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实际就是由‘皮’和‘影’组成的一种艺术舞台表演,而‘皮’,泛指动物皮、纸板、皮革等;而‘影’,则是通过光线,灯光,反照和照射,投影形成的一种影相。”皮影戏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创造和传播,而各地的风格差别很大,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与刻、过稿、镂刻、敷彩(上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多道工序。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中南部的潜江、天门、沔阳、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我国南方皮影艺术的代表,其源头目前尚不可考,但清代中期已盛行于江汉平原。民间祭祖谢神,红白喜事,均有演唱皮影戏的风俗。江汉平原皮影“用上等黄牛皮为原材料,雕刻人物身长70~80厘米,正派人物用阳刻手法,花脸、丑角等用阴刻手法,各行当脸谱造形和行头源于戏剧,文影装一只手,武影装两只手,雕刻工艺总体上讲究圆润,既要有装饰美,也要充分体现夸张、浪漫的手法。”[30]
皮影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通常生、旦人物,鼻尖口小、朱红点唇、秀婉妩媚,讲究图案花纹、用色简练、平涂着色。通过各种色彩来表现不同的角色和人物性格,而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的发饰和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纹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在表演过程中,皮影戏艺人们通过演奏民族器乐、演唱戏曲和民间小调等各种方式,并灵活地操纵皮影人物,进行活灵活现的表演。
清代道光年间,潜江皮影戏艺人陈国壮从外地引进“筒子腔皮影”。同治年间,形成“皮影行会”。皮影戏的唱腔受花鼓戏的影响,与民间小调逐渐融合,形成了双鱼尾、男哭灵、女哭灵、男悲、女悲、汉韵、懒翻身、观音调8种曲牌。清末产生的“歌腔皮影”,曲牌有八不救、男女悲、高腔3种。高腔皮影发音细腻,行腔高亢,婉转悠扬,一唱众帮,伴以打击乐。场面十分热闹,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成了潜江皮影戏的独特风格。[31]
图25 潜江皮影戏《铡美案》
民国时期,潜江皮影戏唱腔出现歌腔与筒子腔合流,其词格韵有先、消、板、修、歌、麻等十五种韵脚。目前,江汉平原皮影戏以声腔、渔鼓腔为主,并有歌腔皮影和渔鼓皮影两大种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楚国的《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歌腔的唱腔种类有男腔、女腔、丑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杂花腔六大类,唱词结构以七字、十字为准。渔鼓皮影因演唱器具“渔鼓筒”而得名,又称筒子腔皮影,是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出剧目多达300多个,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和刻画人物。唱、念、做、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32]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唱场所一般在户外或祠堂等空旷地方,银幕也较北方皮影戏宽阔,伴唱、伴奏、操作均较复杂。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近年来,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受众群体日益减少,老一辈艺人的相继离世,也使这一传统艺术后继乏力,江汉平原的皮影已经开始走向消亡。但随着现今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建设,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社会人士都对此投入大量的关注,着手挽救这一传统艺术。此外,当地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收集整理江汉皮影戏的文字、曲谱、图片和部分音像资料等,并大力宣传,相信江汉平原的皮影戏,还会在这片沃土上,继续生长[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