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岁时习俗
岁时习俗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民间文艺、宗教信仰以及官方礼乐制度密切相关。潜江自古属于礼仪之邦,礼俗甚多。加之历史上有数次北方民族大量南迁,故境内民风南北交融,境内水运方便,民俗也兼具东西过渡带的特征。清代潜江经济的繁荣,为潜江文化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内容,岁时习俗呈现丰富多彩的样貌。
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此日始,送灶神、炒辣锅、打扬尘,准备过大年。“送灶神”的仪式并不隆重,常年负责家务的主妇吃完晚饭、净了手脸之后,在灶神前烧香化纸,作揖磕头,口里小声祈祷一番,同时也把家里未成年的孩子们拉过来,模仿大人做几个动作,即可结束。农家以河沙炒制部分副食备春节食用,主要是蚕豆、米花、花生等,叫炒腊锅。屋里屋外,屋前屋后,皆要打扫干净,称为打扬尘。最后把清扫的渣滓、杂草等堆在一起,点火焐烧,叫焐蚤,意思是说把那些足以产生虼蚤一类寄生虫和传染疾病媒介的脏东西通通烧掉,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过新年。团年饭后,主妇们在房前屋后撒些黄豆、芝麻等五谷杂粮,寄寓新年丰收。此后三天不扫地,不往地下泼水,据说痘母娘娘此期下界巡视,看见地上的黄豆、芝麻,便知“痘麻已过”,小孩们可免患天花。
除夕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旧名除夕,亦称“过大年”,有“大年三十”之说。守蜡花,传统的说法叫守岁,潜江竹根滩地区的人把它说成守蜡花。潜江的守蜡花,是把堂屋、厢房、套子,几乎是每一间屋都点上蜡烛。出天方,是继守岁之后的又一春节仪程。北方人称出天方为“走喜神方”,上海人称“兜喜神方”,潜江既叫出天方,为了“迎喜神”。出天方有隆重的家庭仪式,要首先烧一捆麦草,接着燃放一挂鞭炮,后点上三炷香随意插在火堆附近,再烧几张纸,然后率全家朝四面八方各作三个揖,礼毕。
拜年 潜江农村有“出行不怕早”的古训。清末、民国期间的出行,还“陈设酒礼,焚松柏枝,子妇盛服祀神,男子谒庙”。“出行”后,接着拜年,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说。拜年一般在早晨,有“早拜发,晚拜塌”之说。初一至初三,家里不得做新鲜饭菜,席上鱼亦不吃,表示“有吃有余”或“年年有余”。三天内亦不得挑水、扫地、动针剪,不得牵牛至塘堰喝水,不得打破碗碟和讲不吉利话。若有失口谓“放快”,补“百无禁忌”;若失手打破碗碟之类,以“越打越发”弥补。
上九日 正月初九谓“上九日”,传说此日系玉皇大帝生日。清末,荆州太晖观香火最盛,江陵、公安、潜江、沔阳等地善男信女赴庙会烧香,通宵达旦。有三步一跪、五步一拜的,有一步一拜的,有赤着胳膊拜的,有以自然村为单位烧香人群由擎着“亮子菩萨”的人带领,高呼“南无阿弥陀佛”者。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吃糯米团子、汤元子等。入夜,万家灯火,故又称“赛灯节”。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俗语。还有用竿高挂灯笼至二月十五日,据云“可驱凶避邪”。
惊蛰敲瓢 每年惊蛰这天的傍晚,农家的儿童三三两两在自家的场院里,一边敲着瓢或升子,一边唱着:“惊蛰到,蛤蟆叫。敲瓢敲瓢,蛤蟆过桥;敲升敲升,蛤蟆过生。”由于年年都这样,所以惊蛰便是人们最早知道的农事节气。
社日 即城隍庙会,二月初二,俗称“土地菩萨生日”,八月初二(一说初三或初八)为“土地婆婆”生日。届时乡民“做土地会”,由“土地庙所辖”之村民轮流将土地菩萨接至家中“祝寿”。有求子者,为其做绣花鞋,盖大红头巾并在庙前竖两根桅杆敬香火。春天称“春社”,秋天称“秋社”,有春祈秋报之意。
花朝节 神话传说二月十五(一说十二至十五日)为“百花仙子生日”即花朝节。民间多选此日作婚期,也预“开花结果”之意。亦有云此日油漆家具最鲜亮美丽,称“百花漆”。
清明节 多以此日祭祖扫墓。富者或大族有抬整猪和香案于坟前祭扫的,或于祠堂聚会开宴,阖族大祭,京山称“吃清明”。潜江有“前七后八”之说,即节前七天为三年内亡人祭扫,节后八天为三年前亡人祭扫。墓前祭祀,缘起于西周时期。据史载,直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才正式下诏“编为五礼,永为常式”。清明节还有一个内涵,是寒食禁火。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寒食节是纪念晋人介子推的。晋与楚相距甚远,所以今潜江和江汉平原人只沿其扫墓习俗而忽略了寒食禁火。潜江的扫墓习俗,综合南北各地风俗,首先,把扫墓叫插青,插青的时间不能在清明当天,有“前七后八”之说。其次,扫墓时除烧香化纸外,一定要在坟头插上一个“吊子”。吊子即北方所谓幡盖一类,篾扎纸糊。吊子的大小往往象征祭扫者与死者之亲疏。第三,插青之日,是一个有较近血缘关系的家族聚会之日。这一天,即使是外地游子也纷纷回到故里,一起在祖宗坟前作揖叩头,以示对先辈之缅怀。
端午节 亦名端阳节,一般五月初五为“小端阳”(又称“头端阳”),十五为“大端阳,二十五为“末端阳”。届时,家家取菖蒲、艾蒿挂插于大门两侧以“避邪驱魔”,以雄黄涂童脸,以消毒除虫。各乡均竞龙舟。小伙子此日走岳丈谓“送端阳”。从潜江竹根滩地区来看,粽子、馓子、包子、油条(油果子)等居家必备的节令食品,可充礼物也可不充礼物,只有鳝鱼一样是非送不可,而张金、龙湾等水田地区非送一刀腰条肉不可。黑流渡的龙舟赛有逾百年的历史。黑流渡是潜江市竹根滩的一个地名,它紧靠汉江边上。传说清同治年间,一只装佛像的大船至此被一股挟带黑沙的恶水所阻,船主说这是菩萨显灵,要在这里落脚,遂停泊上岸,建了庙宇,故有黑流渡名。黑流渡沿江一条街,街民打开后门,即可取水饮用。江水时涨时落,涨时方便,落时则要上下数十级的石阶才可汲一担水。江对岸属天门,翻过江堤,与堤身成“T”字形的一座小集镇也名黑流渡。南北黑流渡同饮一江水,隔水两相望,所谓黑流渡的龙舟赛,就是在这两个黑流渡之间进行的。
七巧节 又名“七夕”“乞巧节”。是夜,妇女摆瓜果于庭院,向织女乞巧。后此风俗逐渐淡化。
中元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亦称“过月半”“打发爹爹婆婆”“鬼节”等。各家“接回祖先团聚”。一般白天为祖先化冥钱,夜晚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化冥钱,亦有专办盂兰会者,打醮、放烟火,为归魂超度。“欢送”时撒水饭、放水灯。供灵之家亦用此日“升堂除服”。潜江地区俗称“送亡人爹”,主要内容,一是办一桌有荤有素的酒席,招待“亡人爹”或者是为“亡人爹”饯行(因为名曰“送”)。二是给“亡人爹”们焚烧纸钱,一一打发。
中秋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除家家户户团圆会宴外,主要是晚上吃月饼、花生等赏月、拜月。夜深,大凡“守花月”至“开天门”。为人婿者必备酒礼拜岳丈、名“拜八月半”。清末有妇女于是夜出游之俗,名“走百病”。此俗今存吃月饼、赏月等内容。
重阳节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文人学士此日登高赋诗。现为“老人节”。冬至。亦称“亚岁”。清末,境内以袜履献姑舅,今少见。乡民宰杀年猪者多自此日始。
腊八节 腊月初八,以豆果杂米煮粥,谓吃“腊八粥”。自此,乡民腌鱼、肉谓腊肉、腊鱼等。贮水谓“腊水”,酿酒谓“腊酒”,均为过年之备。“腊八”本是佛教节日,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成道就在这一天。每年“腊八”,寺庙里举行诵经活动,又效法佛祖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取香谷及果实等热粥供佛,这粥就是“腊八粥”。据史料记载,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另外还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真可谓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但腊八粥演变为民俗在潜江流传,则不是供佛,而是成了煮给自己吃的食品,衍生了庆贺丰收之意。
赶阴兵 潜江有一句地方话叫“鬼搞十七八”,“搞”是闹事的意思。腊月十七或十八日,为了制止鬼们闹事,潜江农村在晚上两三更自发的声势浩大的赶阴兵行动。有地方又叫“赶毛狗”,毛狗就是野人,是像民间传说中的“野人家家”那样歹毒的吃人精,所以也在驱赶之列。夜色静谧,当听到有人喊声、锣鼓声从邻村传来,全湾子里的人即刻倾巢出动,组成队伍,或手持木根,或高擎火把,在村头,在田野,四处驱赶,决不能让外地赶来的“阴兵”或“毛狗”在此落下脚来作祟。谁也不关心此举最初发端于何地,又赶到何处为止,只知此一赶,明年就不会“走人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