。[68]
无论哪种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点:焌米茶是劳动人民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几千年来,焌米茶一直只能在潜江才能吃到,而且大都是现炒、现煮、现吃。
黄湾藕 黄湾藕是潜江传统菜谱中颇富传道天然美食。说到黄湾藕,许多人可以吟诵出这样两句诗来: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相传,这两句诗乃拜皇帝所赐,意即黄湾藕的外形就像美女西施的玉臂一样白璧无瑕,秀色可餐;由表及里,剖开后的黄湾藕更显神奇,其窍无偶,一律呈7、9或11的单数排列,就像比干忠贞不贰的心。
据民间传说,当年皇帝途经今天的王场镇黄湾村,想要吃藕,令人下到荷塘,从水底下掏出两支莲藕来。这种莲藕,一支三节,每节尺来长。皇帝取过一节品尝了几口,发现这莲藕居然与他之前在宫中吃过的所有贡藕都不同,鲜嫩爽口。吃过一节又打开第二节,第三节……这时他又有了新的发现,发现每节莲藕的洞孔有独无偶,悉为单数,不免惑然。
当地人称,这莲藕确非寻常之物,乃是一孝义女子黄琬儿的化身。黄琬儿生得白晳水嫩,温婉聪颖,许多官宦富贾子弟对她爱慕不已,托媒说亲的踏破了门槛。但她不慕荣华,心仪的是一个与她青梅竹马的邻里后生。那后生也很爱她,只是并不富有。这里紧挨襄堤,与襄河仅有一堤之隔。有一年赶上襄河闹洪灾,襄堤溃口,一时间哀鸿遍野。后生无奈只得远走他乡谋生,家里撂下一个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从此,照料老母亲的责任就落在了黄琬儿这位尚未过门的儿媳身上。婆婆年迈羸弱,牙口不好,她就下到野外河塘里踩泥摸藕,给婆婆煲汤。一个寒风凛冽的冰雪天,黄琬儿下到河塘里寻藕,不幸溺水。
从此以后,从这河塘里捞上来的莲藕,异乎寻常的白晳和鲜嫩可口,而且,这种一律长成单数洞孔的鲜藕入火易烂,特别适合煲汤,汤酽味美。只是,具有此等品质的黄湾藕独独生长在那50余亩水塘,舍此别无二处可寻。皇帝闻言,立马责成随行的御膳房厨师依照农夫指点,如法炮制,当即煲了一砂锅藕汤。用膳之后,乾隆望着一碧如洗的浩浩荷塘,感慨黄琬儿的美丽忠贞,钦佩怜爱之情油然而生,即兴呵成一诗: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
从此,黄湾藕被钦点为皇家贡品,从一介“小家碧玉”摇身一变成为烙有“贡”字号的“大家闺秀”,并在民间衍生了一个别称:西子臂。黄湾藕盛名远扬,一直到后来出版的《荆州菜谱》中,黄湾藕依然排名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