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的戏剧创作
潜江,江汉平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遥远的古代开始,在这块2000平方千米的热土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创造了流传千年的潜江文明。它曾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它也是近现代文坛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潜江大地上熠熠生辉。诗歌、文学、戏剧创作都体现了潜江人对潜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潜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潜江文明也得以源远流长,影响后世。在近现代潜江文学艺术家中,曹禺无疑是最杰出的大师,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才气,天才必须经过琢磨”。这句话放在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曹禺的戏剧创作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不但经历了时代斗争风云的洗礼,也经受了他生活环境的试炼和陶冶。五四新文学给他以丰富的营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使他得到良好的文学造诣。特别是他自己曾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进行了充分的艺术准备。[17]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潜江马昌湖畔的万氏塾馆,其母在产后不久便过世了。当时父亲在天津直隶总督端方部下任职。“家里一共只有四口人,我父亲、后母,还有一个哥哥。四个人,就有三个抽鸦片的,就是我不抽。到了十七岁的时候,我父亲死了,家庭就逐渐地破落了。”[18]
曹禺先祖是明朝武官万邦,祖居江西南昌府九龙街石门限万庄,明末万历年间宦游至潜江,留念此地舟楫便利,土地肥沃,便娶当地女杨氏为妻,生儿育女,长居潜江。从清嘉庆元年(1796年),七世祖万锟举孝廉方正开始,万氏家族就科甲鹊起,仕宦辈出。曾祖父万际云(榜名骏,号祥五),咸丰九年(1859年)乡试举人,授甘肃知县,赴任途中染眼疾而瞎;曾叔祖父万际轩(字云荪),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官至农工商部员外郎。曹禺的祖父万启文(字紫邮)为照护瞎眼父以设馆教书为业,但对其独子曹禺的父亲万德尊的教育培养却十分重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支持已有二十七岁的万德尊考取省城两湖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万德尊作为两湖书院的优秀学子之一,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公费留学日本,先入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1908年12月23日毕业,1909年初回国。1910年,被清廷授直隶卫队标统(相当于团长)。曹禺的母亲薛氏十八岁嫁给万德尊,十九岁生下曹禺的第三天因患产褥热病逝,万德尊遂娶曹禺的小姨,即曹禺生母的孪生妹妹薛咏南为妻。
母亲早逝让敏感的曹禺灵魂深处苦闷一生。曹禺回忆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常常陷于一种失去生母的孤独和悲哀之中。”他到了晚年七十二岁,在给巴金写信时还念念不忘:“我的母亲生了我三天,便因产褥热死去……只觉得一切做母亲的都可怜,都伟大,不可形容的美。美得让人心痛。”[19]
曹禺三岁开始,其姐万家瑛就教他识字,学习《三字经》等蒙学读物,其继母薛咏南是一个戏迷,也非常疼爱曹禺,始终将他视为己出,经常带着他听京剧、看河北、山西梆子和文明戏。万德尊虽是武官,却很喜欢文学创作,他经常创作诗词、写对联,文笔非常好。万德尊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厉,有时在饭桌上就训起他们来了。据曹禺自己回忆说,自己的整个家庭氛围都是郁闷的,每天都可以听到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事情。这种令人郁闷的家庭生活,使他从小就对封建家庭秩序产生了一种厌恶感和窒息感。同时,也正是父亲的缘故让他拥有了更多创作的源泉。万德尊在天津时与当地有名的周氏家族关系非常好。周家最有名的就是周学熙,1912年他在袁世凯的北洋政府里做过财政总长,曾经参加袁世凯同五国银行签订借款二千五百万镑的借款合同,但没有多久就下台了。周学熙依靠并利用袁世凯的势力进行工业投资。这样,在河北省乃至天津形成了以周学熙为首的工业财团,如唐山的开滦煤矿、启新水泥厂、耀华玻璃厂等,都是这个官僚买办财团的产业。万德尊也是这个财团的人物,但是他的投资却并不多。由于万德尊与周学熙的一个兄弟比较要好,因此和周家关系比较密切。曹禺借着父亲的关系便有更多机会接触和观察这个官僚买办家庭的生活,了解这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及熟悉官僚买办财团的变迁过程。正是这样的一个机会使得曹禺不仅从自己家庭更从周家这样一个封建买办家庭中感受到封建社会的黑暗,萌生了反抗旧社会的念头,产生了“万恶的旧社会,必须破坏”的思想。
1920年,曹禺被送到天津官银号汉英译学馆学习英语,开始接触外国文学。1921年,万德尊带曹禺在黎元洪总统府览胜,黎出“海豹”上联,曹禺即对下联“水獭”,黎夸他天资聪慧,赏其金表。1923年6月,黎元洪总统第二次被赶下台,刚到知天命之年的万德尊看破红尘,追随黎元洪寓居天津。当寓公后的万德尊总感觉怀才不遇,像个落魄的文人一样,以诗文排遣愁苦与幽愤,后来靠吸食鸦片打发日子,连带自己的妻子和长子万家修一同染上鸦片烟瘾。曹禺回忆说:“从早到晚,父亲和母亲在一起抽鸦片烟。到我上了中学,每天早晨去学校,下午四点回家时,父亲和母亲还在睡觉,傍晚才起床……整个家沉静得像坟墓,十分可怕。”
1924年秋,曹禺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南开中学的插班生,上初中二年级,并与同学靳以(章方叙)结拜兄弟。此时,曹禺对新文学越来越感兴趣,他广泛阅读《语丝》《小说月报》《创造》《女神》《官场现形记》《呐喊》等新文学作品。
南开素有编演话剧传统。1908年初秋,南开创始人张伯苓赴欧美考察教育,回国后即效仿西方话剧形式,在1909年2月自编并主演了《用非所学》。可见,南开是最早直接地将西方话剧艺术移植到天津,并形成传统。1916年,张伯苓之弟张彭春回到天津,协助主持南开中学并任南开大学教授,同时兼任南开新剧团副团长。张彭春主持南开新剧团后,引入欧美话剧的演出体制,建立正规编导制度,一方面继续上演中国剧目,如1918年由他编导的《新村正》;另一方面陆续按原剧本或改编演出多种世界名剧,如果戈理的《巡按》、易卜生的《娜拉》和《国民公敌》、高尔斯华绥的《争强》、莫里哀的《财狂》等。这些剧目的演出以及排练方法,对中国话剧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曹禺就是在这样一个最先实现了中国话剧现代化有着优良传统的学校及其新剧团中,学习成长的。曹禺从看戏、演戏到写戏,直登上中国话剧文学艺术之巅峰,并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他迈出的第一步,是他在读中学的时候。曹禺说:“从1925年,我15岁开始演戏,是我从事话剧的开端。感谢南开新剧团,它使我最终决定搞一生的戏剧,南开新剧团培养起我对话剧的兴趣。”[20]
1925年3月,曹禺加入了南开中学的文学会。5月,他加入南开新剧团,从此开始了他的演剧活动。挪威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剧《娜拉》、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莫里哀的名剧《悭吝人》等剧目他都极具激情地去表演,成为剧团的主角,受到同学和当时各报刊的高度评价。
1926年9月,曹禺在读高中二年级时,开始用此笔名在天津《庸报》的副刊《玄背》(第六期)上发表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后又在《玄背》《南中周刊》等刊物发表《林中》《菊·酒·西风》《中国人,你听着》等诗文,受到郁达夫的赞赏与鼓励。曹禺在参加戏剧演出的同时,开始试笔戏剧改译和创作。1929年暑假,他同指导教师张彭春合作改译了《争强》。这部大型戏剧,培养了曹禺驾驭大型戏剧编剧的能力。随后他独自改译了《太太》《冬夜》两剧,为以后他创作《雷雨》积累了初步经验。
曹禺活跃在南开话剧舞台上,得到校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但他很快发现自己不适合表演,更适合创作。这时,他的作品已经涉及小说、诗歌、杂文和译文等许多方面。这些作品不仅文笔极好,而且思路独特。他从舞台演出的实践中摸索到了话剧艺术的特征;从《太太》《冬夜》的改译中学到了观察人物特征、勾画故事情节、运用语言的技巧;从众多中外名作中揣摩戏剧创作的方式和特点。
曹禺的创作更多的来自于自己身边接触的人和事。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道还没中落之前,他们家的一位佣人——段妈,成了他的人生第一位启蒙老师。段妈是一位为人很厚道,平日里寡言少语的妇道人家,干活非常认真和仔细,每天照顾曹禺的起居,渐渐地曹禺和段妈有了感情,常常缠着段妈给他讲小故事。段妈则将平日里听到的看到的许多有趣的民间故事讲给他听。段妈经常给曹禺讲农村的情况,还有她家里的一些事情。比如她的丈夫是如何死的,婆婆又是如何上吊自尽等一些悲惨的经历,还包括穷人受罪、财主霸道的小故事等。段妈讲过的这些故事让曹禺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除自家生活之外的外面世界。
曹禺小的时候也非常喜欢看戏,每次母亲抱着他去看戏的时候他都表现得异常兴奋。天津,在当时作为全国第二大商埠,荟萃了北方著名的剧种。因此,除了京剧、还有地方戏剧,如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落子等。同时他也有机会欣赏一些著名艺术家的表演,如谭鑫培、龚云甫等的京剧,还有“秦哈哈”表演的文明戏。他们精湛的表演,使曹禺入了迷。曹禺回忆说:“小时候,我很想当演员,想一辈子当一个演员。”童年播下的种子,后来终于结出了果实。他接触到这么多中国戏曲,使他潜移默化之中领悟到了中国戏曲的民族风格及其编剧艺术的特点,这对他后来的话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21]
曹禺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来源于他平日里爱读书的好习惯。曹禺从小聪慧,读书也十分用功。从1915年至1934年,18年的漫长学生生活,是他刻苦攻读,奋发吸取新知识,不断探索生活新领域,确定戏剧人生的辉煌岁月。曹禺刚开始也和其他书生一样,背诵一些四书五经之类的书,但平时父母会给他介绍小说看。这样,《三国演义》《红楼梦》《封神榜》《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便是他的家常便饭。同时他还会看一些西方作品,如《鲁滨孙漂流记》《威尼斯商人》《最后一课》等,这些文学著作中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让他真正体会到了文学的力量。进入中学之后,曹禺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岁时就读了鲁迅的《呐喊》,后来《孔乙己》《社戏》《故乡》《祝福》《药》等都是他喜欢的作品。步入社会之后,他开始精读一些外国著作,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亨利四世》《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仲夏夜之梦》,等等。他曾谆谆告诫世人,要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他认为“读一本好书,要反反复复地去读,才能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和懂得它的艺术生命力在什么地方”。
1928年2月9日,万德尊在除夕之夜因脑中风猝死。父亲的去世让曹禺悲痛不已,也促使他更加发奋努力学习,在读书和演戏中寻找心灵的慰藉。1928年6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开中学,为实现父亲的愿望,曾报考协和医学院,未能考中,之后被保送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曹禺不喜欢政治系,在1930年暑期,他约了孙毓棠等8位同学到北京报考清华大学,并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曹禺进入清华大学后不久即担任了清华戏剧社社长,最初导演了《自然》一剧,后来导演易卜生的《娜拉》并饰演娜拉。1930年11月4日,与钱锺书等人被选为《清华周报》文艺编辑。1933春,清华大学校庆活动上演了曹禺翻译并导演的三幕剧《罪》,曹禺任导演并饰剧中的弟弟拉里,名声大噪。
曹禺读完中学,便萌生了创作《雷雨》的念头。于是,他开始构思、酝酿、联系现实生活升华剧中人物形象等。23岁的曹禺,在大学毕业之际,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震惊中国剧团乃至整个文艺界。他后来回忆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藏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个不言而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明显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天地间的‘残忍’。”[22]
图24 《雷雨》演出剧照
1935年4月,《雷雨》被中国留日学生戏剧团排练在东京公演,引起轰动,其剧本即被译成日文出版,成为畅销书。1935年1月,中国旅行剧团受天津新新影戏院邀请,在天津连演《雷雨》九天十八场,观众场场爆满。后来,中国旅行剧团先后到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演出《雷雨》,好评如潮。1936年五六月期间,在上海连演三十八场,田汉、阳翰笙、梅兰芳等都前往观看,随后全国戏剧界掀起了《雷雨》热。曹禺由此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一跃成为中国剧坛的巨星。
1936年8月,曹禺应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余上沅校长的邀请,赴南京任该校的教务长,讲授《剧作》《西洋戏剧》和《现代戏剧与戏剧批评》等课程。此后,他创作了《日出》和《原野》两剧。接着,他的《蜕变》《北京人》《家》相继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1966年《曹禺全集》出版,共7卷,310多万字,囊括了他毕生的精力。
当代著名作家吴祖光说:“写作《雷雨》《日出》《原野》的曹禺如神仙,如佛,如先知般的超人剧作家。”从此,曹禺的名字,便以划时代的灿烂光辉,闪耀在中国剧坛上,他的剧作以一曲曲人性的赞歌,一首首灵魂和生活的诗,而名扬中外。在国内,他的剧作被改编成京剧、沪剧、越剧、粤剧、川剧、扬剧、花鼓戏,还有音乐剧、歌剧、舞剧、芭蕾舞剧,以及电视连续剧、电影等多种文艺形式搬上舞台和银幕,广受欢迎,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