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巨匠易均室

三、金石学巨匠易均室

近代时期的中国虽陷于政治动荡、经济凋敝、国运不昌的危机,但在文化领域,却是百花齐放,硕果斐然,这也是百余年来让今人向往的一段时期。且湖北地区自古以来的崇尚教育,且水陆交通发达,易于接受新的思想,近代以来更是人才辈出,为这段文化的黄金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金石学研究始于北宋,欧阳修是这一学科的开创者,而盛于清代,清代学者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学这一名称。近代西方考古文化传入后,考古学研究逐渐兴盛,有不少影响世界的考古发现,因而出土文物非常丰富,以至于从事于金石研究的队伍日益庞大,金石研究范围亦全面扩大。金石研究从质地来分,有金有石,又有砖瓦陶器等;从用途来看,有钟鼎彝器、钱币、玺印、兵器、玉器、镜鉴和封泥等。近千年的发展,这一研究领域的方法技术已臻成熟,尤其是研究体例,非常完善,有存目、录文、摹图、摹字等环节的材料整理,又有通过书跋方式从内容上进行经史、小学、义例等方面的阐发;既有专门研究,又有通论;既有地域研究之分,又有通纂总括。其中石刻著作最多,研究体例也最完善。湖北潜江学者易均室,于金石研究一道,堪称巨匠,尤其在古文字、印章石刻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易均室生于1886年,湖北潜江人氏,名忠箓,字均室、灵均、箓伯、仙侣,号稆园、病因生、绾秋词人、沧浪散人等,斋号有静偶轩、桕风草堂、沧浪一舸等。少年肄业武昌经心书院,后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经济科就读,毕业于政治、文学两科。留日期间接受革命思想,并加入同盟会,致力于反对清政府的专制独裁;武昌起义时,他提前回到武汉,在潜江策动独立,发动广大爱国人士,积极参与辛亥革命;民国初年,出任湖北省议会议员,后不满北洋政府的种种行为,一腔抱负难以伸展,遂弃官回乡,闭户读书十年,着手研究文字学、金石学及诗词戏曲等。1928年初,应湖北省主席张知本之请,出任湖北省立图书馆馆长,后在武昌多所学校任教,教授文字学、金石学等科目,为古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抗战爆发后,漂徙川陕,赴陕西出任西北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寓成都,任四川大学、成华大学教授。不幸的是“文革”期间他的书籍与著作手稿被焚一空,于1969年郁郁离世。因身历浩劫,半生著述皆付之一炬,致其身后声名寂寥,所幸得其门人徐无闻承传,后世对这位学者才有所了解,但资料匮乏,只能依据现有材料了解先生的冰山一角。易均室一生所著虽难以流传,但生前于金石学研究方面的见解,影响了一代人,为后世在金石学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人虽离世,但思想精神传承不灭,足以令后人学习瞻仰。

易均室是颇有成就的学者、书法家,生前在学术界与书法界都享有盛誉。沙孟海《沙邨印话》谓:“世间不可无易均室。”更言“于历代金石之稔熟,当世无出其右”“治近现代印学史,不可不知易均室”,可见当时易均室的盛名,研究成果的丰硕以及同道的推重。易均室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学者,治学严谨精深,博学宏通,仅目前所知,其著述文章就达六十多种(篇),可谓著作等身。1931年创办金石书画篆刻刊物《艺甄》,六期即终。之后著述文章有《易稆园殷契拓册》《古籀臆笺》《说文部首形系》《静偶轩金石题跋》《三游洞题名考》《艺海扬尘录》《李北海书碑系年》《均室文稿》《隔云集》等。又曾辑《均室鉨印》《稆园印鲭》《古印甄》《锦里篆刻征存》等。[5]

此外,易均室还极擅书法,尤精于篆书,他为治文字学,遍临两周金文、《石鼓文》和秦汉篆书碑版。因此易均室的篆书功底极为深厚,且于李阳冰篆书也颇多取法,但由于他对于篆书平日颇自矜惜,不轻为人作,现在已难见到,实为憾事。易均室好篆刻,将其当作一门学问钻研了五六十年,学识甚博,赏析甚精,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但可惜均未能传世,他自己不刻印,但为印家之伯乐,海内大家都乐于为他奏技,如赵叔孺、吴石潜、王福庵、易大庵等,他曾将朋友们为他刻印三百余方,先后辑拓为《均室鉨印》《稆园印鲭》分赠同好,对近代篆刻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6]

易均室执教多年,门生众多,在书法印学方面能承其衣钵者,却只有徐无闻一人,可见此学问之精深。金石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清代以前的学者积累的研究方法已经很完备,在近代西方的研究的方法传入后,尤其是考证方面,诸多新材料的发现以及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历史学的研究也有很大帮助,易均室在这方面成当时大家,酷好收集文物,潜心研究,成绩卓著而或业内广为称赞,殊为不易。易均室一生不慕荣利,狷介自守,视文物典籍为性命,流寓成都二十余年,省衣节食,所蓄亦甚可观,除被焚毁的大量书籍外,他还捐献给湖北省图书馆40箱古籍、湖北省博物馆大量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还藏有其捐献的甲骨130片,其藏品广涉陶、甓、墨、砚、书法、绘画、古籍、古琴、名印、石刻、竹刻、铜刻、瓷器、玉器、青铜等近二十个门类,如此丰富的藏品让人叹为观止。

1926年武昌拆除城墙时,易均室为保护文物,搜集古砖,做出了很大贡献。《续闲谈销夏录》记载:“丙寅武昌拆城议行,君于其时留意访求古砖,累年所得无数。最古者为吴黄龙、嘉禾时物,均象形刻书,可见季汉之书品。又得一砖,两侧分书‘永平元年四月干慎立墓富贵’十二字,盖圹甓也。在近古有宋南渡后物,曰‘嘉定戊寅官窑三十将造’者,书法绝肖唐碑。……此类砖所获不下数十种,如嘉定、咸淳、至元。嘉靖、崇祯各朝所造,尤精美。”抗战以后,这批古砖,还包括易均室所收集的名贵端砚、石印及铜器等非纸质文物,下落不明。

在近代动荡的中国中,易均室固守其学者身份,在自己喜好的领域内长久钻研,殊为不易。辗转的逃难生涯也未减少他对于金石研究的兴趣,为我国金石学的研究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他积极参与进步革命,接受近代思想文化的熏陶,在近代军事战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互相碰撞的年代,诸多本土文化瑰宝湮没在战火中,抑或被摒弃,唯有真正的学术大家,始终如一,固守本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付出巨大的艰辛,留下中国文化之脉,虽遭离难而未改分毫,这是老一辈人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