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君臣在潜江的事迹与传说
潜江乃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旧地,留下了大量关于楚国历史人物的事迹,楚灵王、孙叔敖、伍子胥、范蠡、春申君等楚国名人的故事,至今仍在潜江流传,丰富了潜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积淀。
楚灵王熊围(?—前529年),春秋时楚国国君。楚康王熊昭之子。公元前544年,楚康王死,子员立,是为颊敖。公元前540年,楚公子围为令尹,主兵事,乘楚颊敖卧病将其绞而弑之,于是即位为王。
楚灵王继位后,在伍举(伍子胥的祖父)的竭力协助下,励精图治,任贤用能,善待兄弟,仁善治国,使弑君夺位之罪渐次消弭。楚灵王十二年间,楚国愈益强大,再次问鼎。江汉之间与周天子同姓同族的姬姓诸侯国,在这一时期几乎被楚国全部消灭或列为附属。楚灵王三年(前537年)六月,伍举建议楚灵王举行盛大诸侯会盟,同时引经据典地列举商汤、周武和齐桓、晋文以及楚先王会盟以一统天下的史实引教楚灵王。楚灵王遂在申地大会诸侯。除晋、宋、卫等少数国家外,其他诸侯均参加会盟。
楚灵王三年(前537年)七月,也就是诸侯会盟之后,楚以诸侯之名讨伐吴国,围攻朱方。八月攻克朱方,囚禁了庆封。次年再伐吴,失利。后又派公子弃疾率兵灭陈、蔡。楚灵王十二年(前529年),爆发宫廷政变,叛军乘其率军伐徐之机,控制楚都郢。楚灵王闻讯即率军返回,至訾梁(今河南信阳),部下及军士都逃散,于是乞讨归,又迷路,遂绝望自杀。
楚灵王在位期间,费时数年营造章华台,位于今潜江龙湾,灵王常在此活动。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蒍氏,又称蔿敖、蔿艾猎、孙叔。楚庄王时楚国司马蔿贾之子。孙叔敖是楚庄王时的令尹,也是在楚老百姓中口碑最负盛名的楚国令尹。据《乾隆荆门州志·乡贤》载:“蔿贾,孙叔敖之父,生于州先锋白土里。”时任荆门直隶州太守的舒成龙曾对这一记载具体阐释:“楚相孙叔敖父蔿贾,世居荆门之先锋白土里,土人呼其山为孙家山。旧居在海子湖旁。孟子云‘孙叔敖举于海’,或谓此也。今旧址犹存,则叔敖实荆之乡贤也。”据考证,先锋白土里即孙家山,位于今潜江市积玉口镇古城村,该村位于借粮湖畔,有孙家山,相传孙叔敖葬于此,又称孙家冢子。故而有人称孙叔敖是潜江人。
孙叔敖不但仁厚爱民、勤政廉俭、文武兼备、厉行变革,而且还是著名的水利专家。楚庄王十三年(前601年),他出任楚国令尹。孙叔敖被任命为令尹后,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唯独一位老者身穿粗衣、头戴白帽最后到来,且不是来祝贺,而是来作吊。孙叔敖知道遇到了高人,连忙穿戴得整整齐齐后出来接见这位老人,并请教道:“楚王不知道我不贤德,让官吏和百姓前来向我祝福,只有你最后来向我作吊,是否有什么见解?”老人说:“身份高贵而傲慢待人的,人民就要离开他;职位已经很高而专擅权柄的,君主就要厌恶他;俸禄已经很丰厚而仍不知满足的,祸灾就要降临到他身上了。”孙叔敖听后非常感激,一再向老人拜谢,并请老人进一步指点。老人又对他说:“地位越高,心意越要谦虚;官职越大,为人应越加谨慎;俸禄越丰厚,越不能滥取他人财物。做到这三点,你才可以治理好楚国。”孙叔敖听了,再拜感谢,表示一定铭记这三条教导。
孙叔敖上任后,辅佐楚庄王改革政治,创立军法,改铸轻币,惩治污吏,“并国二十六,开国三千里”。在这样一个良相的协助下,楚庄王把内政治理得井井有条。
为改善郢都所在地的水运交通条件,孙叔敖于公元前601年至前600年,主持了杨水运河(也称“云梦通渠”)的兴修。《史记·河渠书》载:“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邗沟江淮之间……此渠皆此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22]魏王象《皇览》说:“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杨水运河沟连长江与汉江,其通江之口在“夏首”(今沙市南),入汉之口在“杨口”(今潜江泽口附近),全长300多千米,是我国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人工运河。杨水运河的开凿,在航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了人们由借水行舟发展为改造自然、治水通航的新纪元。杨水运河建成后,往来船只多时日达四百余艘,形成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
伍子胥(?—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前522年),伍奢被杀后,他经宋、郑等国入吴。后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攻破楚都,以功封于申,故亦称“申胥”。相传为了沟通太湖与江、海的水道,曾开凿“胥浦”。吴王夫差时,劝吴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北伐齐国,渐被疏远,后赐死。
民间有“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说的是楚国内乱时,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先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不久郑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伍子胥这才蒙混过关。
潜江有两处与伍子胥有关的遗址。一处是潜江市张金高口村东南3800米的报恩寺,另一处是潜江城东北8000米的摆纱渡(俗名“排石渡”),为妇女摆纱浣衣之所。摆纱渡是旧县河(芦洑河)渡口,伍子胥从此处过河出逃后,反复多次,叮嘱摆纱女切莫向外人道说,直到摆纱女落水自溺。后来人们给这个地方正式取名为“摆纱渡”,以纪念这位浣纱女。
范蠡(前517—前448年),字少伯,楚国宛人,春秋战国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公元前496年前后,范蠡入越辅助勾践,共20余年,终于使勾践在公元前473年灭吴报仇。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乘舟而去。后来到了齐国,定居于陶,即今山东定陶西北,因经商积资巨万,后世人“富者必称陶朱公”。
范蠡经商曾到楚国南部,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陶朱公(即范蠡)冢在南郡华容县西,碑云乃越之范蠡也。”[23]南朝宋代的盛弘之在《荆州记》载:“江陵县西有陶朱公冢,其碑云是越之范蠡而终于陶。”[24]
《水经注·夏水注》云:“王隐《晋书·道地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原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迳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25]由此可知,古华容范蠡墓是实乃范蠡后人分迁此地并为官死后葬此误会所致。尽管如此,范蠡的事迹仍在潜江流传。
春申君(?—前238年),名黄歇。战国楚人,一说为楚顷襄王之弟。楚考烈王时为楚令尹,赐淮北地,十二县,号为春申君,后改封于吴(今苏州)。春申君在当时名气很大,与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并称战国“四公子”。据《潜江县志·风土志·墟墓》载:“春申君墓,在县西南九十里,旧传黄歇冢。碑有字,蚀,土人讹称奉甲堑。邑人张承宇《过春申君墓》诗:‘歇也穿窬盗,胡然列四雄。鲁弱姬一线,灭之以为功。帅众函关下,束手奔还走。秦祸未及楚,李女先伏戎。不用无妄人。负乘致聩聋。竟罹无妄祸,良由天道公。云此是其冢,荡然无高崇。相传古有碑,缺折涂泥中。身应束缚至,冢亦号朦胧。我来春夏季,唯见麦芃芃。’”[26]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将军白起率兵攻取楚国都城郢(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西北纪南城),楚军溃败,楚国被迫将国都迁至陈。第二年,秦军又接连攻取楚国的巫郡、黔中郡。楚国的领土丧失很多,境况十分危险。
楚顷襄王二十六年(前273年),秦昭王下令白起率领秦、韩、魏三国军队攻打楚国。三国联军开始聚集,尚未出发。这时,作为楚国使臣黄歇来到秦国获悉这一情报后,深为楚国的生死存亡忧虑,随即写信给秦昭王,劝其联合楚国,转攻韩国和魏国。
黄歇在信中说:《诗经》上说,大军不宜长途跋涉去攻打远方的军队。邻国才是不可忽视的真正的敌国。从前,吴国轻视越国而远攻齐国,虽在艾陵打了胜仗,后来反为越所灭。智氏轻信韩氏、魏氏,与之联合攻打赵氏,快胜利时,韩、魏背叛智氏,反将其杀死。黄歇接着写道:“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臣为王虑,莫若善楚”。[27]秦昭王看了黄歇这封信后,连连称是。他接受黄歇的建议,下令白起停止攻打楚国。后经黄歇斡旋,秦国同楚国结为联盟。
楚顷襄王二十七年(前272年),黄歇受任左徒,奉楚顷襄王之命随从楚太子完去秦国做人质。此后,黄歇和太子完一直留居秦国。后楚顷襄王病危,黄歇又施展谋略,让太子完得以返楚。不久,他自己也回了楚国。黄歇返楚后,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给他淮北地十二县,后改封于吴,号春申君。楚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园有妹,得幸于春申君。李园妹有孕后,李园与春申君密谋,将其妹进给考烈王。李园妹入宫后生了男,被立为太子,李园妹得为王后,李园也得重用。李园为杀人灭口,独掌大权,遂将春申君暗杀,又诛灭了他的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