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家万德尊
近代中国因闭关锁国而致列强凌辱,军事冲突不断,且政权飘摇,军阀割据势力,盘踞数省,国家四分五裂。国内有识之士纷纷寻求救国之道,在军事冲突不断的现实下,研究军事理论的学者应运而生。军事理论是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的体系,来源于军事实践,经理论概括后给军事实践以指导。鸦片战争后,通过一系列反侵略战争的实践,中国军事思想发生了由中世纪向近代的嬗变,从器物技艺层面的改良学习到军事制度、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深层面发展,由此产生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雏形。近代东西方军事力量的较量下,中国军事力量的孱弱、军事理论的落后对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知识分子造成强烈的刺激,使其纷纷寻求救国之道。由上层士大夫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从技术层面的改良,使中国的军事战备由此告别冷兵器时代,北洋海军舰队的建立加强了对海洋领土的军事化管理,然甲午海战的惨败再一次迫使人们开始从制度层面进行思考,维新人士随即鼓动创办新型军事学校,引进西方军事理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以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在这一思潮的鼓舞下,清末统治者着手建立新型军队,派遣留学生,为此后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奠定基础。潜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旧交汇时期颇为动荡,但也诞生了诸多知识分子,在军事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方面,潜江人氏万德尊做出了很大贡献,留下了不少理论著作。
图22 万德尊
潜江人氏万德尊(1873—1929),在军事理论这一领域颇有建树,这得益于他丰富的学识与长期的军事实践,其思想发展轨迹从其生平便可略窥一二。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叫万邦的人来此地定居,万氏家族自此生根。1873年,万德尊出生,为万氏家族第十三代孙。万德尊,字宗石,曹禺之父。15岁考中潜江县秀才,被邑人誉为“神童”,后到张之洞创办的西湖书院读书。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先到日本振武学校就读,毕业后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与阎锡山、黄国梁是同学。1909年归国后考取清政府陆军步兵科武举人,同年直隶总督端方授予他总督卫队标统之职。民国初年,授陆军中将军衔,后任总统(黎元洪)秘书。在1917年前后曾任宣化府镇守使约两年,后被授予藩威将军。之后曾任直隶总督端方卫队统领、陕西镇守使、察哈尔都督等职。[10]1923年卸职避居天津,赋闲在家。1929年2月9日病逝。[11]万德尊一生留下的诗文创作很多,尤其在军事理论方面著述颇丰,对研究我国近代军事思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万德尊的青年时期正处于中国政局最动荡的年代,然因学习军事、身在军队而在乱世之中站稳了脚跟。万德尊学成归国后参与辛亥革命,之后跟随黎元洪,参与了当时诸多重大政治事件,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他不是一位革新者,而是一名军阀的跟随者。袁世凯称帝时,他是主要的拥护者,故在当时激进的社会浪潮中,他并未走在最前列,与当时的知识分子相比,他的思想趋于保守,但在乱世之中步步高升,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1913年,万德尊被授予陆军少将并给予四等文虎章,1915年2月1日《大总统令》,万德尊被加“陆军中将衔”,1915年10月13日《政府公报》载《谨将中央军事各机关主张君主立宪街名缮折恭呈钧览》中,“陆军少将万德尊”赫然在列。1917年3月,继任直隶第五路巡防统领,张勋复辟后,曾率“宣化巡防三营”参与讨逆。7月,任宣化镇守使。万德尊在乱世之中获如此殊荣,并非一味迎合上级,而是实实在在地努力,为官数载,业绩斐然。1919年至1920年,万德尊出任山东省省长公署警务主任秘书,在任期间也曾造福一方百姓,当时奉天、上海、天津等处同时发生虎列拉疫症,“虎列拉”时为霍乱的中译,报道称当时疫情“四面交侵,来势壮盛”“东省亦被传播”,一时之间人人避祸。面对如此严重的疫情,万德尊同当时山东省省长屈映光及广大同僚不但没有利用职权避祸,而是一起奔走诊医,分筹赶办,不辞劳苦,不顾生死,使山东的疫情得到控制,获救人数全省约“一万数千人以上”。因此一事,1920年7月31日的《政府公报》中登载,“大总统令,万德尊给予二等宝光嘉禾章”。除庶务外,在军事战役方面,万德尊虽有中将之衔,但根据搜集的材料来看,他并未参与一些战役,1923年卸职回家后,阎锡山曾请他出山,担任军职,他便以从未打过仗而不就,一直在家当寓公。
万德尊一生的思想和理念都倾注在他的作品里。其留学归国后便入行伍,目睹了当时军阀混战以及列强的残暴,心中便生救国之念,军队中的训练让他思想获得了很大提升,研究发表了不少军事理论著作。1906年创刊于南京的《南阳兵事杂志》中,常见万德尊的文章,至1910年4月,万德尊在该杂志共15期中载文达40篇,既有军事理论、军事动态评论、战史、军事名人传记、德文日文军事文章译文,也有60多首军事题材诗词。[12]在军事学校残酷训练中,万德尊能有如此多的创作,实属不易,他的一腔报国之心都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在《南阳兵事杂志》的学术栏刊中有《火器及筑成之攻击法》《包围攻击之利害及方法(附图)》《小部队行军之原则(未完)》;在调查录栏刊有《日本陆军之缺点(日本某参谋将校谈)》《南北大演习之批评》;通论栏刊有《论军队军歌之必要》,等等。关于军事题材的诗歌更是不胜枚举。归国后,在《北洋兵事杂志》中又接连发表文章,论说刊一篇《中国今日舍军事外不能生存论》影响颇大,根据统计,万德尊仅在《云南》《南阳兵事杂志》《北洋兵事杂志》中就发表文章79篇,其中学术论文19篇、调查报告3篇,翻译作品4篇、人物传记1篇,军事战史1篇,诗歌及杂谈61首(篇)。他思想开明,洞悉时事,将日本与中国的军事两相比较,提出改进之法,在作战方法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将日本的陆军作战方式进行剖析,与中国的作战方式进行比较,找出改良之法;在军事武器方面,对火器弹药的杀伤力以及攻击方法亦做了研究;在战略战术方面,参考各国军事演习实录,比较对照,著文论述,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万德尊看来,军队中军人的士气非常重要,他认为军歌是一个军队的灵魂,是一个军队凝聚力的象征,军人要有战胜的信念,有救国的志向,他的文章《中国今日舍军事外不能生存论》既是对当权者的建议,亦是对每一位军人的谆告,肩负国难,必得向死而生。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他的这些文章除了为他获取进阶提供帮助外,关注者寥寥,再难以起到其他的作用,因此晚年的他便常以诗文自娱,以排壮志难酬的苦闷,故诗词成为是他一生的雅好,赋闲在家期间,便与好友在一起作诗填词,抒发胸中的郁闷,表达自己的理想,并将自己的诗作结集,题名为《杂货铺》。在风云迭起的时代里,躲开所有纷争,一心寄予诗词,伟大文学家、戏剧家曹禺,便是在他所创造的文学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1929年,这位时代的弄潮儿,因中风复发,带着他未尽的理想溘然长逝,而他的儿子曹禺(万家宝)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成长为中国文艺界一颗璀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