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学者蒋羲明
在近代风起云涌的社会浪潮中,湖北潜江还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学者,蒋羲明便是其中之一。
蒋羲明,字石阜,邑庠生,1878年生,曾入两湖师范学堂读书,后派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科。1910年回国后,授法科举人之衔,签分邮传部路政司行走。
民国成立以后,1912年蒋羲明被选为湖北省临时省议会议员,不久辞职,转为担任鄂军政府财政司参议官。不久,蒋羲明被民国政府财政部派任银行筹办员,兼任陆军军需学校教官。
1913年,蒋羲明开始担任参议院议员。是否将孔子、孔教写入民国宪法,曾经是民国初年政界学术界的重要议题。自1913年至1917年间,参与者意见纷繁,各派经过多次争论。蒋羲明则主张“孔教入宪”,借助传统文化和道德力量巩固代议体制。他认为:“立国于世必有其组织社会之重心力,就其组织社会重心力之存在,即可窥见其国之国性。吾国组织社会之重心力实集中于孔子,故孔道亦即为吾国政治重心之所在。”他设问:“吾国号称共和,且已采用三权分立之制度,而究其政治重心之所在,将谓在大总统乎?抑在三权分立乎?则皆尚未养成。”因为“孔子之道即中国国性之所寄,深入人心,已阅二千余年于兹”,所以“吾国欲求政治之改善,即非有此项组织社会之重心力不可。欲求得此项组织社会之重心力,自非将‘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一项规定于宪法不可”。[7]
由于意识到孔教和民间秩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蒋羲明宣称:“就吾人制宪之眼光观之,宪法上应定为国教与否,无须视其教之有无迷信,只在查其国民之信仰程度如何耳。盖国教者所以表示国民信仰之程度,亦即所以维系国民之信仰心,使之维系国家。”[8]虽然蒋羲明的主张最终没有被采纳,但他对于中国如何实现政治秩序现代化,如何将传统思想文化资源纳入现代社会体系所进行的思考和探索还是很有意义。
1916年,蒋羲明回到湖北,曾任宜昌关监督、鄂西道道尹等职。1917年5月、6月,他在北京《同德杂志》发表论文《添设无部阁员之研究》《对德宣战之商榷》,分载于第1、2期(共出2期)。[9]此外,他还翻译了多本外国著作,如《欧洲近世外交秘史·附录欧洲近世外交家列传》《经济丛编(第1册)》等。